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农村文化建设
2021-12-02刘熙雯
刘熙雯
摘要:农村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概念,它是与城市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是厚植于中华农村大地上,与世世代代农民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文化。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脉络,进入当前的历史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这一篇大文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建设农村文化,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助力作用。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塑农民精神,助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农民领军人物,是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一、农村文化建设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新编社会主义辞典》认为: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人类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所创造的语言、宗教、伦理、科学技术、艺术、哲学、公共机构、国家机构、政治、法律、生产工具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不同的学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具体到“农村文化”这个概念,根据学者们研究的方向和层次的不同,也广泛存在着诸多的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与农村的现实生存状况紧密结合而存在的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的、相对稳定的、以价值为核心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1]通过定义我们可知,农村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概念,它是与城市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是厚植于中华农村大地上,与世世代代农民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文化,农村文化的建设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描绘出一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农村文化建设”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讲话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立足中国农村国情,针砭时弊地指明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脊髓,为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与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在讲话中提到“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从历史上来看,农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社会变革与发展最基础最有力的推动力量。我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扉页上可以发现,农民的力量是一个绝不可忽略的极具破坏力的因素。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人口往往成为战争制胜的关键,所以数以万计的农民便作为统治的根基而存在。基于农民的重要性,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并没有停止过对农民文化建设的探索。为了思想垄断的需要,以“世代为农,固其本业”这样的价值观为主体的农民文化教育在历史上成为主流。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写道“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封建时代对农民教育单一封闭的文化导向,在当时来讲不仅符合统治的需要,而且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近代以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巨变,无数国人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是通通以失败告终。从毛泽东写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开始,唯有中国共产党看到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看到了农民的决定性力量,由此才举起了民族兴亡的正确旗帜,带领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近代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立足于长期的革命实践,党扎根农村大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农村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解读、农民爱国教育、农民主体性教育等等。这一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与革命实践相伴,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的载体,取得了有效的教育效果,点燃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在农民心中树立起“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信仰,为党取得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各届领导人都对农村发展问题十分重视,农村现代化的進程不断推进。十八大以来,“三农”问题被摆在了尤为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讲话再次重申了乡村振兴,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首要提及的内容,指明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要取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果,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得到重视。只有着力做好农村文化建设这个大工程,才能够协调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好农村视角下的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农村文化建设
(一)扶“农”以智,重塑农民精神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由此可知,在当前时代,重塑农民精神,普及正确价值观是农村文化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而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对腐朽思想的剔除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来都不是一潭死水的灌输,而是与时俱进的潜移默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科学性、革命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必然是是先进的、科学的、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同时符合人类进步本性的。先进的事物必然代替落后腐朽的事物,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从人类发展的本性上来看,对先进文化的追求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即使身处落后的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诉求事实上从未停滞,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了农村各种先进文娱资源的缺失。今天的现实语境下,我们向广大农村引入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是为农民的精神家园引入了源头活水。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就决定了它天然的具有抵制腐朽文化的能力,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对农民的落后思想产生冲击,助力剔除落后腐朽思想。
其二,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村传统文化的转化作用。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与历史根基,以家族制、血缘宗亲等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在现今的农村社会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一方面这样的传统文化成为一条纽带,在地域性农村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一种亲密联系,使得他们有“根”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这也在农村造成了封闭性、排外性等思想桎梏,限制青年人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双创”思想高瞻远瞩,应用于农村文化建设,针砭时弊地指明了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好“双创”思想,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村传统文化的转化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农村传统文化这一抓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赋予农村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地挖掘优秀的农村文化基因,帮助农民重塑精神世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肩膀上,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作用,助力重塑农民精神,为广大农民注入新时代的价值观,鲜活农民的生命力。
(二)因“农”制宜,文化亦产业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农村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推动挖掘农村地方特色文化,让广大农村成为文化产业生根发芽的沃土。
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广大农民引入信息资源,开拓其眼界,蓬勃其精神。信息封闭之下带来的是农民创造力的止步不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助力畅通农民信息沟通渠道,帮助其了解国家政策,洞悉市场变化,如此才能够点燃农民思想的火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对症下药,以匠人之姿,雕琢农人精神,赋予现代价值观,实现其现代化思维的飞跃,将学校层面的立德树人应用于农村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更大范围的价值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农民开展先进文化教育与经济素养教育,在农民干涸的文化领地引入现代化信息文化资源的养料,解决农村文化资源缺失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农民的现代化信息教育,帮助农民打开眼界,促使其自觉服从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使其在健康积极的思想意识下自觉担当起乡村振兴的责任。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真正落地广大农村,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是具有独特性与价值性的文化内核。要从实际出发挖掘具有价值的农村地方文化,就要踏实立足于农村,因地制宜,深入考察农村地方特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走入农村,立足于地域性农村特色文化环境基础之上开展工作,通过开展实际调查,由农民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挖掘文化资源。通过开展实地研究等活动,可以真实地考察当地农村特有的文化环境,从而助力广大农民阐发文化产业的核心文化支撑,并由此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要脚踏实地,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性、启发性等功能,引导农户使其配合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由此真正从中考察出有价值的部分并加以扬弃与转化,利用好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具有鲜明农村地域文化风格与大众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助力文化产业落地开花,乡村振兴繁荣发展。
(三)以“农”为主,培育农民领軍人物.
在农村进行文化建设,农民是当之无愧的主体,是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核心,是其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其自身蕴藏着巨大的潜力。[2]人才是发展乡村的动力之源,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激发农民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就应当拓宽乡村人才的范围,从农民群体中培育领军人物,助力党的思想走进千家万户。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农民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 )》中,首次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来进行宏观阐述,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位置,而做好思政工作则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就整个大环境而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始终是第一位的,但是农民道德建设却是忽略的。受到长期以来保守性封闭性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存在着“等靠要”“地头蛇”“畸形伦理”“无知愚昧”等道德价值观缺失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在农民群体中发掘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军人物,就要采取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止落后思想毒害世代农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农村道德建设,要结合农村自身的实际状况,结合当地的社会人情准绳去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培育的工作,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升村民道德素质,塑造积极健康的乡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服务于农民群体的道德建设,才能为农民领军人物的培养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为乡村文化建设培育具有健康价值观的人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农民责任感建设。农村是农民群体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家园,农村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农民。为此,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民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农民群体应当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清楚建设农村是为了谁,从而自觉树立责任意识,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承担起建设家园的责任,投入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要想真正激发农民群众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要立足于农村,与当地农民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其理清思路,转变思想,提升其建设乡村文化家园的认同感与幸福感。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发挥好村委会工作人员,当地乡绅乡贤等人群的影响作用,通过重点唤起这类人群的积极性,去获得他们在当地人群中的辐射影响力,进而以点带面,激发起农民群众热爱乡村,建设乡村家园的意识,引导其积极自觉地承担起建设乡村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农民理想信念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回顾党的历史,与前途光明相伴始终的是曲折的道路,我们之所以可以在每一次的失败中坚强站立起来,以饱满的精神再次投入战斗,就是因为我们有先进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精神支撑。我国乡村人口众多,国情复杂,在中华大地上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无疑是艰巨的,是困难重重的。要取得这一伟大事业的成功,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助力农民理想信念的建设。农民群体拥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才能够有坚定向前的勇气与决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力图在农民心中树立起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农民树立理想信念,使其在建设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拥有伟大的精神力量,这既是农民心中永远的精神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汪秀刚. 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赵艳华. 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9.
[3]徐纯正.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92-94.
[4]南宫一鸣.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6):20-21.
[5]王鸿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N]. 合肥晚报,2021-08-18(A03).
[6]丁辉.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12):101-103.
[7]宣露.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的良性互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20.
[8]林齐. 切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8-09(008).
[9]于秋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燕山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