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传统文化
2021-12-02周建兰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精髓,习近平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特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运筹帷幄,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与实现“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与时俱进的弘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得到全世界中华儿女高度认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魂”和“民族文化”,有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魂”“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和根基,为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食量”,使之找到了自己的“根基”所在,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一个民族有本民族的根基。新时代,科学技术信息迅猛发展,各种思潮汹涌澎湃,各种学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更需要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共同的“精神食量”。中华文化强调“革故鼎新”“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开放包容“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天下之事 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为官避事平生耻”等。这些思想和理念之精华,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蕴涵着中华文化传统思想之精华。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实现中国梦出发,深刻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内在联系、生命力和创造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诠释和传承、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才能很好的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就把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它们贯通在一起、联结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永葆其青春活力和时代气息。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文化软实力,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强调,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作者简介
周建兰,女,湖南邵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