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现状、问题及创新路径*

2021-12-03王先菊司建平

医学与哲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院校专业服务

王先菊 司建平②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岁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1],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老年人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是77.3岁(2018年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3-4];城市居民、农村居民重大慢性病死亡率分别为528.5/10万、578.5/10万,占当年居民病伤死亡人数的84.2%、83.6%[5]。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慢性病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积极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强健康管理显得愈发重要。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2016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中医药大学等5所院校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120410T”,学位授予门类为“管理学”,修业年限为“四年”。目前全国共有123所院校(不含中外合作办学)设立了该专业,呈现出发展速度较快、办学类型不一、院校类型各异的特点。本研究围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创新路径进行了全面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的123所院校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网络搜集法。分别浏览教育部、123所院校官方网站和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16年~2021年)中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情况,各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目标定位、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现状和在校生数、毕业生去向,2021年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或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院校、所属一级学科及学位授予类别,了解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分布、建设情况,以及与硕士、博士专业衔接情况。

问卷调查法。2019年10月,在中国高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联盟成立大会上,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21所院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部分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21所院校覆盖中国内地19个省份,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8所、6所、7所;涉及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4所、普通本科院校17所;涵盖2016年~2019年4个获批年度;包括医药类、综合类、财经类3种院校类型。

描述分析法。对收集到网络资料和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总结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剖析专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学科发展动态针对性地提出专业建设创新路径。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截至2021年9月,全国共有123所院校设立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见图1。其中,东部地区38所、中部地区49所、西部地区36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6所、普通本科院校64所、独立学院19所、民办高校34所;医药类、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体育类、语言类院校分别为58所、34所、15所、8所、6所、1所、1所。

图1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分年度新增院校数量

2.2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

2.2.1 目标定位

多数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基本一致,即培养能在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参与调查的21所院校中,18所院校将目标定位确定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见表1。

表1 21所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及所占比例

2.2.2 师资队伍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专业背景主要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真正接受过健康管理专业教育的仅占1.0%左右。参与调查的21所院校中,健康管理学科(含教研室)专任教师人数4人~6人的有11所,高级职称人员占21%~40%的有10所,博士学历人员占比>40%的有6所,专任教师年龄为31岁~40岁的有53人,见表2。

表2 21所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结构情况

2.2.3 课程体系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个类别,涉及管理学、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等13门核心课程,不同院校对学生毕业总学分的要求从149学分~224学分不等,实践教学占教学计划的比例是12.1%~45.1%不等。参与调查的21所院校中,11所院校实践教学占教学计划的比例≤20%,见表3。

表3 21所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占教学计划的比例

2.2.4 教材建设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所使用的主要是卫生管理、医学等相关专业的规划教材,也有部分院校使用协编教材、自编教材和自编讲义。参与调查的21所院校中,均以卫生管理类本科规划教材为基础开展教学,见表4。为加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材建设,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行业专家学者编写的健康服务与管理导论等16部专业教材已于2020年全部出版。

表4 21所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材使用情况

2.2.5 在校生数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校生为19 637人,其中医药类院校10 150人(51.7%)、综合类院校5 073人(25.8%)、理工类院校1 896人(9.7%)、财经类院校1 400人(7.1%)、师范类院校825人(4.2%)、体育类院校210人(1.1%)、语言类院校83人(0.4%)。

2.2.6 毕业生去向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于2020年迎来首届毕业生,目前毕业生数2 235人,就业单位主要是政府部门、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公司等,毕业生就业率为93.8%,其中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比例为47.5%、考研率为30.0%。毕业生对学校硬件设施的专业满意度较高,但对课程设置、学前感知、专业感知和就业预期的满意度有待提升。

2.3 健康管理硕士、博士专业或方向设置情况

健康管理硕士专业或方向设置情况,2021年招收健康管理专业或方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29所院校中,杭州师范大学等21所院校所属一级学科涉及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等7所院校所属一级学科涉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授予医学硕士学位;天津体育学院所属一级学科为体育学,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院校在公共管理硕士招生中设置了健康管理相关方向,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见图2。

健康管理博士专业或方向设置情况,2021年招收健康管理相关专业或方向博士研究生的8所院校中,杭州师范大学所属一级学科为公共管理,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等5所院校所属一级学科涉及中医学、医学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武汉大学所属一级学科为应用经济学,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厦门大学所属一级学科涉及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分别授予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见图2。

图2 2021年招收健康管理硕士、博士专业或方向院校情况

3 讨论

2020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讲话中指出,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属于“医+文”多学科交叉新兴专业,是近年来新增专业中布点数排名第一的新文科专业。

3.1 提高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新设院校准入门槛

准入门槛是提高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的首要基础。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集医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新文科专业[6],三类学科分别为其提供服务的方法技能、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新时代的科技支撑。123所院校中,非医药类院校65所(52.8%),大多数缺乏医学专业教师和基本的医学教学条件,更没有医学学科,根本无法保证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另外,由于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认知度不高[7],导致人才供求产生结构性矛盾。高校专业设置的理想模式是在较高水平学科的基础上建设专业[8]。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具有能够支撑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医学学科作为新设院校的准入门槛,并加强对基本办学条件的审核,保证专业建设质量。

3.2 制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提高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的基本要求。2020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归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未将该专业纳入“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尽快修订“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质量保障体系等。

3.3 建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认证制度

专业认证制度是提高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的关键抓手。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专业质量建设,并要求推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本科专业认证是“门槛式”质量监控体系[9],持续提升质量是专业认证的价值所在[10]。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应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特设的本科专业,在设立之初就存在明显的“出生缺陷”:专业内涵宽泛、专业优势缺乏、就业方向不明确等,导致毕业生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比例较低。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成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开展专业认证并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动态调整机制,对应采取调减招生计划、隔年招生、暂停招生、停止招生、撤销专业等具体措施[11],引导非医药类院校加强支撑专业发展的医药类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

3.4 优化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规范的课程体系是提高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的核心要素。2019年9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避免随意化、碎片化。”目前,该专业建设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多数院校课程类别及学时差别较大且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12],碎片化、割裂化和混杂化现象严重;实践教学主要由军事训练、课程实验、社会实践等构成,部分院校虽增设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但总体来说实践教学占比不高且内容单一。建议不同院校结合行业特点、区域优势、学校特色等,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模块之间、课程模块内部不同课程之间有机衔接,在共性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培养;按照“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原则,构建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境内与境外衔接融汇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加大学分比重[13],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水平。

3.5 提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素质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的前提条件。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不同院校为加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在全校范围整合教师资源,并不断加大博士研究生引进力度,但仍存在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及专业、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失衡现象。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健康管理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培育,不断扩大专业人才队伍数量[14],更好地服务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中国高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联盟等行业组织通过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培训交流立交桥,优化专任教师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不同院校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制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素质提升计划,通过以老带新、培训交流、学历提升等措施[13],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3.6 健全健康管理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是提高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未来的毕业生数将大量增加,相应的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数也会持续增长。2021年,健康管理专业或方向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中,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的占75%;而健康管理专业或方向博士研究生招生院校中,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的仅占18%,远不能满足毕业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求。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授予管理学学位的健康管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力度并引导高校加强建设,同时与健康管理师相应等级相衔接,为学生开辟学历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空间。

总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应按照新文科专业建设要求,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导向,持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推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院校专业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