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县2019草原生态修复问题分析
2021-12-03岳丽兴傅俊涛
岳丽兴 傅俊涛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云南 昆明 650200)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论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创新驱动提升草原系统治理能力。草原修复和重建要因地制宜,以恢复草原植被为主,分类指导,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并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奖补政策机制,以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原植被,充分发挥天然草原生态功能。与产业发展、林地建设、生态移民、结构调整相结合,完善相关政策。从资源“需要透支”的格局向在建设中求发展的方向转变,建立以修复重建草被植物为中心的复合生态系统,逐步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与资源持续利用的发展机制。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治理一片、修复一片、保持一片,以逐步实现宁蒗县草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与重建。探索以国家投入为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并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个人积极参与草原生态修复,吹出一股全社会共同参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社会风,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
1 项目区草原资源现状
1.1 草原类型
宁蒗县属于云南省比较典型的高原山地,海拔高差大,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分布有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宁蒗县草原草本植物主要有21科84种,分为高寒草甸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四个天然草地类型。亚高山草地,牧草以鸭舌草、牛毛草、羊毛草、多茎箭竹、穗序野古草、车前草、翻白叶等为优势种;中高山疏林草地,牧草植物以黑穗画眉草、四脉金茅、野古草、旱茅、翻白叶等为优势种;中高山农牧混交错,牧草植物以穗芒野古草、四脉金茅、火绒草、翻白叶等为优势种;中山河谷草丛,以丽江剪股颖、扭黄茅、四脉金茅、旱茅为优势种。
1.2 草原资源数量
全县分为高寒草甸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四个天然草地类型和一个人工草地类型,其中高寒草甸类面积为1.95万hm2,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11.09%;暖性灌草丛类面积为3.08万hm2,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21.47%;热性灌草丛类面积为4.72万hm2,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32.90%;山地草甸类面积为[1]4.68万hm2,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34.52%;人工草地面积保有面积0.8万hm2,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0.02%农田种草年种植光叶紫花苕面积4066hm2,其它如饲料燕麦、芜菁、特高多年生黑麦草、莴苣、欧洲菊苣、美国籽粒苋等面积[2]1680hm2。
2 草原退化情况
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为不合理利用草原,致使草原生态系统失去了自身的调节,生物再生能力的下降,生态功能衰退形成逆向演替的过程。在宁蒗县主要表现为:草地的面积在不断的减少,产草量连年降低,草的质量低下,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重。宁蒗县草原面积408.85万亩,中度退化草原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70%。
3 草原退化原因分析
3.1 草畜矛盾突出
近年来,养殖户牛羊饲养量减少,资源利用不合理,天然草原资源中有很大部分分部在较偏远的中山、高山,这些草原距离居民点比较远,人员分部厂,交通及其不便,草原利用率非常低,使许多原有天然草原慢慢演变为灌木林地、后发展成为疏林地等等,草地面积逐年不断减少;在人员集中的地方,载畜量严重超载,对周围草原畜牧形成了较大的压力,牛、马、羊过度放牧,对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优良牧草啃食过度,反之:毒害草和适口不好的草长势喜人,致使草原的经济价值连年下降。
3.2 草原生态治理成效巩固难
宁蒗县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接合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山大谷深,山形水系复杂多样,部分地区海拔高、霜冰大、气候变化大、土壤多为泡土类型,降雨量在1500mm以上,冲刷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植被生长较为缓慢,导致破坏后非常难以恢复。
3.3 基层草原监管体系建设滞后
在天然草地的建设和保护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长草就是草地,忽略了灌木覆盖度小于40%的灌草丛等类型的草地资源。基层草地监管体系建设滞后,人员配置不合理,配套设施不齐全,造成监管力度不够,《草原法》的执行得不到有效保障。基层草原监管部门配套设施不全,技术力量薄弱老化,造成监管力度不够,《草原法》的实施得不到有效保障。
4 草原生态修复建议
4.1 实施以草定畜、草原轮牧实现草畜平衡
实施草畜平衡的关键是控制好放牧家畜的总量,根据特定区域牧草的产量,科学确定所能放牧的家畜数量,以草定畜、超载减畜、减压降负,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宁蒗县逐年实施草原轮牧和草畜平衡等治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使全县天然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实现草畜平衡动态管理;实施围栏封育、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场、种植一年生高产饲料草、改良草地、加大多年生人工草的种植,只有增加了优质牧草的数量,才能对天然草原载畜的压力进行缓解[4]。实施肉牛羊标准化棚圈建设、贮草棚建设等,使养殖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养殖环境条件得到极大提高,加快推进了传统的自然放牧向舍饲或半舍饲的科学饲养方式转变。
4.2 合理规划利用资金
继续加大草原建设项目的投资。几年来,宁蒗县在中央、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通过惠农惠牧政策及工程项目建设,共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5330.02万元。一是实施草原禁牧46.09万亩、草畜平衡309.61万亩;二是实施围栏封育9.61亩、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场12.89万亩、新建多年生人工草地8.84万亩、改良草地4.29万亩、累计种植一年生高产饲料地25.59万亩;三是实施肉牛羊标准化棚圈建设9.55万m3、贮草棚建设1.29万m3。
4.3 加强项目实施地块落实
宁蒗县2016年在新营盘乡毛菇坪村委会私布村民小组实施过草牧业发展治理项目,是近期较成功的案例项目。措施包括人工草地建植1000亩,人工草地围栏建设2500m,新建蓄水池60m3,管网建设2000m。改良草地建植1750亩,改良草地围栏建设4025m。将成功的案例作为试点推向全县,充分利用好成功的案例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4.4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宁蒗县相关政府机构以及管理单位需要认识到草原管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通过全面控制的方式使草原环境得到改善,避免出现草原滥用的状况[3]。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法规的强化对于草原管理和草原管理者来说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意义,所以宁蒗县相关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清楚的意识到法律法规合理应用的重要性,通过完善并加强管理的方式来使法律法规,草原管理工作得到促进,以保证草原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利用每年1—6月的防火安全期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针对草原生长、退化、蓄牧置设宣传牌、布标等,对草原退化区内的群众开展语音形式的宣传,让人民群众对《草原法》、草原类型、草地资源有概念性认识,从而减少人为侵蚀;加大寻查力度,提高管理要求,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和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5 结语
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极高的经济价值。开展退化草原人工种草是草原生态系统修复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快速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重要技术途径。选择有代表性的退化草地类型,开展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治理,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能够为今后全面治理草原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