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新闻采编的影响研究
2021-12-02徐丽文周珂
徐丽文 周珂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开始应用于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这在推动新闻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人文关怀、新闻写作缺乏新意、新闻工作者压力增大、存在版权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法规;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适应新事物,做到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使新闻采编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生产
“人工智能”一词最早出现在1956年,是主要以工业制造、算法编程、数据综合、信息分析、深度学习、自然语言交互、行为判定、自主决策为主的信息管理系统[1]。于二十一世纪初应用于新闻采编。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采编后,大量的采编工作被交由智能机器人来完成。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新闻采编的效率相对于从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很好地体现。目前业内已经逐渐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参与新闻采编,但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成熟以及机器固有的局限性,人们依然对人工智能充满着担忧,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也为新闻从业者带来了压力与挑战。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编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自从应用于新闻行业,便体现在了新闻行业的各个环节,推动着新闻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其在新闻采编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采集和新闻写作上。
(一)在信息采集上的应用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新闻采编之前,传统的信息采集工作主要由记者的采访来完成,天气和地理都会成为工作过程中的阻碍,新闻的时效性在很多时候难以保证。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这些问题。
人工智能与传统的信息采集方式不同,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其自身的数据库和网络。机器相比人的一大优势便是不会遗忘,它能够将人类输入的信息,以及自己使用过的素材一直存储着,形成自身的数据库,此外当机器联网时便会自动拥有一个巨大的网络素材库。当需要完成稿件时,人工智能能够依据关键词,通过算法在数据库中快速地找到新闻写作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地完成一篇新闻稿。例如今日头条研发的机器人“张小明”,它曾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对接奥组委的数据库,6天共生成超200篇资讯和简讯。
(二)在新闻写作上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新闻写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写作机器人上。人工智能应用到新闻采编后,大量的新闻写作机器人开始被研发出来并投入使用。例如: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今日头条的“张小明”以及我国首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小柯”。这些写作机器人在问世之初便被业内广泛关注,并在外界产生巨大反响。这些写作机器人能够能够将搜集到的素材套用在写作模板上,快速地完成一篇新闻稿件。且相较于人类新闻工作者,写作机器人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数据和格式错误。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使新闻工作者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新闻写作的内容。
二、人工智能对新闻采编的影响
人工智能应用到新闻采编后,对新闻采编产生了一些影响,其中包含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它的积极影响主要有新闻采编的效率提高和解放新闻劳动者。消极影响则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缺乏人文关怀;二、新闻写作缺乏新意;三、新闻工作者压力增大;四、存在版权问题。
(一)人工智能对新闻采编的积极影响
人工智能应用到新闻采编后的一大积极作用便是提高了新闻采编的效率。人工智能在采集素材时,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或者是直接对接相关事件的素材库,根据线上的搜集的信息生成稿件,不需要像记者一样长途跋涉前往现场进行采访或者是手动查找资料,这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且人工智能可以不眠不休的进行工作,大大提高了对时间的利用率。比较典型的便是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稿件的撰写,例如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地震,机器人仅用时25秒就撰写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的新闻稿[2],且内容面面俱到。
人工智能还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新闻劳动者。人工智能在应用到新闻采编后便开始接手一些新闻写作的工作,尤其是体育类新闻和财经类新闻这些偏向数据的新闻写作。机器新闻的出现看似抢了记者编辑的饭碗,但实际上只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优化[3],使得新闻工作者能够从繁重的新闻写作工作中解放出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深度新闻报道和其它及其难以完成的工作。
(二)人工智能对新闻采编的消极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新闻行业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人文关怀
机器与人很大的不同便是人拥有情感,但机器没有。人类会和人类的遭遇产生共情,并让自身的情感在稿件中体现出来,但机器人写新闻大都只是将搜集到的数据整合到固定的写作模板中,这样虽然能够提高写作的效率,可稿件内容却是冰冷的。
2.写作内容缺乏新意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新闻采编后,大量的写作模板开始投入使用。这些模板的来源主要有:一、人工智能从其它已经完成的稿件中将模板提取出来;二、技术人员将设定好的模板存进机器里。这些模板都有着固定的模式和格式要求。人工智能只要将大数据搜集到的信息整合进模板中便能够生成一篇新闻稿件。
模板的使用使得新闻采编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机器没有自己的思想,它不能够结合具体事例做出新的改变。这也就使得由人工智能完成的新闻稿件过度的依赖写作模板,所写出的新闻只有数据不同,在写作的结构安排上大同小异,就如同古代的“八股文”一般毫无新意。大量的相似的稿件的发表很容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当受众对大同小异的内容失去兴趣时,这些稿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3.新闻工作者压力增大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工作者已经开始慢慢接受人工智能参与新闻采编,同时也时常担心自己会被机器所取代。因为机器相较于人类优势显著。机器可以不吃不喝的参与工作,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时间的浪费,且工作单位并不需要向机器支付工资,这使得新闻采编的成本大大降低。
4.存在版权问题
因为人工智能在进行新闻采编时,会在网络上采集素材,但有些素材是有版权的。可机器不会思考,也没有版权意识,它并不会有意识的将有无版权的素材区分开来,这就使得人工智能完成的新闻稿件中的内容有可能存在版权纠纷。这些版权纠纷会给出版社及人工智能所属单位带来名誉损失,也会使其他人的作品難以得到版权保障。
三、对策与反思
面对着人工智能给新闻采编带来的影响,新闻工作者与机器要做到协同发展,以及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
(一)新闻工作者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机器人的应用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对提升自身能力的机遇[4]。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到人机协作,探索新闻采编的新道路。机器写作作为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对于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的情感感知能力比较弱,对于信息的判断以及意见的提出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新闻事件进行观察分析,将更多的事实性信息交付给机器写作,并在完成后进行专业的把关,实现整个新闻采编过程的“人机合一”。
(二)政府完善相关法规
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应用到新闻采编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还不完善,尤其是在面对版权问题上。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相关法规,明确人工智能在新闻采编中出现侵权行为的责任归属。不能因为是机器犯错便放之任之,也不还能把因为存在问题就直接否定人工智能对新闻采编的积极影响。而是要在法律层面上为机器所属单位施加压力,使大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并加强对执法力度的监管,为解决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洪琳,古然.浅析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的融合与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2).
[2]王晴晴.“弯道超车”:5G时代主持传播的人性化回归探析[J].视听,2020,(01).
[3]蔡秋芃.人工智能与机器新闻:传媒发展新趋势[J].科技经济导刊[J].2017,(09).
[4]柴剑.“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编的机遇和挑战[J].传播力研究,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