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业发展回顾与展望:基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
2021-12-02熊娜
摘要:文中回顾了四川旅游发展研究成果,尤其是四川入境旅游的经济效应,重大事件影响与目的地建设研究。作为四川旅游理论述评的补充,立足改革开放实践,从四川经济发展、产业变迁、服务业发展与旅游发展等方面厘清旅游业发展与变迁脉络,并对十四五规划的四川旅游业发展宏观经济背景、中远期发展目标以及中期旅游业重点领域的规划内容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四川;旅游;规划
一、四川旅游经济发展研究述评
(一)入境旅游流与收入研究
依来阿支与钟美玲(2020)运用改进的SSM方法,分析入境旅游市场结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入境旅游市场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其他市存在差距;入境客源市场以中国港澳台地区为主,美国、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等为辅;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传统客源市场衰退,泰国、俄罗斯等新兴客源市场崛起。
赵俊远等(2013)采用經验模态方法对四川旅游外汇收入月度数据的波动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旅游外汇收入存在3个月和6个月左右的准周期波动,并以3个月左右的波动为主。从旅游外汇收入波动的趋势量分布来看,2002年8月以来四川旅游外汇收入不断增长;在对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和入境旅游人次数两个影响因子进行EMD分解时发现,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是旅游外汇收入3个月左右波动的主要控制因子,而入境旅游人次数却是旅游外汇收入6个月左右波动的主要控制因子。对两个尺度的周期性波动分析发现,四川旅游外汇收入波动幅度近年来不断增加,这将给四川的入境旅游接待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
(二)入境旅游冲击效应研究
纪素姣等(2013)依据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对汶川震后四川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及收入、入境旅游人次及收入5个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四川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对危机的响应存在差异,入境旅游市场对危机事件的响应更为敏感.震后国内市场恢复较快,入境市场恢复较慢,并揭示了两者在损失量(率)上的差异以及具体的恢复时间.
傅蕴英等(2019)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采用合成控制法构建反事实框架,量化评估了四川入境旅游业因地震的损失程度。实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使四川入境旅游业遭受了严重损失,2008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预期下降幅度达到73.4%;地震对入境旅游业的影响持续到2010年。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对旅游业的影响剧烈且不是暂时性的,在旅游业的布局与发展、灾区旅游业重建规划设计及实践中应对此予以充分重视。
(三)旅游目的地视角下的入境旅游研究
唐勇等(2017)从入境旅游者和目的地营销机构的双重视角,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四川入境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现状与困局,探讨新媒体运用于入境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渠道与策略。研究表明:新媒体旅游营销是搜索引擎、社交媒体与旅游信息发布三类渠道的综合运用;优化旅游搜索引擎,完善旅游门户网站,搭建官方旅游博客,重视社交媒体互动等新媒体策略,将有助于破解入境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困局。
赵永红与李珊(2015)收集和整理了四川旅游业5·12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现实数据,基于SARIMA模型对四川的游客量构建了稳定的预测模型,评估为恢复四川旅游业所采取的营销策略绩效。研究发现地震发生后四川入境游人数显著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效应逐渐散去,游客对到四川旅游的信心增加,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赢回策略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游客人数开始逐步回升。
唐勇等(2019)从航空旅游协同发展的视角,考察四川航空口岸发展现状,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揭示了航空客运量与入境游客量的关联度特征,阐明增设航空口岸对于促进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航空旅游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四川旅游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四川经济总量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再到万亿、甚至三万亿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84.6亿元,1991年经济总量达到1061.3亿元,用13年时间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两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2007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562.4亿元,用16年时间实现了从千亿到万亿的跨越;2011年、2015年分别用了4年时间先后跨越两万亿和三万亿两个万亿台阶,2017年GDP总量达36980.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44.8倍,超过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前23年经济总量的总和。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5%,1982年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5.5%,三次产业结构为45.5:33.8:20.7,呈现明显的“一二三”特征。随着所有制经济由单纯的公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降低,1991年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一三”特征,第二产业成为四川经济的支柱产业。1995-2000年间,服务业增速连续6年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结构转型。西部大开发后突出工业主导以及工业强战略的实施,工业经济加快发展,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7.8%,比第三产业占比高9.6个百分点。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2016年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服务业发展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较快,1990-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连续28年保持8.5%以上较快增长。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8403.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79.5倍,年均增长11.9%,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其中,新兴服务业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2017年末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615家,比2015年末增加130家;从业人员8.4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2.7万人;实现营业收入551.6亿元,是2015年的2.1倍,收入两年实现翻番。邮政业务总量、特快专递分别是2009年的5.6倍和17.1倍。
旅游产业如火如荼。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九寨沟、峨眉山、青城山、剑门关、都江堰等巴山蜀水风光秀美,又巧妙融合文化、民族、红色等多种元素,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2017年末四川星级饭店398家,比2000年末增加206家。2017年,四川接待国内游客6.7亿人次,是2000年的12.4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825.4亿元,是2000年的35.6倍。
三、新时期四川旅游业发展展望
当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四川旅游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自2020年1月大规模暴发以来,新冠肺炎感染人数众多、传播范围广泛,给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系统性的负面影响,旅游业短时间受到剧烈冲击。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0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收入将负增长69%,减收1.18万亿元。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为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解决旅游供需错配、产品结构失衡、重复低效投资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去无效产能、调产品结构、提发展质量”的缓冲期,能否将危机转化为机会,关键在于疫情结束后能否围绕旅游者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旅游和休闲需求建立有效的旅游供给体系。国内学者围绕本次疫情对于中国旅游业影响、旅游业应对、治理、创新发展等专题展开了研究,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经济的机制与规律研究、公共卫生安全视角下新冠肺炎疫情的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以及旅游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案例等。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今后一个時期,是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四川发展的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带来区域经济布局和对外开放格局加快重塑,四川发展的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国家推动引领性创新、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绿色化转型等重大政策交汇叠加,四川发展的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综合判断,“十四五”期间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建议》指出,二○三五年,四川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建成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巴蜀文化焕发新活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美丽四川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交通强基本建成,对外开放新优势明显增强。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保持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态势更加巩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文化强旅游强基本建成。具体做法包括加快建设旅游强,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持续培育天府旅游名县,提升“三九大”等文旅品牌,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升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参考文献
[1]熊娜.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入境旅游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20(24):354.
[2]四川省统计局.砥砺奋进四十年,治蜀兴川谱华章:改革开放40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EB/OL].http://tjj.sc.gov.cn/scstjj/c105849/2018/8/31/0144062b829e4fda9215c90f41a680c2.shtml,2018-08-31/2021-05-25.
[3]四川省委.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四川日报,2020-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