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农村书屋可持续发展

2021-12-03李月华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书屋农家图书

李月华

(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 信阳 464000)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买书难、看书难、借书难问题。这项惠民工程从建设伊始就受到广泛关注,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满足农民精神建设需要。

1 我国农村书屋建设回顾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同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及繁荣指明了方向。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这是一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惠民工程。2013年-2015年,农家书屋工程逐渐由全面建设转入补充更新、加强管理、维护使用的发展阶段。

2 我国农村书屋发展现状

农家书屋工程自2005年在全国适合条件的行政村推行开来,至今已经走过16个年头。这十六年来,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试点到快速全面的发展。

书屋在建立之初颇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激发了群众广泛的阅读热情。按照工程预期设想,农村书屋会在“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性循环中健康发展。但是实际是因为工程规模庞大,实施过程中的实际状况与预期之间渐成沟壑。就书屋自身而言,作为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初期由国家牵头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交由地方政府管理。而地方政府既没有把农村书屋列入财政预算,也没有明确的独立部门来督促保障运行,更没有专项拨款进行后期建设,这就导致一系列症状呈现:图书资源馆藏少,时效性差,针对性差,实用性差,不能满足农民需求;服务形式单一、开馆时间不确定等问题,多数书屋面临着无书无人一把锁的状态;重建、轻管、轻用现象突出,沦为摆设和面子工程。

农村书屋是国家投入巨额资金、耗时费力建设的改变农民群众看书难问题的公共文化设施,初衷是更好地为农民提升文化素养服务。实际显示,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农村书屋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课题,是要在基础设施之上的“管”和“用”两点下功夫,根据其特性加强使用中的“管理”,巩固“使用”中的效用最大化,加大后续“维护”等机制的建设完善。

3 农村书屋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3.1 后续资金不足对发展的制约

充足的资金是农村书屋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项由国家牵头建设的公益性工程,基础设施建成后的发展,如馆藏更新、维护及管理人员的培训等交由当地政府管理。这种“建”“用”模式本来为各地特色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但是普遍现象是:局限于当地财政收入,书屋后续的建设投入压力就落在了乡财政或者村委会身上。由于农家书屋是公益性服务建设,自身缺乏“造血功能”,因此多数书屋馆藏维持在初建后的规模,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半停滞。建好之后该如何持续建设、管理和维护的资金来源问题,成了限制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农村书屋运行中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

“农村书屋”工程包括建设、管理、使用和维护四个部分,“建”“管”“用”是书屋良性运转的基础,维护是后续发展的支撑。因为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和农时因素,书屋在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3.2.1 没有稳定的专职管理人员

农村书屋图书管理人员不固定,导致书屋开放时间不确定性,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现象。这并非是村里没有富余的人员参与管理,薪酬问题是关键。《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划拨的资金只包括建书屋、出版物的资金,不包括管理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性支出。因此,大部分农村书屋管理人员由村主任、村会计或者村民义务临时担任。由于没有薪资,农闲时候、书屋开放还正常,农忙时、经常是一把锁把门,给村民借阅图书带来障碍。

3.2.2 缺乏严格的登记制度、图书损毁严重

由于农村书屋所处环境特殊,管理与运行模式就是“村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管理人员多是兼职或代管,没有图书管理技能,对图书流通管理没有严格执行规定,对流通出去的图书登记不到位、不规范,对逾期的催还措施不到位,降低了书籍的重复利用率,影响了书屋的正常运行。部分村民爱护图书的意识薄弱,在借阅图书上随意勾画或“开天窗”,导致图书损害比较严重,缩短了图书的使用期限,同时也给其他读者造成了不便。

3.2.3 图书配置与更新存在问题,导致农村书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足

1)图书配置失衡。中国地域广大,各地的农业发展在科技水平与环境上等都存在差异。南方需要的关于种植水稻,渔业、甘蔗养殖等的图书资料,北方需要的小麦、大豆、玉米、畜牧等作物的技术指导。统一管理模式化的图书配备,必然导致需要的书没有,不需要的只能搁置那里摆样子、充规模。

2)图书更新缓慢。由于经费来源困难、图书更新慢,贴近农民生活的读物很少。虽然当地政府和基层多方部门调剂或募捐私人藏书,但补充资源有限。即使是出版社送来的“新书”,也多是滥竽充数,因为没有时效性、没有实用性,远远的脱离了实际应用的功能,脱节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多数书屋的主要阅读群体是小学生,儿童读物匮乏,有限的儿童书籍无法涵盖各个年龄段的阅读群体。

3.3 部分农民认知程度不高

认知程度和宣传力度是相辅相成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需要当地政府、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广与宣传。在调查中发现,有35%以上的村民不知道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料如何查找,7%仅知道书屋大概位置。农民不去书屋的原因中除了看不懂之外,无书可看的现实发人深省。农村书屋让农民自主管理,却无法参与自主选书,造成了农民对政府所办的“惠民”工程认可程度并不高。

4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拓宽融资方式,合理利用资金、

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扩大资金来源,对农家书屋进行周边元素设计,多渠道地为农村书屋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4.2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供给机制

在明确和坚持“农村书屋”的公共产品定位前提下,引入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图书的供给。

4.3 优化馆藏结构,提高图书供给质量

在优化丰富馆藏资源路径上,也可以借鉴资源共享的经验,建设图书联盟。盘活公共图书馆存量的办法,定期更新,保障最大限度满足村民需求。

4.4 管理实行专人有偿负责,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质量。

2)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5 创新、拓宽书屋功能

服务创新是保持农村书屋生命力的源泉。主动组织建立阅读小组、培训农民信息检索的技能;拓展书屋教化娱乐功能,带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拓展课外教育功能,以农村书屋为平台,建设留守儿童书屋。

5 结语

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相对于物质致富,精神致富是更高层级的。书屋为农民提供了学习知识、提升自身素养、改善物质生活水准的平台。建设好农村书屋,是功在千秋、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猜你喜欢

书屋农家图书
西江月·农家早春
篽箖·上野书屋
大树里的小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农家望晴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梦幻书屋
班里有个图书角
博览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