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 深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小题大做”

2021-12-03

江苏教育 2021年57期
关键词:切口论文文本

陶 静

一线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普遍存在着选题过大、论述过于宽泛的问题。怎样破局呢?笔者主张“小题大做”,即选取相对具体的文章主题,紧紧围绕主题深入思考、深入发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小题大做”的论文写作策略可以概括成6 个字——小切口,深分析。

一、小切口

“小语”不“小”,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很难用几千字将它描述清楚。但“小语”又“姓小”,教师写论文时要善于从众多的语文教学问题中找准切口。“小题”的主题表述要求准确而凝练,以小巧的题目简明反映出内涵丰富的内容。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单点选题。“单”指单个、单一、单独,强调选题的聚焦性。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可以涉猎的选题可谓浩如烟海:字词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所以应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面中再选点,持续研究,不断聚焦。如“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与“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常见错误及对策”两个主题,哪个研究的点更聚焦?当然是后者,所以写起来也事半功倍。

二是凸显新意。从“苏教版”到“统编版”,教材的变化恰恰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多“新”的研究内容:新要素、新版块、新领域……笔者罗列了一些可研究的新“点”:选文方面,写作单元、名篇选文、文体比例、教材比较等;呈现方式方面,插图、性别形象、练习系统、阅读链接等;教学内容方面,语文要素、复述教学、古典名著、吟诵教学、神话教学等;教学范式方面,高阶思维、深度学习、随文练说、思辨阅读等;资源开发方面,助读系统、识字补充、习作资源等。

凸显新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就新说新”,谈新教材中的新设计、教学中的新方法、总结出的新名词等。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谈统编版教材的创新举措,抓住了“快乐读书吧”这个创新之处,深入浅出进行论述;又如特级教师周璐带领工作室着力研究“进阶式学习支架”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写出《进阶式学习支架:优化语文学习活动的实践方略》。还有一种是对比出新。比如一位教师的论文《让熟悉的旧文本形成全新的价值》,以《荷叶圆圆》这篇课文为样本来说明教材的创新解读与设计。再如《跨越二十多年两节公开课的比较与思考》《此“小艇” 彼“小艇——五下<威尼斯的小艇>备课思考》《文学史视角:小学古诗词统整性教学设计策略》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都是在对比中出新,在碰撞中出彩。

三是范围限定。如果研究对象的范围本身就比较广,该怎么办?可以直接加以限定,把对某个面的研究转化为一个点,化大为小。例如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研究范围很大,但是加上“以苏教版教材为例”这个限定,研究范围立刻缩小,内容也更加明确。再比如《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教学应用研究——以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这篇文章,副标题加上了教材版本和年级的限定,就易于把握了。

综上,我们讨论的“小切口”,就是要设法集中到“点”,使所写的论文范围明确、对象清晰、便于把握。但“小”恰恰源于“不小”,我们必须在丰富灵动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活中广泛选题,放眼的范围要广,了解的资讯要新,搜集的资料要多,这样才可能提取出真正值得写的有价值的“小题”,“小切口”才算找成功了。

二、深分析

“小题”确定了研究范围,“大做”才是关键,而“大做”的关键又在于“深分析”。详言之,就是对所研究的语文教学现象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发掘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寻求发展的轨迹,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深分析”要求教师学会多层面、多角度、联系性地思考,并逐渐养成习惯。怎样深入发掘呢?根据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点”“面”发掘。这里的“点”是指特点,这里的“面”是指层面。点发掘就是围绕特点纵深思考,抓住某个小学语文教学的现象深挖下去,集中分析它的特点,从而找出语文教学的规律。层面发掘则是打开思路,多层面多角度地观察与分析,横向铺展开来,从不同方面来论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大家都会用到这两种方式,关键是怎样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如在《紧扣课后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这篇论文中,作者采用了特点发掘的思维方式,纵深思考,挖掘、总结出课后练习的特点;接着又采用了层面发掘的思维方式,关注预习有效、目标明晰、优化语文教学这三个方面。作者既在面上铺展,思考课后练习的基本内容,表述全面;又注重纵深思考,思路严谨——“点”“面”发掘,堪称佳作。

二是过程发掘。观察和分析语文教学现象的发展或演化过程,从历史的维度动态进行发掘。“过程”讨论的是一个时段中的状态及演变,比如一位教师的论文《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常见错误及对策》,总结出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获取信息——一看标题,二看文本类别,三看数据,四看画面,五看文字。

第二步:整合信息。

第三步:运用信息。

获取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的过程,不就是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学习过程吗?这样过程性的思考发掘,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条理清晰,易于操作。

三是比较发掘。这里的比较分为对比和类比两种。对比一般是对具有可比性的两种因素辨其异同,析其区别与联系,这是在弄清单个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有“同比”“反比”和“联系点比较”之分。而类比是指我们在分析一个语文教学现象时,可以拿出同类或相似的现象与之相比,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来认识意义,发现规律。如一位教师写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的现状及教学建议——基于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分析》一文,采用了比较的方式——在分析江苏各市的监测现状时采用了同比、反比的方法,在分析预习现状时则采用了类比的方法,颇具说服力。

“小切口,深分析”,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深度思考的好习惯。“小题大做”其实并不易,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夯实根基、储备底气,从一个个习以为常的小学语文教学现象中,发现和思考其背后重要的教育原理和教学规律。

猜你喜欢

切口论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