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1-12-02陈环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陈环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来自于我国乡村地区,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获得了新的机遇,本文指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策略:加大对非遗文化资源的宣传、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展与非遗相关的乡村民间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打造产业链传播非遗文化产品。

一、引言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2018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提到,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乡村振兴战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非遗文化大多数是来自乡村社会,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有效地传承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还能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历史发展长河所沉淀下来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我国乡村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非遗文化,对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富含着乡村人民的智慧,也是乡村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善良等可贵品质的体现。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通过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递的优秀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结合新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构建乡村特色文化,构建美丽乡村文明风貌。

推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多种多样,涉及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的范畴,具有为乡村物质文化建设发展创造经济价值的巨大潜力。一方面,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元素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深入挖掘其传统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民族人文风情的乡村环境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村落,同时,合理利用和发展传统节日、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传统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作用,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良好的保护和长足的发展,而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也将助力乡村振兴的更好的发展。

三、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策略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文化,尤其是乡村的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实践路径。

(一)加大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

有些非遗项目是很多人熟悉或者了解的,也有一些小众的非遗项目是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为了提升群众对非遗的社会认知水平,在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工作中,可以通过非遗实物展览、现场演示、新闻报道、印发手册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可以组织开展的“非遗月”和“文化遗产日”等系列活动,非遗文化进校大中小学校园、非遗文化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

同时,加强非遗文化对外宣传的力度。2017年7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非遗的对外宣传就是增强我国对外人文交流的“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二)积极开展与非遗相关的乡村民间活动

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西方节日收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我们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的精神精髓被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和知识界已开始呼吁和倡导恢复中国传统节日的地位,比如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为法定假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把三月三民族节日也定为广西的官方节日并享受两天的假日。举办民俗活动是最容易吸引大众目光和参与的方式之一,因为他们能够亲身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享受非遗文化的美食。充分利用这些民族节日,开展相关的民族节日活动,可以一方面展示和宣传民族文化,让国内外的更多的民众了解其文化,起到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民族节日文化,参与其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为乡村创造商机,为乡村振兴提供很好的机遇。例如,广西资源县的中元节(河灯节),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是祭祀先祖的一种仪式,它记录了广西资源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记载着资江水道的航运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每年资源河灯节的放河灯、许愿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的游客前往观赏参加。对把“中元节”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和发展,对开发广西,助力资源县的乡村振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照片、影像、文字等资料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对传统文化进行动态化的记录。利用微博、抖音、网络直播等现代媒介把非遗的故事、历史、意义形象化地体现和传播。针对不同的群体,制作出非遗的相关小产品,适当地投放到网络各个平台,彰显非遗文化特色,这种数字化的方式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的人们,让中外民众都能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促进非遗的深度开展,发挥其文化、旅游与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让中国特色的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四)打造产业链传播非遗文化产品

文化也是生产力,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充分利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农业+文化、旅游+文化等模式的产业链,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并提供致富渠道。比如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州螺蛳粉已经形成了产业+文化的成功范例,柳州螺蛳粉产业园内建有以螺蛳粉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柳州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将产业与文化结合起来,既成为螺蛳粉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宣传的重要平台,也极大地带动了柳州群众脱贫致富,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四、结语

乡村是我国非遗文化的主要孕育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把它封存起来保护,而是一个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加大对非遗文化资源的宣传、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展与非遗相关的乡村民间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打造产业链传播非遗文化产品,这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进入活态的、积极的、持续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凤琴 徐菜.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的民族文化教育传承:价值体现及实践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0(9).

[2]杨欣灵.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乡村振兴模式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4).

[3]周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文波实践[J].文化遗产,2019(4).

本文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年度校级科研立项项目“大数据时代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YA202002。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传统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少年力斗传统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清明节的传统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