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留学生全球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021-12-03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交际

赵 荃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合肥 230011)

一、新形势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1]。这就阐述了人们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流活动,意味着双方都试图去接收对方发出的信息,并进行转换、消化,再输出让对方也能够理解的讯息。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停留在语言层面的交流,交际双方也更多地透过语言捕捉弦外之音。当前,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行动的不断深化,必将进一步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这种新形势和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打开隔阂之门、破解沟通障碍、提升交流效率、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近几年,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留学中国的热度和规模持续增长,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2018 年,共有来自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 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其中,“一带一路”沿线64 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6.06 万人,占总人数的52.95%[2]。可以说,留学生是“一带一路”未来交流合作的主力军和主渠道,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架起沟通“一带一路”的桥梁,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关键。

首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宝藏。这样的历史积淀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与文明。和谐仁爱、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一直薪火相传,经久不息。2019 年,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发言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留学生通过在国内各高等院校学习的三年或四年时间里,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深入地感受、体会五千年的浩瀚星辰。

其次,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成就。中国的发展变化举世瞩目,留学生在我国学习和生活期间,不仅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了解中国发展的机制与动力。比如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科技发展、生态建设、社会进步、外交政策等,留学生通过多方面、多视角更客观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之路,认识中国和平发展之路,以及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义务。

最后,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有利于深化中外合作交流。理解和信任是中外交流合作的基础。政治、文化等差异可能成为中外交流合作的障碍。只有冲破阻碍,才能建立彼此互信,推动交流合作。留学生用其亲身经历向世界传递与中国相关的更立体、更客观的信息,他们正发挥消解隔阂、破解沟通障碍的作用。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中外合作交流的未来,是促进中外合作交流的加速器。在深入交流与充分了解中,减少戒备与怀疑,增强认同与融合,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外交流合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共享世界发展成果。

三、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树立国际思维,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第一,全面认识新事物的特点,克服跨文化交际的心理障碍。留学生一般初次到中国,在此之前,他们从不同渠道了解到中国的习俗与禁忌,往往形成片面的印象,看待问题过于敏感。比如,笔者曾认识一位外国留学生,他来中国第一个月,每天在超市买矿泉水饮用,也不在中国餐厅就餐,问起原因,他听说中国好多地方卫生状况不好,水被污染,餐厅做饭用地沟油等。当然,不能完全否定这些问题的存在,但毕竟属于极少数现象,不能片面化、严重化。如何摒弃偏见,克服心理障碍? 一是打破刻板印象,客观、全面认识新环境新事物;二是调整心态,睁开眼睛、打开耳朵、敞开心胸,积极适应和接纳新环境;三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以乐学好学的心态体验新生活。

第二,正确认识价值观的差异,培养平等包容的意识。正如上述的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这种障碍的原因包括交流中信息传递的不稳定性。我们交谈的内容和谈话的方式源于社会关注;因为要适应彼此,采取的策略和技巧源于群体规范、礼让与宽容,因此,信息的不稳定性也受到影响[3]。这种信息不稳定、可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存在于中西方,也存在于亚洲各个国家,包括本国不同区域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应正确认识这样的差异,树立平等与包容的意识。价值观或者文化背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所以,不应该试图以自认为优越高级的价值观凌驾于他人的思想之上或者改变他人的观点,而是要正确认识到价值观的差异,以平等包容的心态看待问题。

第三,客观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5 年9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带来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恐怖主义、资源短缺、网络攻击、疾病流行等。这些问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应对。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也恰恰反映的是国际社会应对威胁、共同进化的需求[4]。开放共荣、求同存异是我们的目标,这一倡议也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认可和赞赏。培养留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是培养留学生对世界趋势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培养理解文化差异所需要的包容心态,培养对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的承受力、理解力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特别是在重大突发疾病的问题上,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二)优化留学生培养方案,丰富跨文化交际知识

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在意识的引导下,我们应进一步优化留学生培养方案,从而丰富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为其跨文化交际实践奠定基础。

首先,明确留学生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依据其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其中,把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很多留学生进入我国高职院校学习,他们的未来职业诉求大多偏向于熟练使用汉语的能力、了解中国文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胜任跨国企业,特别是中国在海外的分公司的对外贸易岗位。

其次,优化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要充分了解留学生生源特点和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职业面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增加有助于扩大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国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跨文化交际技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律法规”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金色、蓝色、绿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金色”指培养地质、土木、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国际化人才;“蓝色”指针对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培养石油工程、资源勘探、环境科学等领域国际化人才;“绿色”主要培养经济管理、金融服务等领域人才[4]。

最后,加强课程建设。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必要途径。在课程建设理念上,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体现规定性、针对性与工具性,体现经典性、科学性与先进性,体现知识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体现先进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在课程组织上,针对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留学生,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在课程开发上,组织具有国际化视野、有丰富留学生教育教学经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开发线上线下结合、立体化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以学生参与为主,侧重体验法、情景化教学法。

(三)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从线下到线上,从国内到国际,经过意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以校园为平台,以社团组织为舞台

日常课程的学习,对于留学生而言,主要是语言与知识的输入,社团活动则是将语言输入转化为语言输出的检验。比如在曲艺、剪纸、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社团中,留学生能够面对面近距离地感受中国文化,把脑海中的认知与现实中的参与结合起来;校园的广播站、网络平台也可以作为提供实践机会的平台,例如在校园广播站开设留学生专栏,鼓励他们参与广播剧、网络之声等节目,用声音传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我校英语协会就曾与柬埔寨留学生举办迎新年、庆元旦的联谊活动。双方共同参与整个节目的策划,各安排一位主持人共同主持晚会。节目形式多样,中国学生准备了诗歌朗诵、舞蹈、小品、单人脱口秀、唱歌;柬埔寨留学生用吉他演奏中国民谣、带领中国师生跳起柬埔寨传统舞蹈、通过PPT 展示柬埔寨的特色美食、传统习俗和旅游景点。通过社团活动拉近距离,增进了解,也为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施展的舞台。不仅校园内是实践的平台,同样,校际联盟的方式也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同一个大学园区的各个高校之间联盟,共同举办体育赛事、文艺赛事、节日庆典、文化讲座、公益行动、专业知识竞赛等,与中国学生互相切磋交流。一方面,让留学生从走近校园到走进校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个高校资源,开阔留学生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2.以地方特色为切入点,以中国文化为纽带

留学生深层次跨文化适应能力较弱,这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验不足有关,因此要开展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提高留学生的深层次文化适应能力[5]。留学生的校园活动受场所、环境的限制,这种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方式有所局限,所以,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来提升其深层次的文化适应。一是以校园所在地的地方特色为切入点。比如,笔者所在地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徽文化内涵丰富,从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再到徽学(建安文学、桐城学派等)、徽商、安徽文房四宝(宣纸、徽墨、歙砚、宣笔)等;留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先从了解徽文化开始,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名人馆、城市规划馆,参加民俗节、工艺品展、科技制造业展等方式,感受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针对留学生的研学活动,可以安排到老子的故里、中药材之乡——亳州参观。借助研学活动,进一步提升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二是从地方文化特色延伸到中国文化。地方文化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由真实的体验触动好奇的探索。

3.以实训实习为突破,以企业文化为窗口

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的留学生,实训实习是理论知识向应用实践过渡的重要环节。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对于留学生的实训实习,则建议安排在校外企业。我们应确保来华留学生所了解和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是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与日常生活中所谈及话题最密切相关、最基本的知识[6]。那么进入企业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实习,在职业场景的熏陶下,能够帮助留学生快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观察中国人的工作方式,这样能够感悟企业文化、训练技术技能、了解企业生产、学习企业管理。同时,培育其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整体沟通效率。

四、结语

笔者结合本校的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践,从意识培养到知识学习再到实践训练,探讨了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校国际化发展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加强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利于推动中外合作交流的正向、良性互动,有利于构建和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互鉴互赏。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交际
情景交际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