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果园生草技术
2021-12-03马康利张璐璐
马康利 张璐璐 吕 岩
果园生草技术于19世纪中叶始于美国,直到20世级中叶,随着开沟旋耕机、割草机的先后问世,以及与之配套的果园喷灌、滴灌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土壤管理技术才在美国得到了大面积迅速推广。随后,很快在世界各国的果园土壤管理中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果园生草技术。
我们对陕西关中猕猴桃主产区多个果园进行了连续5年的跟踪调查,真切看到了猕猴桃园生草的优势,分析总结了生草制在猕猴桃园无法全面推进的原因,并提出了关中猕猴桃产区果园生草技术推广要点,供果农朋友们参考。
1 猕猴桃园生草的好处
经5年跟踪调查,在猕猴桃园实行生草制具有以下好处:
1)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生物多样性。通过果园生草,可以就地收获大量粗有机质,用来培肥土壤。据不完全统计,在同样的水、肥管理条件下,猕猴桃园连续生草5年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0.9%。猕猴桃属于浅根性肉质根系果树,要求土壤肥沃,疏松透气,土壤质量状况决定果树的寿命、果实的品质和产量。生草果园中不同种类杂草的根系分泌物成分不尽相同,可以刺激土壤中多种微生物的活性,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
2)改善果园小气候,提高树体抗逆性。生草猕猴桃园地面被草覆盖,缩小了昼夜温差,有利于树体防寒抗冻。生草园夏季高温时阳光不能直射到地面,从而减少了地面热辐射对树体造成的热损伤。2020年7月8日,陕西周至室外温度达到39℃,午后13:00,同一猕猴桃园,生草区域与清耕区域地面温度相差8℃。遇秋季雨涝果园排水不畅时,生草园大量的草根可以吸收和蒸发掉土壤中多余的水分,缩短猕猴桃树根系淹水时间,降低死亡率。
果园生草后,客观上的确存在着草与树争水、争肥的事实,但这也激活了猕猴桃树根系的活力,使其代谢更加旺盛。如果我们一直给树体施入足量的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高效化学肥料,进行目的性极强的单一高产栽培,使果树自身无须担负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任务,那么树体原有的抗性将逐渐减弱甚至丧失,不利于果园长期持续生产,且额外增加了成本投入。果园生草以后,猕猴桃树的根系会接收到来自草根生长竞争的信号,从而刺激果树的生长代谢能力,使树体生命力更加顽强,这也是所有生物体共有的本能。
3)保护天敌,促进猕猴桃园生态平衡。猴桃园生草后增加了植被的多样性,为害虫天敌(捕食螨、草蛉、七星瓢虫、食蚜蝇、蜘蛛、螳螂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以及栖息场所,消除了天敌与害虫在发生时间上的不同步现象。天敌种群数量稳定后,会更加有效地制约害虫的发生蔓延,进而形成猕猴桃园相对持久的优良生态系统。
4)减少人工投入,固土保肥,保护环境。猕猴桃园生草后,耕作动土次数减少,有效抑制了地表裸露引起的扬尘,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节约了人工,减少了伤根断根的可能性,保证了猕猴桃树的正常生长。生草还能避免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对果园土壤肥力的削弱,很大程度上减轻对地下水源的污染。同时,果园生草后形成的致密地表植物,其根系腐烂后即变成土壤的自然孔隙,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渗水性和持水保肥能力。
5)提高果实品质,降低投入产出比。我们对陕西眉县李军海、陕西周至宁选朝、陕西户县李亚洲等农户的猕猴桃园连续5年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生草5年后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03%,产量平均增加22%,特别是宁选朝的翠香生草园,更是产量连年增加,创下2020年亩产量超4 000 kg的国内最高记录,果实商品率达到98%以上。
我们的数据统计显示,连续生草5年以上,每亩猕猴桃园每年可节约有机肥投入约1 000元,节约人工和机耕费用约300元。
在猕猴桃园生草栽培中,树体微系统与地表杂草微系统在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方面相互联接,生草可直接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试验表明,生草栽培的猕猴桃树叶片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比同类清耕园有不同程度增加,树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对平衡,枝条萌芽率较清耕园可提高5%,溃疡发病率降低7%,商品果率增加8%,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1.3%、1.26%、2.1%以上,果品耐贮性增强,且贮藏过程中病害发生率降低。
6)美化环境,提高果园可观赏性。对于现代规模化猕猴桃观光采摘园,果园生草显得尤为重要,春天遍地盛开的野花无疑成为观光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果园地面被厚厚的草皮覆盖,即使雨天游客也可随时进园。果园生草不但美化了环境,提高了果园可观赏性,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收益。
20世纪90年代初,猕猴桃专家吕岩率先在陕西关中猕猴桃主产区,将果园生草技术作为绿色果品生产的一项配套技术大力推广,并建立了多个实验园、示范园,成效显著。同一猕猴桃园,在相同的施肥、灌溉条件下,连续生草5年后的猕猴桃园与不生草园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显著提高,土壤容重持续下降,EC值稳定保持在2~4 mS/cm,作为微生物生活基质的高分子聚合物、蔗糖及其衍生物、甲酯、羧酸化合物、酰胺、氨基酸等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2 生草技术无法全面推进的原因分析
实践证明,果园生草是生产绿色猕猴桃果品重要的技术措施,更是对土壤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但调查数据表明,清耕园面积仍占陕西猕猴桃主产区总面积的80 %左右,果园生草技术无法全面推进,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受中国农耕文化精耕细作观念影响,很多果农认为果园生草是一种对土地不恭的耕作态度,固执地认为果园生草后草与树争肥、争水、争气,影响果树正常生长,因此不愿尝试果园生草。
2)化肥满足了果农追求高产的需要,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很多生产者淡化了通过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来培肥地力的意识,忽视了生物因素对提高土壤肥力的积极作用,忽略了大量施用化肥对环境和果实品质带来的潜在危害。高产必然会从土壤中夺取大量养分,单纯依赖补充化学肥料,会增加土壤中重金属、有毒有害元素的含量,而有害元素在猕猴桃果实中的不断累积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3)果农对果园生草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源于生草技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果农无章可循,不能很好地协调生草与控草、生草与虫害发生之间的关系。甚至一些生产者将果园生草片面理解为简单、粗放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多生草园得不到有效管理,出现“果稀草旺”“病虫频发”的现象。部分产区受自身水利条件限制,不能配套喷灌、滴灌等基础水利设施,进而影响果园生草技术的全面推广。
3 关中产区猕猴桃园生草技术推广要点
针对陕西关中主产区猕猴桃园生草的具体情况,归纳总结出以下生草技术普及推广要点。
1)选择适宜的生草品种。猕猴桃园一般选择多年生浅根系草品种,要求植株低矮,覆盖效果好,兼顾喜林下、耐践踏、产草量高、管理简单等特点,单一品种的草往往不会同时具备这些特点,因此常选用多品种结合的自然生草方式。以陕西关中主产区为例,多以黑麦草、早熟禾、高羊茅、白三叶、长柔毛野豌豆(毛苕子)、油菜等为最佳选择。白三叶喜阴湿环境,对水分需求量较大,故水利条件差的果园要慎重选择。禾本科的黑麦草、早熟禾、高羊茅等根系可深入地下1~2 m处,地上部分枯死后,草根被微生物分解变成有机养分,根系所形成的孔隙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可显著改善猕猴桃园土壤的物理性状。
2)合理生草、控草。猕猴桃园生草一定要严格控制生草区域和生草高度,不能一生了之,放任不管。最好在树行两侧各预留70 cm宽的营养带,只在大行间生草,这样不但便于架面管理和土壤施肥作业,也有效克服了草与树盘范围内的根系争水、争肥、争气的矛盾。
猕猴桃园自然混合生草,就是要保留可以自生自灭的良性杂草,剔除恶性杂草,如灰藜、葎草等。当草的高度超过60 cm时,就需要刈割,留茬10 cm左右,每年刈割3~5次。割下的草覆盖树盘,起保水保肥作用。生草3~5年后草根老化,可翻压入土,令其自然更新。
干旱少雨地区可以选择产草量较大的豆科植物长柔毛野豌豆(毛苕子),其固氮作用明显,每两年翻压1次后另行播种。
如果选择十字花科油菜,应在每年9月份播种,来年5月份油菜几乎与猕猴桃同期开花,可为果园吸引大量的授粉昆虫(蜜蜂、蝴蝶等),提高猕猴桃自然授粉率,减轻人工辅助授粉压力。花后15天可将油菜全部刈割或压倒,就地覆盖。如此,每年可为果园土壤增加大量有机质。
在猕猴桃果实成熟前20~30天,须对果园中的草进行1次彻底刈割,让果园温度接近正常气温,提高果实耐贮性。
3)进一步普及猕猴桃园生草技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猕猴桃园生草对于国内大多数种植户来讲是新理念、新技术,多数果农对于其利弊了解不多,技术掌握不够,因此需要农技人员因地制宜,继续完善生草技术体系,简化技术要领。相关部门发挥好推广、示范、引领作用,使更多果农认识到果园生草是发展绿色高效猕猴桃产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同时也要加快基础配套灌溉设施建设,共同推进果园生草技术全面实施。
4 小结
实施猕猴桃园生草技术,绝不是让果园管理回归原始状态,而是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的一种先进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以恢复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以提升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为核心,以追求安全优质猕猴桃果品为导向,从而实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