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探讨
2021-12-03戴曦春
戴曦春
(保山市人民医院,云南 保山678000)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神经系统病变造成的膀胱功能障碍和/或尿道功能障碍(排尿和/或储尿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和下尿路症状的疾病总称,脊髓损伤是其最常见的病因[1]。本研究分析了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3~54岁,平均(39.27±4.16)岁;胸髓损伤15例,颈髓损伤10例,腰髓损伤15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3~53岁,平均(39.26±4.15)岁;胸髓损伤15例,颈髓损伤9例,腰髓损伤16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取站位、立位或卧位,主动收缩加紧尿道口和肛门,收缩肌肉、放松肌肉大约维持5~10秒)和间歇导尿(定时进行饮水,每隔4~5h进行导尿,在每次导尿前行上面的膀胱功能训练,以更好的辅助排尿。自动排尿的间隔每次超过2h,膀胱肌的容量超过250mL,且抑制没有感染时就能终止导尿)。
1.2.2 观察组 取三焦俞(双)、膀胱俞(双)、次髎(双)、三阴交(双)、下髎(双)、阴陵泉(双)、归来穴和中极,其中,下髎和次髎斜向下刺入患者的骶后孔内,进针的深度大约是1.5寸;三焦俞和膀胱俞则往下斜刺,进针的深度大约是2寸;阴陵泉、三阴交、归来和中极穴则往上斜刺,进针的深度大约是0.5寸左右,每天1次,共14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胸髓损伤、颈髓损伤、腰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s)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胸髓损伤、颈髓损伤、腰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比较(±s,mL)
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
3 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因为神经环路受损,进而引起神经源性膀胱,主要症状为反射亢进、逼尿肌无力和协调障碍[2]。针灸能通过针刺刺激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指定的穴位,降低受损组织的水肿,促进新陈代谢液和微循环,进而减轻膀胱功能障碍和受损部位的压迫程度,建立一个新的膀胱反射;针灸还能通过促进经络的传导,起到扶正祛邪和通络经血的效果。研究表明,针灸能促进脊髓中枢和皮质中枢对于机体排尿的反射,增加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减轻排尿困难的症状[3]。本研究证实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提高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量。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