童画融合课程的内涵与建设路径
2021-12-03潘兆良
潘兆良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白米中心小学始建于1907 年,时名“尚义学堂”。一百多年的风雨磨砺,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尚义”精神和“向美”追求在传承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尚义而行”“向美而生”为双翼的校园文化,激励着白米教育人和白小学子不断前行。为了使“义”与“美”相生相融,学校以研发童画课程为行动路径,以描绘童画世界作为构建向美教育的行动目标,引导师生以天下为己任,在践行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做具有积极的“责任担当”、深厚的“人文底蕴”、丰润的“审美素养”以及勇敢的“实践创新”的未来公民。
一、童画融合课程的内涵
童画融合课程就是以童画为载体,巧妙地将童画融入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每个角落,让童画与学生如影随形,成为学生审美素养、人文精神、道德情怀和美好人格培养的助推器。
童画融合课程内容包括“童画与学习”“童画与生活”“童画与修身”三个方面。“童画与学习”旨在让童画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钥匙”,指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童画与生活”旨在让童画成为学生学会生活的“阶梯”,指向珍爱幸福生活。“童画与修身”旨在让童画成为学生学会做人的“秘方”,指向净化学生的心灵。童画融合课程是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是一门集审美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综合课程,为促进学生拔节生长注入了活力基因。
二、童画融合课程建设路径
1.童画与学习的整合,夯实基础课程。
童画与学习的整合,就是将童画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中去,涉足各个年级多门学科,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形成综合素养。童画还可以与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学科进行融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学科具体教学内容,开展“童画中外名曲”“童绘百幅名画”“童画小种植”“童画小游戏”“科幻童画”等研究,串联学科知识,实现学习多元,收获学习快乐。
2.童画与生活的交融,优化拓展课程。
在校园生活方面,主要开展“童画美丽校园”“童画小伙伴”“童画好习惯”等系列实践研究,增进师生、生生情谊,让校园生活更加和谐。如“童画意象师韵”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来描绘自己喜欢的教师,以此表达对教师的尊敬之情,涵养学生亲师的道德情操。在家庭生活方面,主要开展“童画传统节日”“童画家风家训”“童画幸福家庭”等实践研究,培养学生尊重传统习俗的态度,传承良好家风的信念,热爱家庭生活的情感。如“童画传统节日”就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各种节日由来的基础上,尝试用童画来描绘节日习俗、气氛以及人们的愿望,以此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涵养学生尊重传统习俗、热爱家乡的情怀。在社会生活方面,主要开展“童画美丽中国”“童画可爱家乡”“童画公益行动”等实践研究,涵养家国情怀,培育公益精神,增强环保意识,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社会公民。
3.童画与修身的互动,打造特色课程。
学校引导学生开展“童画价值观”“童画善举图”“童画每月一事”“童画八礼四仪”等系列创作活动,让学生在潜心描绘中养成良好习惯,陶冶高尚情操,铸就完美人格。新教育倡导的“每月一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用。“每月一事”聚焦一个个习惯养成的细节,如“不闯红灯,让我们学会遵守交规”“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学会感恩”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正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仅仅依靠说教,必须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才能让良好习惯镌刻脑海,并最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欣赏美,描绘美丽他人;寻找美,描绘美丽社会;践行美,描绘美丽自我。此举有效增进学生向善之心,乐施美善之举,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前,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已经有上千人次,捕捉并绘制了四百多幅真实感人的善举图,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4.注重课程评价,提升课程实施效果。
首先是对学生参与童画课程的评价。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由指导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尤其是完成作品的质量、收获等。四是学生在活动前后的成长变化,如是否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者得到相关表彰等。
其次是对教师参与童画课程建设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实施:一是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童画教学与创作观摩活动的评价,重点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研究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二是教师参与童画课程专题研究所撰写的论文、案例的质量,能否在相关竞赛中获奖或发表,能否主持或参与和该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