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钢集团成功经验分析的河北重工业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2021-12-03翟翠娟
翟翠娟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许多行业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危害到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块“顽疾”[1]。河北作为全国产量第一的钢铁大省,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4。2014年,河北钢铁行业生产粗钢1.85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4.7%,产能严重过剩。2013年,河北省生产平板玻璃1.18亿重量箱、水泥1.26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45%和55%,产能过剩更为严重[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成为化解过剩产能非常重要的途径。企业积极“走出去”,增加海外投资,有助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提振作用[3]。2014年11月,《河北省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境外转移工作推进方案》出台,提出到2023年,全省应争取将2 000万吨钢铁产能、3 000万吨水泥产能、1 000万重量箱玻璃产能向境外转移。
河北作为全国去产能的主战场,在“十三五”期间,承担了全国钢铁行业1/3的压减任务。作为河北钢铁企业去产能典范的河钢集团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非钢产业谋求“纵向更深、横向更宽”,通过大力拓展海外事业,进军国际市场,帮助自身及河北快速达成去产能任务。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河钢集团“走出去”助力转型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试探性地为河北重工业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措施建议,以期提升河北重工业企业竞争力,推动河北重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河钢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成功经验研析
河钢集团由原唐钢集团及邯钢集团于2008年组建而成,属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现拥有16家直属子分公司,形成了以钢铁为主要产业,钢铁、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四大板块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按照“全球拥有资源、全球拥有市场、全球拥有客户”的定位,河钢集团紧抓“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确立“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全产业链全球化布局,先后收购并成功运营南非最大的铜冶炼企业——南非矿业、全球最大的钢铁材料营销服务商——瑞士德高、塞尔维亚唯一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斯梅代雷沃钢厂,形成“四钢两矿一平台”的海外格局。2020年,河钢集团居世界500强第218位。目前河钢集团直接或间接参股、控股境外公司70多家,控制运营海外资产超过90亿美元,商业网络遍及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钢铁企业[4]。
(一)审时度势,确立“走出去”战略
2014年初,河钢集团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国家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和重大历史性机遇。河钢集团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考察海外目标企业所在国家政策、法律、人文、环境等全方位情况。一是政治沟通方面,利用河钢集团自身企业背景,与目标企业所在国的中国大使馆经商参处和中资企业进行密切沟通,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投资等方面政策环境;二是组织协调方面,利用世界钢铁协会等国际组织了解各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熟悉行业内部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和需求;三是深入调查方面,初步确定项目实施或项目立项以后,聘请专业的财务、会计、法律等第三方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深入调查,揭示其各项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
经过全面梳理国内外市场情况和既有海外业务资源,考察学习宝钢、五矿等企业国际化发展经验,河钢集团谋划制定了“集团海外发展战略规划”,并将海外发展正式确定为集团的核心战略之一。根据集团海外发展战略,选择从矿山资源、国际贸易和钢铁制造三大业务领域先行突破。通过海外事业与国内主营业务协同发展,强化国内钢铁主业资源支撑和渠道支撑,促使集团从区域钢铁制造商向全球钢铁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二)出资控股,构建“全球营销服务平台”
瑞士德高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钢铁营销服务网络,具有覆盖全钢铁供应链的运营模式,旗下有工业生产单元、贸易公司、加工配送中心、分销中心四大核心业务板块。2015年,河钢集团以51.4%的比例出资控股德高公司。借助德高,河钢集团在最短时间内拥有了全球最大的钢铁材料营销和服务商,并形成了面向全球的营销服务网络和金融贸易平台、资源配置平台、国际化人才整合平台。德高公司帮助河钢集团与全球331个钢厂建立业务往来,拥有客户超过43 000家,解决了通向海外中最难的营销和服务网络搭建问题,是打造“世界的河钢”、帮助河钢集团迈向国际高端市场的“桥头堡”。而德高公司也因为河钢集团的入股成为了钢铁产品种类齐全、制造经验丰富、资源庞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世界领先的钢铁企业,使得德高公司在产品、规模优势的支撑下获得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开拓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5]。
两者从技术、资本、项目、人才上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开启了中国最大钢铁材料供应商与全球最大钢铁贸易与综合服务商一体化的全新模式。
(三)独资收购,打造“全球钢铁制造平台”
2016年4月,濒临倒闭的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被河钢集团收购,更名河钢塞尔维亚公司。欧洲地区先进的高端制造能力为河钢集团打造全球产业制造平台、进一步拓展海外实业基地打下基础。因为河钢集团的加入,仅用半年时间就扭转了原斯梅代雷沃钢厂多年的亏损局面,产量、收入不断创造历史新高,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达2.2%,成为了塞尔维亚最大的出口企业,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及中国-中东欧务实合作的样板工程。
除此之外,河钢集团还在马其顿设立河钢德高马其顿中板公司,在开普敦设立河钢德高南非开普敦DSP公司,在南非设立河钢所属南非PMC公司等等。河钢集团布局欧洲、美洲、非洲多地,形成“四钢两矿一平台”格局,打造了覆盖全球的钢铁制造平台。
(四)校企合作,搭建“全球技术研发平台”
2016年7月,河钢东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作为河钢集团与东北大学联建的国内首家校企合作实体化运作的钢铁技术研发平台,研究院充分运用河钢集团的资本优势和东北大学的技术资源,帮助河钢集团不断突破产业升级的障碍。同时,河钢集团还不断深化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与西门子携手打造智能工厂样板,在数字化智能工厂、企业管理模式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加入瑞典国家冶金研究院(Swerea MEFOS)、世界汽车用钢联盟,与澳大利亚多所大学及企业展开合作交流。
(五)产业延伸,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2015年9月,河钢集团以70%的股权控股海尔特钢,打通了进军国内外高端家电用钢市场的战略通道,由“钢铁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此后,河钢集团又与恒大国能、北汽强强合作,将钢铁产业链深度嵌入到汽车产业链中。通过盘活下游产业链,河钢由以粗钢为主要产品的生产模式慢慢转向以品种钢为主要产品的生产模式,成为我国第一大家电用钢、第二大汽车用钢供应商,从区域性钢铁企业迅速发展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世界品牌的跨国产业集团。
同时,河钢集团以产融结合为主线,持续推进产业资本的金融化与金融资本的产业化,先后成立财达证券、河钢财务、河钢租赁、河钢保理、河钢碳资产等金融和类金融公司,整个资金链创效能力大幅度提升。
(六)绿色引领,助力企业长效化发展
河钢集团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人、钢铁、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绿色”发展为战略引领,实施了重点节能减排项目430多个,投资165亿元。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采用先进技术、强化环境治理,主要能源环保指标居国内一流甚至领先水平。河钢集团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支撑,打造能源、水资源、固体废物“循环圈”,创建“绿色矿山”,实现了固体废弃物全回收和再利用[6]。河钢集团始终坚持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保理念,为企业长效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尽职尽责,成为了钢铁企业绿色发展的典范。
三、河北重工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机遇和挑战研析
除钢铁行业外,以玻璃、水泥为代表的河北重工业在“去产能”的高压下,是否可以学习借鉴河钢集团现有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现有条件下“走出去”又面临着那些机遇与挑战?
(一)河北重工业企业“走出去”的潜在机遇
1.政策支持到位
河北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港口建设和功能调整,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出海口,助力企业“走出去”。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能源合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煤炭、油气、铁矿等能源资源,鼓励企业投资建厂。2014年11月,河北省下发《河北省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过剩产能境外转移工作推进方案》(简称《方案》)。《方案》细致规划了未来十年河北省优势产业过剩产能的“出海路线图”,明确水泥将向东南亚、中东欧、非洲和南美转移,旨在建立境外水泥生产基地;玻璃产业转移则以亚洲发展中国家、非洲国家及中东欧为首选地,倾向于开展国际投资合作。
现阶段的河北正专注于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钢铁、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向外转移,转变传统处理过剩产能方法,让过剩产能变有效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技术优势明显
“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是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推进期,对钢铁、水泥、玻璃等工业产品需求旺盛,但由于本国科技、技术发展水平所限,难以满足各种工业品的生产需求。而河北的此类优势企业不仅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技术水平一流,还可以很好地实现技术地方化,针对不同国外客户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种类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充足,与我国的企业形成优势互补。中国企业的技术与沿线国家的优质资源融合,能很好地帮助沿线国家开发新资源、促进新产业乃至形成优势产业。
3.经济实力雄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金融体系也尚不健全。再加上近年来,全球经济疲软、众多行业利润下滑,给河北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重工业企业参与海外资产价格缩水、股票产值下跌的拥有高新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资源型企业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7]。
(二)河北重工业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挑战
1.国际舆论方面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希望与有意愿参与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发展成果;希望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中国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目的是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
但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取得喜人成绩后,个别国家媒体却曲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和实施的目的。种种不实言论将会严重影响中国形象,削弱潜在合作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并降低其合作意愿,从而增加中国对外产能合作的成本。
2.投资环境方面
河北重工业企业要想“走出去”投资建厂,目标国仍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国家,而这些国家在国际投资风险评级中往往被评为中高风险级别,即此类国家制度环境不够健全、政治法律风险较大,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地区分裂势力、民族矛盾、党派斗争等问题,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对外经济合作极易受到政治环境的干扰。一般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资金投入量较大,合作一旦因为种种非经济因素干扰被迫搁置将会给中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企业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更易受到世界经济动荡的影响,近年来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突发的公共事件对各国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另外,“一带一路”沿线除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外,其他均为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我国相似,产业同质化将会使对外合作缺乏竞争力,制约发展之路。
3.自身能力方面
河北水泥、玻璃等优势产业中既有具备产能优势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有占大多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自身支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一些国企可能存在组织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而有的民企组织结构则较为松散,二者都应努力形成长效的对外投资激励机制。“走出去”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的保护,不能完全适应当地政治环境,不了解国外政府的权力清单,缺少对当地政商环境和制度规则的评估,那么与他国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受到反对派势力的敌视和攻击。
二是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投资国的方方面面,掌握的信息越全面,无谓的损失才越小。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平台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引路人”,信息数量及质量均不足以满足企业需求,使得中国企业难以精准掌握各个地区的投资经营环境,不利于中国各级政府、企业与国外产能合作的战略部署,难以有效防控风险。
三是河北存在着较严重的人才流失情况,从河北走出去的高学历人才更多选择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熟悉法律、财务经营、国际融资、工程技术以及精通外语与商务谈判技巧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企业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四、河北重工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措施建议
河北重工业企业顺利“走出去”,必须树立全球视野,紧抓“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做好平台、制度、财政支撑工作,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借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政府层面
1.设立专门组织机构,保障企业海外权益
为加大对外投资支持力度,畅通企业对外投资流程,河北省可设立专门的对外投资促进、服务与管理机构,建立河北重工业企业微信群和朋友圈,积极联系中国驻外使馆,为企业提供外事服务、政策引导、服务咨询、教育培训,最大限度地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流程,开通优势产能“走出去”“绿色通道”,降低行政成本。同时该机构还应起到监督保护作用,监督大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和经营管理活动的规范性,保护企业在对外投资建厂、融资并购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在面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转型、政局不稳、政策变更频繁的情况下,企业对外投资容易遭受各种风险的威胁。在此背景下,中国同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投资贸易协定,用于规范双方在投资过程中的权利义务,规定投资纠纷的仲裁解决机制。政府可加强对主要投资目的国政治、安全、经济和法律等风险的评估、监测和预警,编制重点国家和地区外资安全审查风险分析评估报告,动态更新敏感国家和地区清单,帮助企业识别和应对有关风险[8]。协同对外投资企业充分用好与各国的双边投资贸易协定,在因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而造成投资损失时,帮助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救济,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有保障的法律框架。在有些跨国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境外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做好应急防范预案。
2.协调金融政策扶持,增强企业经营能力
河北省政府可以协调省级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信保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河北优势产能企业对外投资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性倾斜;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探索采用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服务于境外投资,增强企业跨境投资经营能力[9]。
政府可以努力改善金融环境,简化企业申请贷款的审批担保手续,对资金流转周期较长的企业适当延长还贷期限,并为中长期贷款提供贴息支持。同时设立“境外投资发展基金”,建立境外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制定信贷风险控制措施,最大限度提高企业境外办厂后劲及项目盈利能力[10]。
3.谋划产业园区建设,创建对外转移平台
为加快河北省高耗能产业“走出去”,省政府可在有条件的国家(地区)谋划成立重化工企业园区。鼓励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到海外投资,有条件时可建立中国河北工业园。加强与相关国家在本地或跨境基础设施的道路、桥梁、供水、供电方面的投资建设,为省内企业跨国转移提供基地和平台。
河北重工业企业“走出去”应以“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主,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入手,在满足东道国对基建材料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其产业发展,真正做到“走进”投资对象国,让河北优势产能在东道国落地。
4.培养专业素质人才,提高创新研发能力
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需要各种高素质人才,再加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省级区域内的高校可适当增加相关小语种专业,为企业“走出去”培养熟知当地语言文化的人才;也可开展专项、定向、订单式培训,培养既懂语言文化,又专攻国际贸易、投资、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可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有资质的高校招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为有需求的企业定向委培,毕业后直接就业到企业在其原籍国家开设的企业中,为企业与投资对象国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优势产能“走出去”的同时,河北还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除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外,河北可继续加大对创新研发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改变运作模式、提升产出效率;鼓励本土高校和科研院所走进企业,引导科研经费向帮助企业突破核心技术转移,产学研相结合,助力企业技术升级,提高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率。
(二)企业层面
1.审视企业自身优势,确立目标企业项目
企业应利用自身企业背景,与目标企业所在国的中国大使馆经商参处、中资企业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国际行业协会进行密切沟通,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投资等方面政策环境,尽职调查。选择制度环境水平较高的目的国进行投资,目的国制度的完善意味着政府干预较弱、市场制度更加健全[11]。梳理各类信息,分析企业现状,确定目标企业项目立项,聘请专业的财务、会计、法律等第三方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和综合研析,找出存在的各类风险,制定部署应对措施。
企业应与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重点选择从国际化程度高、管理水平高的大公司、大集团手中收购成熟运营项目;优先采用与原股东合资经营或多股东联合收购等多元化投资方式。有效规避海外投资中常见的风险问题。应坚持以不提高企业总体资产负债率水平为前提,在项目选择上偏向投资规模偏小、可挖掘协同价值较高的成熟在产项目,在投资机会选择上坚持优中选优,一个时期重点推进一个项目,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够做精、做好,不盲目上项目、铺摊子。
2.建立风险防控体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严格落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建立全生命周期海外项目风险防控责任体系。对已投资项目开展专项审计并定期开展检查评价,强化安全生产、资金、市场等风险防控,确保健康平稳运营;对拟投资项目实行一级管控,创造属于自己的风险防范体系,形成具有自身企业特色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海外投资中,坚持聘请有实力的财务顾问、法律顾问、会计和税务顾问以及风险评估机构,对潜在并购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对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所发现的风险和问题逐一核实、评估并制订预案,通过协议约定、投资架构设计、保险覆盖、运营管控、政府支持等方式,将风险和问题消灭或控制到可接受的范围。
3.组建专门外事机构,制定科学管控机制
企业应结合国际化进程,成立专门的海外事业部门,负责海外公司日常管理。制订对外投资管理、境外企业财务管理、境外企业和境外业务管理等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对境外投资和海外公司的职责分工。
在建立健全集团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同时,充分尊重境外企业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习惯,尊重企业具有传承价值的优秀管理文化,尽最大可能接收和保持原有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流程。建立海外公司与国内子公司管理、技术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和互信,促进集团管理文化的融会贯通。按照企业章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层职责分工,按照国际惯例、商业规则,依法合规地行使股东职权,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善补位,确保境外企业在集团有效管控状态下,拥有最大的经营自主权限和最高的决策效率,成为海外企业拓展业务的有力支撑。此外,企业要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为东道国的就业和税收作出积极贡献,而且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