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泸溪县养殖业转型升级探索与实践
2021-12-03李建林李军李富春
李建林,李军,李富春
(湖南省泸溪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泸溪416100)
脱贫攻坚,是国家的大政方针,特别是对于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更加艰巨。要想真正实现脱贫,必须因地制宜大力培植本地企业,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县的泸溪县,一直有家中圈养牲猪、牛、羊的传统习惯,但这种原始的养殖模式,达不成规模、产生不了效益,而且由于缺乏生物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技术意识,在动物疫病多发的情况下,养殖风险大,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随着养殖业不断发展,家庭式和中小规模的养殖场(户),已经意识到养殖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通过改变原有的养殖模式,合理布局、改造升级,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现就该县在引导养殖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论述如下。
1 规范养殖场建设
养殖业的脏、乱、差,源于养殖场建设的混乱。从2016年开始,泸溪县下决心从源头抓起,规范养殖场建设。一是用规划规范。2017年县人民政府发布了《泸溪县畜禽“三区”划分方案》,对全县进行养殖业“三区”划分。“三区”划分提供了选址遵循和审批依据,从根本上杜绝了禁养区、限养区新建、扩建养殖场,引导养殖业主在适养区建场、养殖,一举改变了选址上的混乱局面。
二是用退养规范。2017年以来,泸溪县先后制定了《泸溪县五强溪库区养殖场退养方案》、《泸溪县禁养区退养实施方案》,下大决心投入资金近900万元,推进了“沅江干流500米范围内规模养殖场退养”、“全县禁养区规模养殖场退养”、“全县天然水域网箱拦网退养”等养殖业环保治理,拆除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52家共20525平方米,拆除网箱337口、拦网4处共13000余平方米。退养,直接拔掉了禁养区里的“问题场”,震慑住了“乱建场”。
三是用严管规范。坚持布局调优、生态转好、生产稳定、发展持续的原则,严格遵守”三区”划分方案有关规定,严格审批,禁止禁养区内新建、扩建养殖场,确保污染源只减不增。按照“退养后永不复养”的原则,切实加强禁养区退养后的后续监管,确保退养后不复养。针对新进养殖行业的业主不了解政策,还存在未批先建养殖场的乱象,县畜牧水产部门采取了按月排查的监管措施,实行“领导班子包片、业务股室包乡镇、乡镇技术员包村”的监管责任制,共排查养殖场206余户,督促整改25户,及时制止乱建养殖场15户。规范的源头管控,结束了养殖场随意建设的混乱历史,开启了科学选址、合理建场发展之路。
2 严管动物防疫
非洲猪瘟疫情暴露了我国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是防疫中最薄弱环节,也表明疫病监测、防治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多年来,由于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设施设备配套不完善,乡、村级防疫人员难以到位,养殖场(户)疫病防控意识不强等因素,一直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痛点。泸溪县强化一个“严”字,在防疫一线查漏洞、补短板。
一是严管动物强制免疫。严格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和“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的防疫目标,责任捆绑到人,落实包村指导、上门服务,扎实开展以春、秋集中免疫为主、日常补免相结合的免疫全覆盖,确保畜禽免疫率达100%。2020年全县累计出动防疫员1461人次,累计完成免疫猪口蹄疫10.15万头,免疫牛口蹄疫2.16万头,免疫羊口蹄疫4.23万头,免疫禽流感116.3万羽(其中鸡84.6万羽、鸭19.6万羽、鹅11.1万羽)。
二是严管动物检疫。全县设11个产地检疫申报点,确定专职检疫人员,严格实行产地检疫电子出证。每月不定期巡查各乡镇集市,凡猪、牛、羊等没有检疫证坚决禁止跨县交易,禁止屠宰销售,禁止运输流通。屠宰环节瘦肉精抽检3700份,养殖环节抽检生猪345头份,全部阴性。“三禁”措施有效提高了检疫权威,推进了动物检疫,仅2020年完成产地检疫生猪7.521万头、牛0.0118万头、羊0.003万头、禽2.7444万羽,畜产品检疫224.7517万公斤。
三是严管定点屠宰。派驻8名官方兽医驻白沙、浦市定点屠宰场,24小时监管生猪屠宰场,严格按照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实施检疫,确保检疫检验率100%、肉品合格率100%。屠宰场共检疫生猪49794头,完成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49794头,结果全部呈阴性。严格落实非洲猪瘟“批批检、头头检、全覆盖”的自检制度,确保非洲猪瘟病毒不从屠宰厂流出。严格市场巡查,每月4次对乡镇集市进行监督检查,从严查处“白板肉”。
四是严管市场抽检。按月定期2次抽检畜禽水产品市场,排查动物疫病,确保早发现、早处置。畜牧、市质、商务等部门联手对市场经营场所、产品销售、养殖环节进行监测,抽检65份样品送检全部合格达标。
五是严管消毒灭源。重新制定发布了养殖场疫病防控技术规程,督促各养殖场按要求定期消毒,并规范、健全台账资料管理。
3 推进养殖现代化
环保风暴席卷养殖行业,实质上就是要治理“散、小、差”养殖场,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养殖。泸溪县把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作为改变“散、小、差”问题的重要抓手,推进养殖业现代化。
一是引进龙头企业。2017年引进湖南百宜集团实施年产30万头/年生猪养殖精准扶贫项目,计划投资6亿元,已建成投产锅子山3万头/年生猪养殖产业园,在建麻溪口30万头/年的仔猪繁育场。2019年引进湘村高科实施浦市铁骨猪保护与开发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新建浦市铁骨猪国家级保种场和5万头/年铁骨猪的育肥场。龙头企业示范场建设一举成为全县标杆,引领发展。
二是推广代养和租赁模式。百宜公司、湘村高科两家龙头企业发挥优势,联合农户,按公司技术要求建设适度规模育肥场,采取代养或租赁方式,发展“公司+农户”生猪养殖。目前已有7家养殖场与公司合作,都在新建现代化养殖场。
三是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全县规模养殖场实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建设。到年10月初,已经配套建设干粪棚86个(2926m2)、净化池20个(980m2)、四级沉淀池(沼气池)76个(10140m3)、种养结合消纳地贮水池51个(1930m3)、养殖场雨污分流改造和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设备52台套。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已达85%以上,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100%。
深度贫困地区多为交通落后、资源匮乏的边远山区,扶贫脱贫难度大。因此,如何因地制宜的规划好、建设好、利用好当地企业,成为真正带动当地扶贫的产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的。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养殖发展模式,泸溪县结合自身,从养殖环节、屠宰和市场多个方面入手,规范了全县养殖场的布局、审批、市场监管、生态、环保、资源化利用、疫病防控、检疫检验等重要环节,全面的提升了当地的养殖业水平,不仅保证了养殖业转型升级的正常运行,而更为关键的是引导了养殖业逐步走向了健康、成熟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真正实现科技兴农,产业富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