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发生原因、诊断及防治措施
2021-12-03李宾
李 宾
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畜牧兽医站,山东博兴 256506
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壮大,猪群饲养密度也随之变大,一旦发生疫病感染,容易流行和扩散。猪蓝耳病不仅是一类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损害病猪免疫系统,而且还能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威胁整个猪群发展。我国已将猪蓝耳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类动物疫病,可对人畜造成较大危害,必须加强防控。
1 发生原因
1.1 饲养管理不当
生猪养殖场环境卫生差,没有及时清理粪污,通风换气不良,猪舍阴暗潮湿容易滋生致病菌。或因猪场饲喂不当,造成猪群营养失衡,猪群抗病力较弱,容易引发猪蓝耳病的发生。
1.2 防疫不当
由于猪蓝耳病病毒的传播途径较广,可通过空气、与病毒污染物接触、胎盘垂直、种公猪精液携带病毒等方式进行传播和扩散,若猪场缺乏科学完善的消毒操作,一旦出现感染猪只发现和隔离不及时,很容易扩散感染区域,暴发区域流行性感染。
1.3 免疫失败
首先,疫苗质量差或疫苗运输、保存不当可能造成疫苗污染或疫苗效价降低,猪群接种后无法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导致免疫失败。其次,猪场尤其是个体养殖户缺乏科学的免疫接种意识,没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造成接种时间、间隔、次数或接种剂量不当等,进而影响免疫效果。
2 流行特点
2.1 易感动物
妊娠母猪和小于30日龄的仔猪。
2.2 传染源
病猪和隐性带毒猪。
2.3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污染物接触传播、胎盘垂直传播、精液水平传播、吸血蚊虫叮咬传播。
2.4 流行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特点。
3 临床症状
3.1 母猪症状
急性型母猪症状为高热不退,呼吸不畅,心跳过快,咳嗽,排尿量减少,粪便干燥,妊娠母猪容易出现早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仔猪即使出生也多为弱仔,一般成活率极低,且出生带毒[1]。慢性型母猪症状为母猪消瘦,皮肤和可视黏膜发黄,猪的耳部和四肢皮肤颜色呈蓝紫色,随着病情发展,全身皮肤颜色均呈蓝紫色。母猪若在哺乳期感染,泌乳量显著下降,部分病猪停止泌乳。
3.2 其他猪群
仔猪尤其是1月龄以下的仔猪由于抗病力弱,其感染性强,仔猪群可全群感染。仔猪发病后出现呼吸痛苦、嗜睡、肌肉震颤、吸吮次数减少,后肢麻痹,可视黏膜苍白,部分病猪耳部呈蓝紫色。种公猪感染后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性欲降低,皮肤多处为蓝紫色,且四肢水肿,精子活力也明显降低。
4 诊断方法
4.1 解剖诊断
对流产母猪的胎儿和流产组织进行剖检,若发现死胎呈深红色或紫红色,猪胎血液无法很好凝固可初步判定为猪蓝耳病。
4.2 细菌培养
无菌条件下采集新鲜病变组织,然后置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内,37 ℃培养12~24 h,培养基无任何菌落,与阴性对照一样,表明无葡萄球菌、肠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等。然后再接种到巧克力平板培养基上,结果一致,表明无嗜血杆菌等感染。
4.3 血清学诊断
采集流产母猪血液,高速离心获得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然后在450 nm处检测样品的吸光度来进行结果判断,若样品吸光度大于试剂盒临界值则为阳性,否则为阴性。ELISA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准确率高、耗时短、成本低等优点。结合临床和解剖症状,该试验结果可作为实验室判断结果。
5 防治措施
5.1 强化饲养管理
1)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清洁消毒措施。猪场环境卫生直接影响猪群健康和疾病发生率,因此猪场需要建立健全卫生消毒管理,对进出场人员、动物、车辆等进行规范和消毒,由于猪蓝耳病可通过空气传播,猪场可通过猪舍空间电场,使用空气消毒干粉进行猪舍消毒,这种消毒方式可以净化空气,杀灭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
2)均衡营养,科学饲喂。不同猪群实施分群管理,并根据猪群生理特点科学配置日粮,保障猪群营养摄入,通过强化营养提高整个猪群的抗病力。
3)坚持自繁自养,科学引种。由于猪蓝耳病可通过接触和精液传播,因此猪场最好自繁自养,引种可能增加感染几率,若必需引种,需要做好种猪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对种猪进行30 d 的隔离观察和健康监测,种猪健康才能进行混群饲养[2]。
4)加强猪舍通风,提供适量光照。通风换气可降低猪舍有毒有害气体,也会降低疾病发生,适量运动和光照能增强猪群免疫力,提高对猪蓝耳病的抵抗能力。
5.2 药物治疗
若猪只感染,需要第一时间隔离治疗,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50 mg 泰妙菌素+400 mg 阿莫西林,同时肌内注射25~50 mg 维生素B1注射液+4~10 m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连续治疗7~14 d。
5.3 科学接种疫苗
科学接种疫苗是目前高效防疫猪蓝耳病的有效措施,猪场应根据当地兽医部对猪蓝耳病的接种建议合理免疫,选择优质安全的免疫疫苗,接种后对猪群进行抗体水平检测,以防因免疫失败出现感染情况,对于免疫失败的猪只需要及时补种[3]。
6 结 语
随着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和疫病防疫手段加强,养殖户对猪蓝耳病的防控意识加大,但是受自身文化程度和养殖知识的限制,一般当出现典型症状时才能判断出疾病,但此时可能已扩大感染,给猪群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在今后的生猪饲养管理中,饲养员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强化饲养管理、合理用药和科学接种,尤其是定期对猪蓝耳病病毒进行抗体水平检测,促进我国生猪业健康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