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雕塑的修复

2021-12-02张桐铭

陶瓷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撒切尔雕塑文物

张桐铭,袁 枫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0 引言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产物。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它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成长史、斗争史和建设史,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红色陶瓷作为红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独特的纪念价值和历史意义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参与修复“红色”文物的过程中,重温了一代代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历史,深刻认识到“不忘初心”这短短四字中所蕴涵的深厚情感。革命精神永不朽,红色文化共传承,传承红色精神,从修复红色文物开始。

1 红色文物与历史事件

本次“红色”文物修复展,征集的大部分展品均为景德镇本地生产,本土艺术家创作,表现形式以雕塑、彩绘盘、像章、茶壶等生活用具为主。传统的山水写意也有近代的浓墨重彩,但都体现着时代赋予这些文物昂扬的特性,以陶瓷为载体扎根于真实历史事件的创作。回顾革命岁月,创作以纪念鲁迅、白求恩等同志为题材和大量以长征为创作主题的作品;纪念新中国成立,生产了大批以毛主席及天安门城楼等要素为主的作品;香港回归有望,也涌现了还原邓小平为香港主权问题与撒切尔夫人在谈判时的风采的雕塑作品。笔者认为,本次红色文物修复展与其说是观看修复展中的陈列作品,不如说是一次重温红色文化的教育洗礼。“红色”文物展示了当年传承红色文化的途径,如今我们对他们进行保护和修复,不仅是对文物本体的修残补缺,更是对其背后蕴含的红色精神的传承学习。

2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雕塑的修复

2.1 修复前的准备工作

手术刀、柠檬酸溶液、509透明胶粘剂、胶枪、刮刀、瓷板、高岭土、AAA 胶、水砂纸、喷枪、golden mate仿釉材料、丙烯颜料、刷子、浅棕色和棕色沙粒粉尘。

2.2 修复前的器物描述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套组)高度还原了历史场景,主体人物都坐在沙发上,邓小平右腿翘起头部上扬做谈话状,撒切尔转向右头双手靠在右侧沙发,完美记录了二人谈话的过程。雕塑使用多模具注浆后拼接成型,均为素胎,胎体颜色为浅灰色,断面可见混合棕色小颗粒。邓小平高度约26 厘米宽度约24 厘米,撒切尔高度约29 厘米、宽度约26 厘米,底径约为18×18 厘米。邓小平人物雕塑右脚踝处断裂(图1)断裂处宽度约3 厘米,撒切尔沙发左侧有圆形破损(图2)宽度约14 厘米,两件雕塑局部均有少量污渍。

图1 邓小平雕塑修复前

2.3 修复过程

2.3.1 清洗

将雕塑浸泡于配置好的的柠檬酸溶液中,24 小时后取出,置于清水中用毛刷对雕塑进行清洗,对于较难去除的附着物可配合手术刀进行剔除。

2.3.2 拼对、粘接

由于胎体是在烧结前断裂,所以岔口处并不整齐,需要调整断足的角度,找到支撑点进行预粘接。由于引力的作用粘接点可能产生移位,所以需要在沙发底部和腿部的空间里填充泡沫纸或报纸进行支撑,稳固后进行粘接。

2.3.3 补缺

先将509 透明胶粘剂与适量高岭土调配均匀,再将调制的与瓷胎相近颜色的丙烯颜料与其搅拌均匀备用,根据雕塑需要进行填入。

补缺第一处:邓小平脚踝处拼对预粘接后,将调配的材料少量涂在断足横截面,以便于固定位置,后继续填补至与脚踝上下的原器物自然衔接。24 小时后材料固化,打磨平滑后等待上色。

补缺第二处:撒切尔左侧沙发位置破损(图2),破损区域较大且为半封闭的缺损,不方便使用常用的翻模补配的方式,在多番思考后,决定采用使用环氧树脂材料制作一个厚度、大小相近的“板”,待固化完毕裁切成合适大小拼接与缺损处,再调配环氧树脂材料将其与器物连接处及未补全的缺口进行二次填补,待固化后进行打磨。

图2 撒切尔雕塑修复前

通过观察发现雕塑表面有着一定的纹理,为了还原纹理细节,首先使用1000 目水砂纸进行统一方向的打磨,仿造出器物本身的纹理方向,再用2000 目水砂纸打磨周围,保证连接处的表面光滑无凹凸。这一步笔者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配补材料板与雕塑的连接处时常出现裂痕,虽然已经进行多次、完全的覆盖,但依旧在干燥后出现细小的裂痕。在反复多次的实验下笔者猜测,应为使用烘箱、热风枪等加热工具导致材料在干燥过程中快速的收缩,从而出现裂纹,尤其在使用热风枪时非常明显。笔者认识到加热虽然有助于加快材料的干固但也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小过度收缩的风险。

2.3.4 上色

在正式上色前,将golden mate 仿釉材料加清水稀释,在打磨好的混合材料表面均匀的喷上一层,再进行上色,瓷塑的颜色是青灰色,笔者以白色未主、调入少许黑色、蓝色、黄色,以达到相似的底色。秉持少量多次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使用喷笔时尽量达到均速,手部动作放缓,颜色的覆盖面积不可超过混合材料面积(边界可以适当有1 厘米的覆盖)。为了达到瓷塑素胎上自然的泥浆和颗粒效果,在底色基本喷好未没有干透的时候,取棕色和浅棕色沙粒粉尘,用手指少量的点(洒)在底色上,可用纸巾和棉棒调整颗粒范围。最后喷一层golden mate 透明仿釉材料,一是保证颗粒和颜色可以完全的固定在瓷塑上,二是进行器物光泽的还原,至此,修复步骤已经全部完成(图3、图4)。

图3 邓小平雕塑修复后

图4 撒切尔雕塑修复后

3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雕塑的修复感想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物,人们可以通过文物解读历史,但经过漫长的岁月,大多文物有着不同程度的破损,若想让历史不被淡忘,精神不被湮灭,就要对承载着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的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

红色文物与古代文物不同,作为现代人在修复古代文物时很难理解或感受古人的思维、想法,但红色文物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题材和器物不仅耳熟能详,还可以与长辈探讨回忆,几乎可以切身体会其承载的历史巨变。比如邓小平与撒切尔雕塑,修复前笔者对这一历史会晤进行了详细的了解。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访问中国,就香港问题与中方进行会谈。

邓小严正驳斥了撒切尔夫人的“三个条约有效论”以及“以主权换治权”的要求。表明了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维护中国主权与统一的坚定立场。使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朝着1997 年顺利回归、一国两制的方向稳步发展。最终在两年后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宣布从1997 年7 月1 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这组合雕塑生动还原了1982 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场景,不仅展示了两国领导人的风采,也作为为香港回归的历史转折点极富纪念意义。

参与此“红色”陶瓷修复成果展,有幸接触到了很多“红色”文物,有些是被藏家精心呵护妥善保存,但更多的还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比如送公粮茶壶中使用痕迹明显的茶渍、毛主席全身像的残缺、白求恩雕塑的破碎、列宁半身像修复材料老化等等。在经过修复后,茶壶中的茶渍被清洗淡化、毛主席像已被填补完整,白求恩雕塑拼接上色后不再缺失、列宁像通过清洗、拆分重补后“生命”得以延续。他们仿佛是专程为人们讲述背后的故事一般挣脱了岁月的轮回,如获“新生”。踱步于展厅,注视着修复好的邓小平与撒切尔雕塑,笔者仿佛从邓小平同志的脸上读出了风雨不动的坚毅和香港会回祖国怀抱的坚定信念,让参观者亲临了会晤现场。在那一刻,笔者深刻的体会到了修复对红色文物的影响。红色文物同他所承载的红色文化需要被看见,“看见”不止是被国家所重视,被政府所保护,更需要他们被放在灯光下展示让观看者重温,并被千万人民牢记——“革命精神永不朽,红色文化共传承”,这是同笔者一样的高校大学生所能做的一小步,但也可以纳入传播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行动的一大步。

猜你喜欢

撒切尔雕塑文物
巨型雕塑
文物的栖息之地
我的破烂雕塑
文物的逝去
撒切尔夫人为邓小平精心挑选礼物
写实雕塑
撤切尔夫人与英国女王
撒切尔夫人与英国女王不和?
“铁娘子”的道歉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