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学习迁移理论,建构数学高效课堂

2021-12-03江苏省高邮市秦邮实验小学董雪云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小数平行正方形

江苏省高邮市秦邮实验小学 董雪云

学习迁移是指已经习得、掌握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对新知学习产生的影响。践行学习迁移理论,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在生活中、课堂中已经学到的相关知识与现阶段将要学习的知识连接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现阶段知识的吸收转化,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铺架桥梁,接轨生活

与生活相联系是践行学习迁移理论最基础、最有效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应秉承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在课堂中架设起与生活情景相联络的桥梁,让数学与生活相接轨,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在“垂线与平行线”这一节中,学生要学习与垂直、平行有关的知识,这与学生的生活情景具有较大关联度,教师可以采用“铺设桥梁,接轨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这一节的内容,然后询问学生:“大家可以给我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平行或者垂直的事物吗?”学生此时就会思考:什么事物有着垂直和平行的关系呢?当学生看到自己的铅笔盒、铅笔、橡皮等物品,就会发现其中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教师再向学生询问:“请大家观察我们的教室,你能从其中发现垂直和平行关系吗?”学生此时就会发现黑板的上下两边是平行的,而上下两边与左右两侧边是垂直的,当教师观察到学生的注意力移向黑板,就可以开始公布答案,实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接轨。

通过接轨生活,将数学学科中较为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效率。

二、设置冲突,引导探究

认知冲突是推动学生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源泉,在认知冲突的激励作用下,学生会主动迎接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一节中,在学生的已有认知中,只有整数的乘除运算,在此处,教师可以设置认知冲突,利用冲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首先向学生表示:“我们知道,整数之间能够互相乘除,那么你知道小数是如何乘除的吗?”学生对小数的乘除十分陌生,因此,教师的问题就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学生会思考:小数也存在乘除吗?小数是如何乘除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心里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首先询问学生:“整数8与3相乘,是如何计算的?”学生回答:“8×3=24。”教师再提问:“小数的乘法其实也与整数相同,例如0.8×3,我们可以理解为3个0.8相加得到2.4,在计算上,我们可以让3与0.8的8相乘,再在结果前补足小数点,这样就完成了计算。”此时教师就让学生心中的认知冲突得到了解答。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疑问,这种疑问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深入知识内核,从而对数学知识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让学生的记忆点更加凸显。

三、举一反三,自主建模

利用学习迁移理论不仅要迁移学生生活中的常识,也要迁移学生刚刚学过的知识,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建模的方式,实现数学知识点之间互相关联的网络构建。

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建模,首先带领学生学习长方形的图形特点,让学生记忆“长”“宽”等概念,然后告知学生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S=长×宽”,让学生根据这一公式进行面积计算的练习。在进行完充分的练习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正方形询问学生:“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呢?”学生此时就可能回答:“也是长×宽。”教师则提示学生:“在正方形中,边与边是相等的,因此不存在哪个是长哪个是宽的概念,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当为边长×边长。”此时学生就学会了如何利用一个图形的面积推导出其他相似图形的面积,实现举一反三。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点之间建立有关联的网络,使学生能够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迁移到将要学习的知识中去,实现举一反三,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迁移是数学学习中的普遍现象,利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未来期待有更多学者针对这一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寻找出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小数平行正方形
小数加减“四不忘”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逃离平行世界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剪正方形
小数的认识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