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导读

2021-12-03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1年3期
关键词: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固井

资源勘探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主流方法是以岩石学为主要依据,作者根据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实际情况,应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特征,结合储层发育分布规律,提出储层成因综合分类;指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分为礁滩储集层、表生岩溶储集层、白云岩储集层三大类。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分类理论和实际勘探是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请读者和专家们鉴定。本期推荐1篇“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及特征”与广大读者共享。

四川盆地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的主力产层之一,台缘带是其滩相储层的主要发育相带,台内的储层发育条件相对而言较差,但是经过勘探实践证实,台内也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滩相储层,本期推荐1篇台内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分析的文章。

气田开发

本期开发栏目有7篇文章,涉及到渗流、钻井、固井、取心和地面工程。

中石油勘研院胡勇博士,引入了“气相渗流通道指数”这一指标,用以表征储层的气相渗流能力在地层含水条件下与在地面干燥条件下的差异,进而建立了气相渗流通道大小的量化评价方法,从理论上揭示了开发过程中水对储层的伤害。

钻井工程师为我们带来了3篇技术分享。首先,“裂缝型”储气库在国内建库尚属首次,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严重漏失,通过技术攻关形成了钻井工程方案设计;其次,针对低渗、致密油气藏等难动用资源,历经10余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氮气钻井技术已较为成熟,成为主流钻井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针对川渝地区气田钻探作业中常见的溢流、井漏复杂井,2017年以来形成的精细控压固井技术正日臻成熟,有效地提高了固井质量。

非常规油气

本期非常规油气栏目推荐两篇来自四川盆地的兼具怀旧与展望未来的文章。

威远气田,发现于1964年,是当时全国发现的最大最古老地层的常规整装气田,也是世界有名的开发难度最大的气田之一。上世纪80年代,威远气田因水淹问题,很多井陆续关停,渐渐淡出视线。然而,20多年后的2010年,威远再次建立了一个里程碑,打出了中国第一口页岩气井威201井,威远天然气再次崛起。而本期《四川盆地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有利区评价》,通过详实的实验数据和客观的分析评判,认为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储集性与可压裂性匹配性好,适合大规模开发。威远气田,老树新花,将青春永驻!

川西陆相气田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核心区,气田自1984年投入开发,陆续建成新场气田、成都气田、中江气田、洛带气田等多个大中型气田,已在20亿立方米以上的年产量连续稳产了16年。本期倾情奉上《致密砂岩气藏上市储量评估递减率合理取值分析——以新场须家河气藏为例》一文,来看看储量评估方面是怎样看待这些功勋老气藏的吧!

新能源

地热资源作为地球的本土再生清洁新能源,大力开发利用地热对于我国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本刊首推地热资源,为广大地热科研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本期推荐1篇利用硅—焓模型的地热储层温度估算方法,该方法较传统热储温度估算法具有运算速度快、效率高等特征,因此,在地热资源储层研究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部,具有丰富的高、中、低温地热资源。然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以温泉洗浴为主,且存在地热资源的严重浪费。本期推荐1篇川西地区地热资源综合梯级利用文章以供读者品鉴,同时也可为四川省域地热资源的利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固井
基于飞机观测的四川盆地9月气溶胶粒子谱分析
自主研发泡沫固井技术破解东北易漏失固井难题
大牛地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元素录井特征分析
四川盆地中生代古土壤发生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影响固井质量的因素研究
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类型
固井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及运用
贵州云炉河坝地区铅锌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早奥陶世碳酸盐岩有机质研究
四川盆地近年杂交稻重要推广品种旱育长龄秧秧苗性状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