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绎有人的课堂,发展有益的学力

2021-12-03江苏省仪征市都会小学李相林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力锐角度数

江苏省仪征市都会小学 李相林

中国教育已然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反思“目中无人”的跟从式、硬指引、不温暖、假回顾的无后劲课堂,实在误人子弟。结合课例《垂线与平行线复习》,努力从“建构”“生成”“情感力”和“元认知”四个方面寻找“人在哪里”,探索如何生长学力。

一、体系建构,人在哪里:前置“块探究”,由跟从走向自主

单元知识整理与体系建构是复习课的首要任务,要将单元内几个甚至几十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由零碎、散落式到结构化、系统化,并归入原有知识系统,发展形成新体系。

体系建构,人在哪里?这个知识体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的,其实是教师自己的。如何处理才更有益于学生建构学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相较基于“空白式大脑”和“已有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的整理与建构,课前充分深入地自主建构,带着主见与问题进入课堂,更易进入高阶学习状态。

课前研制“块状”探究问题,布置已具备一定自主能力的四年级学生独立制作单元知识说明书。在给出简单范例后,孩子们课前自主建构的“《垂线与平行线》单元知识说明书”令人大吃一惊:形式有纯文字说明的,有列表的,有线性发散的,有画图的,还有花瓣式的,图文结合式的……内容有繁有简、有详有略,还有自编儿歌、口诀、举个例子、特别标识等,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教师一个人的建构图谱,能与全班五十几份个性化图谱相媲美吗?完全超越了教师的建构。

二、真实生成,人在哪里:互传“问题球”,由理解走向批判

有生成才有智慧,有生成才有创新,有生成才有人类的进步。在生活工作、科学研究中,又有多少生成是早就知道、早有既定答案的呢?其实,教师过度的硬指引限制了学生的生成,是在教知识,不是教智慧。

以前笔者教学“角的分类”时,总是硬生生地强调“锐角大于0°且小于90°”,后来教材只说“锐角小于90°”,也就不敢提起了。学生提出“有0°角吗?”这样一个问题,是利用成人已有知识说明告知,还是一步一步巧妙“启发”,直至自己心中的那个答案?都不是!抛起“问题球”,大家一起来。“问题球”在孩子间再次传递、碰撞开来,生成“0°角有必要存在”的成果,又由这一成果生成“0°角是不是锐角”的问题。

变教师指定路线的“乒乓球”式问题为师生互相争抢、传递的“足球”式问题,生成师生、生生多元互动,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对话、质疑争辩、碰撞思维、启迪智慧的对话场,让为“理解”而学会走向“批判性”地会学,真实发展学生的生成力。

三、情感体验,人在何处:激荡“爱人心”,由零和走向温暖

积极的、正面的情感体验也是学力重要的一部分。基于爱人之心、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充满人性关怀的课堂氛围里,体验探究问题时的孜孜不倦,体味同学建设性批评的善意,感受成员间相互鼓劲的信任,每个人都在个体活动、小组协作、班级交流中发展自己积极、向上的正向情感力,让数学学习变得温暖。

课的最后,让学生出一道既有平行作图又有垂直作图的题目给竞争对手做,两人找个地方比试。后进生宋同学和吴同学在热烈氛围的感染下竟要求到黑板上PK,全班同学对二人的勇气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的紧张气氛下,宋同学轻松地按照步骤正确完成作图,全班同学大声喊着他的名字,为他欢呼雀跃,宋同学自信的目光中明显带着湿润。在讲台前一筹莫展的吴同学居然没有人嘲笑他,他们小组的同学自告奋勇地上台为他示范讲解,他那羞愧的神情中多了一丝坚定。在小组学习共同体中,在班级学习共同体中,彰显爱人之心,孩子们的情感学力由零和走向温暖。

四、反思调整,人在何处:深引“元认知”,由盲目走向内省

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自身行为的内省认知。有元认知的课堂是有自我意识的,有元认知的课堂是有反思调控的,有元认知的课堂一定有人在。

笔者不仅在课尾回顾反思环节渗透元认知,在练习环节也注意渗透元认知。学生在完成一组量角题目后,让其评价教师出题的质量,评判自己在解题过程的表现。学生这才发现教师所给出的四个角是在全方位考查量角的能力:有不同类型的角(钝角、锐角、直角),摆放方位不同(开口朝左、朝右、朝上、偏的),有边画得很短的(要延长一边),还有不同度数的(整十度数的;整五度数的;不是整十、整五度数的)。

课中,还以项目解决的方式,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一副三角尺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的二次探究。学生在不断地回顾、发现问题,在多次怀疑、反思和调整中,自觉运用元认知的策略与技能解决问题,发展认知力。

猜你喜欢

学力锐角度数
《平行四边形》拓展精练
好玩的锐角
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提升
友谊
锐角寻亲记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一群人的狂欢
画角数角收获大
浅谈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