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的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2021-12-03连宇航
连宇航
1.人工挖孔桩概述
建筑工程人工挖孔桩是在人力作用下,通过现场浇筑方式形成一种混凝土桩,通过配合作用充分夯实桩基础。人工挖孔桩应用具有显著特点:(1)承载力强。利用人工挖孔桩可以为整体工程打下良好基础,通过人工挖孔桩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在工程建设中保证专业性,以此为基础夯实地基,为后续各项环节操作创造条件。(2)可靠性高。利用人工挖孔桩,增强地基性能,提升可靠性,在工程建设中,通过优化有效提升抵抗地震的性能,充分发挥人工挖孔桩的价值,让建筑具有潜在价值,充分保障建筑物自身的安全性。(3)无噪声污染。建筑里有人工挖孔桩可以避免噪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践行绿色环保理念。人工挖孔桩的直径比较大,可以促进工程的快速建设[1]。
2.建筑工程中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建筑工程中人工挖孔桩的各项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把握,将直接影响成桩的工程质量,因此必须具体到各个工艺流程要点分析,并加以强化来提高施工质量控制,主要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人工挖孔桩施工流程示意图
2.1 施工准备
建筑工程在进行人工挖孔桩施工准备阶段应重点做好:(1)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审查,必须保证图纸的准确性才能开展后续工作,在分析过程中需要立足现场实际情况对地址进行勘察,了解具体资料,在制定严密的施工计划时,结合现场各种资料,优化施工工艺技术。(2)根据施工方案,应组织施工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及安全交底,明确各项工序操作要点,以及安全注意事项。(3)在施工前,为了保证各项排水设施的作用需要按照要求做好桩孔,施工前由工作人员进行工作交底,对各项方案进行审核,为后续施工提供参考。
2.2 首节开挖
施工场地平整完毕后,人工挖孔桩施工前应做好放样测量工作,充分掌握施工现场的实际特征,建立好测量控制网,确保其精准度,以找准桩身中心定位。开挖过程中逐渐向周围扩展,确保开挖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挖孔自上而下分层进行,每层深度不得超过1m,首层开挖完毕应及时进行首节护壁施工,首节护壁应加厚100mm~150mm。孔口应设置锁口混凝土保护圈,高度应高于地面标高200mm~300mm,以防止雨水流入孔内,施工现场设置排水沟,配置抽水排水设施,确保雨季施工工程顺利进行[2]。
2.3 护壁施工
护壁施工质量是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桩孔开挖后应及时进行护壁施工,并形成循环交替作业,保持挖孔与护壁施工的连续性。护壁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模板安装质量,在拼接过程中保证缝隙符合要求,充分发挥钢模板的保护作用。控制好下护壁之间的搭接长度、护壁中心线、尺寸等参数,把偏差控制在数据范围内,例如:上下节搭接长度不得超过0.5cm;护壁中心线与设计轴线偏差不得超过0.2cm;井圈的内径偏差不得超过0.5cm。还应严格控制好护壁厚度、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工序之间的连接,以保证整体施工质量。上道工序检验合格后,浇筑护壁混凝土应紧接其后,护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桩身强度,一般不低于C20,坍落度宜为80mm±10mm 为宜,浇筑应保证连续进行,每节护壁做到当天完成。混凝土振捣时应确保密实,根据桩孔内土质桩孔适量地添加速凝剂、早强剂等外加剂,防止出现坍塌问题。护壁混凝土浇筑完毕24h 后,方可拆除模板,而若出现蜂窝、麻面、渗漏的缺陷,需采取相应补强措施。
2.4 桩孔开挖
随后开挖与护壁交替进行,若是开挖过程遇到地下水或较差土质时,应缩短分层开挖进尺。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充分掌握地层土质状况,挖孔过程中关注孔壁土质状况,若出现渗水或流沙等现象,应及时采取补强堵漏措施,确保安全稳定后方可继续开挖。分层开挖过程中,应做好定位复测,确保孔径、孔深、中心轴线符合设计要求。开挖至孔底,做好清底排水工作,并及时进行隐蔽性验收,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若端承桩挖至设计标高后,还应进行持力层检测,确保与勘察设计资料一致[3]。
2.5 钢筋笼制作及安装
钢筋笼制作及安装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人工挖孔桩整体施工质量,因此必须重点关注钢筋笼制作全过程和吊装作业。在制作钢筋笼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标准控制钢筋笼的尺寸,施工作业人员应熟悉相应规格要求,对现场材料准备情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保证人工挖孔桩的整个制作过程都能有序开展。在钢筋笼安装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吊装,根据现场施工需求控制好吊装速度。为了满足质量要求,需要在钢筋笼的主筋内侧设置好加强箍,同时为了满足支撑需求,需要在每一道沟设置井字进行加强。在吊装过程中,钢筋笼的主筋必须保证牢固性,入孔应平稳缓慢进行,居中对正不偏移,钢筋笼就位后应及时进行固定处理。
2.6 桩身混凝土浇筑
桩身混凝土灌注前,应排除孔底积水,根据抽水成效可分为干作业串筒灌注法和水下导管灌注法,浇筑混凝土前应认真进行孔底清渣工作,满足浇筑条件时方可施工。
2.6.1 干作业灌注桩身混凝土
浇筑时,在确保混凝土质量基本前提下,应确保混凝土供应及现场施工条件满足施工的连续性。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00mm~140mm 为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按自由下落控制高度,超过3m 应选用串筒灌注,串筒距孔底不得超过2m。混凝土振捣应紧跟其后,分层振捣,层层密实,保证混凝土桩身符合各方面要求。同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时时监测内部渗水状况,出现渗水问题应及时进行抽水、排水处理。
2.6.2 水下灌注混凝土
若是孔内不利于抽水作业,可利用导管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水下灌注的混凝土应确保良好的和易性,严格控制好坍落度,一般以180mm 为宜。导管应优选钢材质,确保其规格、尺寸符合施工要求,在施工前还应进行水密承压试验、接头抗拉拔试验,经试验方可投入使用。要确保导管距孔底0.3m~0.5m。同时,精准首次灌注混凝土量,确保首次用量至少满足导管埋深1m 以上。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控制好上升速度,以满足导管在混凝土中埋深2m~6m。此外,灌注桩顶时应超灌0.5m~1.0m,养护完毕后再进行凿除,直至设计标高位置,以确保桩顶和桩身整体质量。
2.7 人工挖孔桩质量安全施工要点
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主要应把握好中心平面位置、桩身偏斜、桩孔深度以及沉淀厚度的偏差控制。开挖的土方做到随挖随运,孔口2m 范围内严禁堆放土方,土方堆放高度不得高于1m,并及时清运出场。每次下孔前,应监测孔内空气质量,出现毒气超标,严禁下孔,同时,孔内设置专门的通风设备,通风量不得低于25L/s,还要先送风,后下孔,孔深超过10m 还需要确保送风连续不断。开挖过程安排人员轮换,并保持良好通信、安全照明设备,实时监测孔内空气、渗漏以及流沙等状况。人工挖孔桩施工成孔完毕,应及时进行孔口保护覆盖,设置围护栏杆警示标志,既要防止杂物掉落孔内,影响施工质量,也要确保人员安全。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中人工挖孔桩作业比较专业,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保证质量符合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全面掌握各项控制要点,严格按照计划落实,结合现实应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避免桩基建设对整个工程的不良影响,为工程建设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