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儒释道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1-12-03张乐佳潘丽芬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家万物

张乐佳, 潘丽芬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25)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态理念,对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谓“天人合一”中的“天”就是指“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结合,回归自然,尊重本心,一切人事都要遵循顺乎自然规律。“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的生态理念发生了共识,也为当代生态的保护做出了指导作用。

一、“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儒、佛、道三大流派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研究。其中对“天人合一”都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尽管儒家、佛家和道家在详细命题上有很大不同,但是都将“天人合一”当作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点可以从许多著作中找到出处,例如,孔子曰:“天何言载!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载?”[1]这就是指一年四季均要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孟子进一步理解“天人合一”,他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最高统领,认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提倡给自然界以休养生息的时间,也是要求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

进入汉代以后,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深化发展,其代表人物董仲舒曾说过“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2]。这个时候董仲舒已经提出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已经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虽然这个时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相关联,是统治者进行治理的一种方式,但是却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宋代集大成者朱熹,他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在朱熹看来,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但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人具有“精神”,作为万物之灵不可以随意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对万事万物都要有责任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可以看出,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人类是要通过利用自然的规律造福人类,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必须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蕴含着保护生态,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思想。

(二)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

除了儒家对“天人合一”做出一系列的探讨与见解外,道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也有不同的理解,道家认为“天”是自然万物,而人是这万物中的一员,并且对这种自然有着新的不同的理解,即“道法自然”。这一词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所谓的“道”就是指万物本该就有的法则,而“自然”则是指万事万物。

道家认为,要遵循万事万物的规律,减少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影响。强调以一种宏观的概念看待自然,这其中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不可或缺,人生活在这个大整体中,一切活动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所以,人的活动就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这样才能和谐共生。第二层意思就是“天、地、人”都需要遵循“道”的发展,所谓“道”就是指规律,道家学说极其重视遵循规律,不可破坏规律,不能肆意妄为,这就是道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和研究。

总之,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自然是最终的目的,主张的是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肯定了自然界的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意义,天地人是统一的整体,要顺从自己的本心本性,超越现实的枷锁,淡化贪念,回归自然。

(三)佛家“天人合一”的保护思想

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它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本土文化进行了融合,成为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它对“天人合一”也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它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是以慈悲之心爱护世间万物,世间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世间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提倡尊重与保护,佛家认为的“天”是另一种境界,认为人世间是痛苦的,所以他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如若想进入极乐世界,就必须修行。通过“戒、定、慧”的修行,回归本性,从而进入天人合一的高深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做到顺其自然、尊重和保护万事万物。例如,佛教最重要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之首不杀生就充分体现了尊重生命的主张,这种善意减轻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

与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佛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注重“成佛”,讲究追求“佛性”,也就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以此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就是一个没有人世间所有的苦难和执念的,一个与现世对立的另一个世界。佛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价值在于善待万事万物,敬畏自然。

二、“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内涵丰富,不仅为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撑,也对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具有启迪和指引作用。

(一)有助于培育正确的生态观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果不能控制得当,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在利益的诱惑下不受限制地掠夺了自然,导致全球面临巨大的生态危机。在这种生态危机的重压下,我国学者回眸远眺,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智慧。例如,倡导培育一种合理的消费方式,也就是“天人合一”中的节欲思想,“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理念,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关。并且拥有几千年传承的文化积淀使我们也能更加理解和接受“天人合一”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讲究“排场”“面子”,适度合理地消费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强调人应遵循并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人作为进化的顶端,对万事万物都要有责任,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如若缺乏相应的道德约束,那么人最终会走向毁灭,“程颢提出: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张载说:为天地立心。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人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利用自然规律谋生存,更表现在人如何履行天赋的责任,实现人生的真正目的。”[4]“天人合一”所强调人的品德中贯穿整个中华文化的就是“和”,它既是当今生态观念的核心,也是我们培育生态观念的重点,“天人合一”为新时代生态观念的培育起了理论支撑的作用。

(二)有助于制定完备的法律制度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它与西方社会主张的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与人定胜天的观点不同,“天人合一”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在所有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它最接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这种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下所倡导的新型发展方式,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经到达一种非常可怕的数量。我国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紧张。此时,我们必须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天人合一”中汲取到的智慧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硬的法律手段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保驾护航。我国修改了多种关于生态文明的法律条款,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吸取了“天人合一”中的智慧,完善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制度,根据野生动物分布的数量和位置划分栖息地的范围,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加强对偷猎盗猎的处罚力度,使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三)有助于构建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近代遭受的苦难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心,有的国人一度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重新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心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中之重。“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思想在构建顺应时代潮流的生态思想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国际社会也认识到“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思想与现代环境伦理学派产生了共振。将“天人合一”中较为零散的朴素的生态思想重新构建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哲学体系,有利于加强我国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智慧也吸引了更多外国学者的探究,包括美国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他认为东方生态智慧“在尊重生命方面是值得人们钦佩的。它并不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在人类与自然之间标定界限”[5]。“天人合一”与时俱进的生态智慧表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熠熠发挥着璀璨的光芒,仍然对世界文化产生着影响。这种先进的文化观念将有助于我们再度构建民族文化信心,新的民族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的身上生长。

(四)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谓和谐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者都认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这在根本上改变了20 世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定胜天”的思想终是害人害己。

当今的社会发展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圣贤超前的思想智慧,儒释道在具体细节上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都体现了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伦理关怀。“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几千年来也都一直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虽然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有一些缺陷,但是其中的核心思想仍然指导我们走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也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路明灯。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道家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漫画道家思想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