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徙文化下闽西客家陶质刻槽盆形制的流变

2021-12-02周恬仪杨雨清李旭芳

陶瓷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闽西客家人文化

周恬仪,杨雨清,李旭芳,★,丁 铮

(1.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福州,350028)

1 闽西客家迁徙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

1.1 迁徙背景

闽西位于福建最西部,古指八闽最西端的州郡——汀州;今指福建最西边——龙岩及三明两地市的局部辖区,其中含括八个客家县城:上杭,永定,连城,武平,长汀,清流,宁化,明溪,这些区域是孕育客家文化以及客家民系的摇篮。在历史上,中原汉人经历了数次大规模从北向南的迁徙,客家民系的形成就得益于这几次迁徙运动,所以客家民系是以汉系民族为主干分化出来的一支。客家人的迁徙运动起于西晋末的“五胡乱华”,西晋灭亡之后,在第二次迁徙当中,南迁汉民来到了当时不被战乱所及的“乐土”——闽西、粤东、赣南地带。在之后的几次迁徙中,客家移民先是与闽粤赣当地的畲、瑶族先民混居交融,后由于人口饱和,当地资源短缺受限,一些客家人开始朝着川、桂等地区迁移。最后一次迁徙是受太平天国运动和土客械斗事件影响导致一批客家人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远渡重洋到海外去谋生[1]。经过五次大规模迁徙后,客家人在闽、粤、赣地区定居。因此客家文化的形成其实是中原文化根脉的延续与拓展。

1.2 客家文化特征

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分支与多处迁徙地文化融合之后组成的一种独特、多元且复杂的文化,其中包括客家方言、音乐戏曲、舞蹈、民俗、工艺、饮食、建筑等方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客家文化隶属于汉族文化,受到了儒家的崇祖思想的影响,讲究“尊卑有序”的礼法,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同时,因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域在闽粤赣等丘陵地带,所以山区生活习惯文化也是其显著特色;而最能体现客家人心态、观念和思想的非移民文化不可。客家的移民文化是在大移民行为背景下的社会性产物,是在时代不断更迭中产生的形态文化,换而言之,就是人们在生活背景以及社会环境变化时的思维运动及其产生的系统性文化载体,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教育等部分。以此看来客家文化其实是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山区文化和移民文化的混合,也因此,客家文化拥有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等特点[2]。归其成因,是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所体现的顽强坚毅、自立自强和勤劳刻苦的精神,这是客家文化的最好疏解,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基本保障。

2 闽西客家刻槽盆形制演变过程

刻槽盆是指内壁带有凹凸不平的刻划线槽的陶盆或瓷盆,主要用于对根茎类植物和茶叶等的研磨。在闽西地区,刻槽盆多指“擂钵”,作为一种加工工具用来加工当地特色饮食——擂茶。事物发展有其一定阶段和规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开始阶段总是蹒跚前进,通过不断摸索逐步走向成熟。任何文化也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刻槽盆也不例外,其形制的变化不仅受到客家人民迁徙的影响,还受到了地域文化、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影响。

2.1 地域文化因素影响形体

就目前发掘的考古标本来说,刻槽盆并不是客家独有的,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刻槽盆的出现,新石器时期刻槽盆的分布范围主要是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部分地区等[3]。通过将闽西刻槽盆的形体与黄河流域等地对比,发现闽西境内发掘最早的五代时期的刻槽盆口沿与黄河流域等地的刻槽盆口沿相近,都比较窄小,之后应是为了方便使用随着时间推移口沿逐渐加宽;史前刻槽盆的腹部形态多样,有弧腹、斜直腹和直腹之分,起初闽西客家地区刻槽盆腹部形态也是三种并存,但之后逐渐趋向于斜直腹;就器流而言,史前刻槽盆有流与无流形式都有,但闽西刻槽盆受“功能决定形态”的影响,流口作用逐渐变大,不仅尺寸增加,深度也增加了;除了这些变化还有一些,比如:器口从敛口的形式逐步向敞口变更,而器底则从窄小向宽大变化[4](表1)。在迁徙时,因为福建的山麓众多,当地的百姓常常将一部分器物制作成较小的体积,以为了方便携带。而中原汉民在迁移时也收到了当地器型的启发,将刻槽盆形体改造成较小的形制,从而满足便于携带的实用需求。因此当客家先民在闽西地区定居后,适应并吸纳当地人文环境和地域文化,刻槽盆的形体也随之变化。

表1 客家刻槽盆演变图

2.2 饮食习惯改变刻槽纹路

客家民系经过了多次的迁徙和融合,从地势平坦的北方迁徙至地势崎岖的南方,面临着最大的困难就是居住环境巨变带来的生存压力,但他们并没有被击退,在闽西这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客家人从之前的平原农耕文明逐渐转为山地农耕文明,并充分利用这复杂且险恶的地势条件,丰富种植作物的种类,并将一些野生植物发展成经济作物,如茶叶等,同时还保留了迁徙过程中从北方带来的作物:豆、粟、荞麦等,这为擂茶的制作原料提供了多重可能。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的闽西地区,也孕育出喜欢饮食汤水的闽西客家人,所以当地人常将一些食材制作成可直接引用的流体转态。又因福建人喜茶,所以擂茶逐渐成了客家人喜爱的独特传统食俗,因此研磨食物的器具就变得十分重要。当刻槽盆还未流传到闽西地区之前便用于对自然植物的加工和利用,传入闽西之后人们主要是利用其特殊的刻槽纹路作为加工擂茶的工具。由于擂茶的流行,为了更好地适应制作的需求,闽西地区刻槽盆纹路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演变总体呈从稀疏向细密方向变化,刻槽由浅转深,槽线也由细变粗[4]。由此可见,客家人的饮食不但融合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饮食文化,而刻槽盆这一器具为了适应当地饮食文化其纹路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

2.3 地理环境决定造物材料

闽西在历史上本就是一个地势高阻、荒僻凄清之地,正因为这些高耸的山脉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宛如天然的屏障,阻隔了中原纷飞的战火,让流离失所的客家先民移民至此,开始重新建立他们的家园,逐渐形成客家民系[5]。根据考古资料显示,闽西地区挖掘出最早的刻槽盆年代推断在五代,与客家人第二次南迁时间吻合,在此之前的中原汉民已经被迫从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迁到长江流域聚居,而由于朝代更迭长江流域战事频发才导致的第二次迁徙,当时刻槽盆已经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常见器物之一,再通过史料对比研究,故推断闽西地区刻槽盆与客家先民从迁出地流传下来的器物有较大“同根同源“的可能性。刻槽盆的制作材料在其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是陶器——陶、瓷共存——再陶器的反复过程,由于其功能特性,瓷刻槽盆相较于陶刻槽盆来说实用性低,陶器有着瓷器所不具备的优点:陶土易取,地域不受限,制作工艺要求不高,容易制作和烧造,便于制作较大器型,耐磨耐用,低造价等。在地理环境复杂、地质结构多样的闽西地区,低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多达百分之八十,且物产丰饶,陶土资源丰富,这就为刻槽盆的延续奠定了基础。根据闽西地区喜欢饮用擂茶的生活喜欢,结合闽西的地理特性和土质情况,具有更好研磨功能的陶制刻槽盆,渐渐以擂钵的形式走进闽西的千家万户中。

3 闽西客家刻槽盆价值探究

3.1 美学意蕴

客家先民历经千辛万苦将中原地区文明的“圣火”传递至闽西,在迁徙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的需要考虑如何更好生存的问题,所以客家传统的生活器具会有便于携带搬移、结实耐用、制作使用方便的特点。因而这些传统的器具在造型上大多以质朴大方,少装饰和雕琢呈现。除此之外,在客家人风雨飘摇的迁徙历程中,对故土难免会有思念之情,所以他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期望融入进所制的器物中,在造型上上利用形式美法则把他们的情感寄托和审美内涵表现出来,使其实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刻槽盆亦作为客家传统生活器具之一,也具备这些特点,既审美和实用皆具。刻槽盆整体造型对称,对称的器物会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到舒适与和谐,刻槽盆的纹路也非一成不变,有辐射沟纹、叶脉沟纹、竖纹、交错纹、圆周纹、水波纹、v 型纹、花瓣纹、篦网纹等等[6],其中闽西地区多用辐射沟纹,这些沟纹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整齐且有规律的,线条连续且重复着排列,构成一种律动感,尤其是刻槽盆它的独特之处,就是作为擂茶加工工具,制作擂茶的方式是使用擂持紧贴盆内壁用正向或者反向沿着沟纹旋转来研磨食材,在研磨时身体也会随之晃动,盆内的刻槽也会伴随着人体的晃动而旋转,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增强律动感。

3.2 造物智慧

闽西刻槽盆所映射出的是客家人克勤克俭、质朴无华的生活风貌,也体现了他们的造物智慧。刻槽盆在闽西客家的最广用途是在“擂钵”的形式上出现的,也就是制作擂茶的器物。擂钵在使用时,制茶者需要坐着借助两腿之间的肌肉来稳定擂钵,再用双手配合擂持让其以绕圈的方式与擂钵内壁的刻槽接触从而达到研磨食材的效果,所以擂钵造型是上大下小的。

根据调研的资料,擂钵自流入闽西地区其口部、腹部和器底都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器物与人体的接触面以及与配套工具的契合度,为的是更加符合制茶需求,更贴合人体的生理尺度。这些变化使得擂钵在被使用时更加稳定,在制作过程中节省了制作者的体力,从而提高效率,由于口沿的变化,也更加方便人们搬运移动。人们往往喜欢以最舒适的方式操作器具,良好的尺度比例是达到这一效果的方式之一,不仅高效完成制作目的还能让器具的造型美呈现出来。现在的关于造型、比例、尺度的法则是由于前人的积累而来,但以前的客家人并没有这些精准的法则规范,靠的是工匠们的智慧和长期的生活经验,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总结出来的,闽西刻槽盆的制器规律与此密不可分,这也是刻槽盆的造物智慧成因之一。

4 结语

闽西地区刻槽盆形制随客家人的迁徙和生存需求流变,早已与客家民系融为一体。其形制的变化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多元饮食习惯和自然地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造型整体趋向于实用,没有华丽的装饰,也不具有神秘的象征,但却与客家人所追求的自然纯朴相契合。随着时代进程的推进,新型器物的推陈出新,使得闽西地区刻槽盆已经开始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刻槽盆作为闽西客家传统生活器具承载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内涵,也见证了客家人迁徙路程的艰辛和客家民系的发展,是研究客家文化的重要器物。

猜你喜欢

闽西客家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客家人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谁远谁近?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闽西汉剧的民间社会背景与文化意义探索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