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产业学院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分析
2021-12-02刘曼璐王凯强
刘曼璐 王凯强
摘要:2019年,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各地方产业优势,让企业成为教育的主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且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现代化产业学院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产业学院的建设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我国产业学院建设仍面临校企双方在共办产业学院的出发点和利益点存在分歧等现实困境,应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出发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一、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各地方产业优势,让企业成为教育的主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且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现代化产业学院的建设。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指南(试行)》。文件指出要经过四年左右时间,建成一批现代化的产业学院。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在此背景下,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成为了目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二、产业学院的定义
本文将产业学院有关文献中对其的定义进行了梳理。
基于以上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产业学院是指为了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产业学院。
三、年载文量及演进趋势
年载文量是相关领域文献研究总体数量变化趋势的体现。本文以“产业学院”为核心词,以知网为基础进行检索。利用Excel表格将2005年以来产业学院相关的文献依照发表年份统计梳理,绘制为折线图,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年载文量统计,可将以“产业学院”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发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期(2004-2013年),10年载文量仅22篇左右,主要涉及产业学院建设的模式等,包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工学结合、专业建设等;第二阶段是稳步增加期(2014-2017年),共计45篇左右,涉及产业学院的类型划分及校企双元育人的发展,如产教融合和专业群建设等;第三阶段是快速增长期(2018年至今),其中,2018年28篇,2019年57篇,2020年113篇,2021年截止到10月130篇,预计2021年全年本领域的研究文献将达到300篇左右。
四、研究热点的分部
论文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及中心度可以反映研究热点的整体分布情况。中心度和频次高的关键词代表着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即研究热点。如图2所示。国内关于我国产业学院研究的文献中,高频关键词有“人才培养”“混合所有制”“校企合作”“专业群”等。就各关键词的占比来看,“产教融合”的占比最高,达19%,其次是“人才培养”,占比17%,第三是“建设路径”,占比14%,其次是“培养模式”,占比10%。这些关键词印证了产教融合与产业学院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产教融合、新工科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我国产业学院发展的必要途径,高职院校是重要载体。
五、我国产业学院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通过已有文献的分析,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政府参与度不高,校企双方协同办学力度不够,合作建设产业学院模式不成熟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发展与转型升级。特别是职业院校兴办产业学院存在“一头热”现象,共建过程浮于表面,尚不深入难。就政府层面来说,地区政府参与度度普遍不高不。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为产业学院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从侧面强化了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性地位,但是目前相关文件仍存在覆盖面不够全面等问题,特别是资金和技术层面的政策缺乏导致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面临一定的困境。其次,校企双方在共办产业学院的出发点和利益点存在分歧。在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应基于共同的社会责任来协作开展,但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故而企业一方在建设产业学院时不免要顾虑学生学习实践的风险性问题,这与高校追求教学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目标存在定位偏差。再次,校企双方共建产业学院的模式仍不成熟。校企双方在共建产业学院的时候缺乏各层次的全面规划,大多是以招生为目的的短期共同办学。就校企双方的合作形式来说,高校主要投入资金和师资,企业主要投入设备,这种浅层次的合作形式远远达不到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
基于以上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对策。首先,要打造协同平台,构建校企合作的生态系统。从根源上说,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积极性源于对利益诉求的满足,但是从现实层面来说,院校和企业在利益追求上存在着天然的差异。比如院校的诉求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企业看重的是经济效益,比如直接经济效益或通过控制人力成本、r&d成本等获得的间接经济效益。但是从目前开展的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实践来看,企业并未获得很多的经济效益,常见的多是通过给产业学院的共同建设获得优秀的毕业生进而取得了一些间接的经济效益。所有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那么企业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消减。面对因利益诉求差异带来的合作难题,可以借鉴美国学者詹姆士·穆尔(JamesF.Moore)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在不同利益诉求的企业及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构建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以及合作共生的企业网络。在商业生态系统下,系统内成员间虽有不同的利益驱动,但能互利共存,资源共享,共同维持系统的延续和发展,这与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愿景非常相近。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开展,一是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协同。在校企双元共建产业学院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入企业的技术,更要引入企业的文化,这样才能给学生营造符合企业真实诉求的职业教育环境。在师资层面,可以依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建校企混编团队,即学校的专任教师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师资团队,这样既承接外部业务,又可更好的完成教学。二是设备资源的协同。就目前共建产业学院的进展来看,职业院校的教学条件与企业实际生产设备仍有一些差距。高职院校应与技术链上游企业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设备资源的协同层面,校企双方必须要进行明确的约定,在既满足产业学院的办学诉求所需又滿足专业教学所需之间找到平衡点。
参考文献
[1]段明.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治理模式、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6):28-35.
[2]聂梓欣,石伟平.高职产业学院建构的组织战略分析:理念、模式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5):41-47.
[3]邱福明.高职地方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逻辑与着力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9):61-64.
[4]王姣姣,柯政彦.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现状、经验与展望——基于江西省17个产业学院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1,37(06):129-134.
[5]朱金凤,王艳丰,张丁华.产业学院视域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与实践——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瑞派宠物医疗产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3):87-92.
[6]金劲彪,侯嘉淳,李继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基于江浙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5):20-27.
[7]雷明镜,张华,武卫东,盛健.“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制冷空调产业学院(含山)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 (06):81-85.
[8]蒋新革.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4):30-34.
作者简介
刘曼璐(1989.07)女江苏泰州人,博士毕业生,工作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项目: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三随动”理念下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构建(YJ-SK2014);2.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智能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9JSJG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