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布拖县文化和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思考
2021-12-02陈金龙郭剑英
陈金龙,但 强,王 瑛,郭剑英
(乐山师范学院 旅游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为贯彻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落实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工作部署,摸清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家底,整体谋划部署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推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充分绽放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2019 年1月四川省决定开展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布拖县按照省、州的要求,于2019 年11 月正式启动全县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历时近7 个月完成该项工作。布拖县是最后实现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之一,是四川省的深度贫困县,文化和旅游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本次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基本摸清了文化和旅游资源家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出比较优势和特色资源,为未来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布拖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布拖县概况
布拖又称吉拉补特,是彝语“补特”的音译,“补”指刺猬,“特”指松树。意思是“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布拖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介于东经102°43′到103°04′,北纬27°16′到27°56′之间,是集深度贫困、生态脆弱、民族文化古朴、社会问题复杂于一体的特殊区域。幅员面积1685平方千米,89%以上地区在海拔2 000米以上。有彝、汉等13 个民族,总人口21.48 万人,其中彝族占97.4%,是彝族阿都支系的聚居县。[1]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布拖县的旅游业发展处于萌芽阶段,近年来全县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主要靠火把节带来。旅游产业要素基本形成,截至2019年,全县提供正餐、快餐、饮料、小吃等服务的有329 家;县城有宾馆、酒店、旅馆、招待所33 家,没有星级酒店;县域内有国道356 和353,省道464,但是公路等级和质量不高,公路养护状况不佳,只有一个长途客运站,没有旅游集散中心;拥有各类景区(点)10 多处,但还没有A 级景区;旅游购物主要以当地农产品为主;能提供娱乐活动的有20 家,主要是台球、网吧、卡拉OK 等为主。
二、布拖县文化和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一)种类丰富,新发现资源多
1.文化资源分类与统计
在本次普查中,布拖县域内共发现文化资源396 项(见表1),其中,美术藏品数量最多,总数为239 幅(见表2),包含了绘画作品36 幅、书法作品56 幅、摄影作品91 幅;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资源113 项,包括服饰、银饰、美食、音乐等多种类型,其中有:国家级非遗2 项——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口弦音乐;省级非遗10 项,包括阿都歌谣、什喜尼支嘿、彝族阿都高腔等;古籍数量为1种(3册);传统器乐乐种20种;不可移动文物9处;可移动文物14 件(套);无地方戏曲剧种类资源。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布拖县城及周边区域,资源数量较为丰富,价值较大,具有浓厚的彝族文化特点,能够反映彝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
表1 布拖县文化资源普查结果
表2 美术藏品普查结果
2.旅游资源分类与统计
普查发现,布拖县的旅游资源涵盖8 个主类、24 个亚类、84 种基本类型。全县共有旅游资源1100 个,其中地文景观类83 个,水域景观类47 个,生物景观类147 个,天象与气候景观类37 个,建筑与设施类276 个,历史遗迹类295 个,旅游购品(文创产品)类205 个,人文活动类10 个。其中,历史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购品类的旅游资源数量位居前三,均超过200 项。
优良级旅游资源129 个,占资源总量11.73%,其中新认定37 个,占优良级总数的28.68%。五级旅游资源1 处,占总数的0.09%,四级旅游资源9处,占总数0.82%,其中新认定2 个,占四级资源数量的22.22%。三级旅游资源119 个,占总数10.82%,其中新认定35 个,占新认定三级资源总数的29.41%(见表3)。
表3 布拖县旅游资源分类统计
新发现旅游资源559 个,占旅游资源总量的50.82%,其中,新发现四级旅游资源2 个,分别为阿布洛哈山和彩洛日达峡谷,新发现三级旅游资源35 个,新发现二级旅游资源417 个,新发现一级旅游资源100 个。
本次普查工作确定的布拖县五级旅游资源是乐安湿地,四级旅游资源包括阿布洛哈山、阿布测鲁山、彩洛日达峡谷、布拖金沙江段、瓦都水库、乌科万亩索玛花海、俄里坪云海、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布拖火把节(见表4),为布拖县未来全域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表4 布拖县五级、四级旅游资源名录
(二)地域分布较为集中
全县30 个乡镇均有文化和旅游资源分布。分布最多的是特木里镇,有459 个资源,占总量的41.73%。其次是位于东部金沙江、西溪河大峡谷沿线的龙潭镇、罗家坪乡、牛角湾乡、乌依乡,再次是西部的乌科乡和中南部的拖觉镇和包谷坪乡,最后是乐安乡、地洛乡、火烈乡和东北部衣某片区的峨里坪乡、沙洛乡、采哈乡、委只洛乡、联补乡、补洛乡。
布拖县文化和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布拖坝子、拖觉坝子、交际河坝子、乌科梁子以及西溪河、交际河流域。布拖坝子和拖觉坝子的联合组团主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在西溪河、交际河流域以及交际河坝子主要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人文旅游资源为辅。文化和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出以下特征:
(1)文化和旅游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特木里镇、拖觉镇、龙潭镇文化和旅游资源多,这三个镇是布拖县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优先发展区,其经济发展资源最集中,条件最优。
(2)文化和旅游资源分布与交通条件呈正相关。交通条件较好,可进入性强的乡镇文化和旅游资源更多。如县城特木里镇、拖觉镇交通条件较好,文化和旅游资源数量较多,而西溪河片区、衣某片区受制于交通条件差,文化和旅游资源尚没有得到外界的认识,资源数量较少。
(3)文化和旅游资源分布与地理环境相关。平原和低山地区文化和旅游资源分布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
(三)地域特色鲜明
1.高峡平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地
由高山峡谷和平坝组成的地形地貌塑造了壮美的高原风光,在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保留了原生态的彝族生产生活场景,造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生境。
2.高品质气候条件的阳光康养胜地
布拖县大部分区域地处中海拔高原地区,其卓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夏季避暑。沿金沙江的乡镇则属于热带河谷气候,冬季温暖宜人,适合开展冬季避寒、阳光康养度假。
3.品质极佳的高原农产品原产地
由于布拖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垂直气候分布形成的多元气候特征,平坝和低山地区日照充分,农作物生长周期长,使得这里的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非常高,尤其是乌洋芋、马铃薯、荞麦、燕麦、金丝皇菊、黑猪、黑鸡、黑山羊、西门塔尔肉牛等农畜产品享誉周边地区乃至全川。
4.彝族阿都文化保存最完好之地
阿都彝族作为彝族的一个分支,其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就是布拖县,包括服饰、音乐、节庆、史籍,甚至语言等民俗文化现象保存都十分完好。要了解最原始的阿都彝族文化就必须到布拖。[2]
5.大小凉山彝族火把文化发源地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球彝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而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其影响力和知名度逐年上升。彝族火把节的正源就在布拖县,只不过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才没有为公众知晓。
6.彝族非遗传承发展集中展示地
布拖县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非遗种类多,品级高,其中国家级非遗有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口弦音乐,省级非遗有10 项。彝族非遗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布拖县文化和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原生态的彝族阿都文化、高品质的高原生态农产品和差异化的高原风光。
三、布拖县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考
布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深度贫困县,一直以来是扶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全国脱贫关键看凉山州,凉山州脱贫关键在布拖。多地政府对口布拖扶贫,支援布拖脱贫,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布拖县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布拖县文化和旅游资源类型全,资源等级总体较高,空间组合较好。但是,目前布拖县文化旅游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有三没有”的特征还比较突出,即有资源无产品,有旅游无文化,有思路无统筹。[2]旅游业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利用旅游扶贫功能帮助布拖县摘掉贫困帽子,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优选。因此,课题组对布拖县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规划先行,引导打造全国知名的彝族阿都文化体验与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是发展旅游的一种理念,在很多地方已经得到实践。[3-6]布拖县旅游业发展可以引入全域旅游理念,地方领导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是推动全域旅游工作的第一步。在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启动全域旅游规划,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实现全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布拖县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资源特征,立足于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以“文化体验+阳光度假”为功能导向,把布拖县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体验、科普、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全国知名的彝族阿都文化体验与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布拖县旅游资源特色与空间分布特点,建议将全县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概括为“1124”发展格局(见图1)。
图1 布拖县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
第一个“1”是指一城,为彝族阿都文化体验名城,以特木里镇为主体,突出“高原明珠、火把之乡、康养之城、绿色布拖”城市名片,文旅融合,深度挖掘展示“阿都文化”,“火把节”“彝族年”等彝族节庆和“朵乐荷”“手工银饰”等民俗文化,建成中国彝族阿都文化名城,承载布拖县的旅游发展目的地、集散地、中转地的综合服务功能。
第二个“1”是指一轴,为五彩原乡风情旅游轴,以特木里镇为中心,西起乌科索玛花海,东至乐安湿地。根据沿线的山体、湿地、田园、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不同旅游资源禀赋,划分为“乌科—特木里镇”“特木里镇”“特木里镇—乐安湿地”三个主题旅游段,在各主题规划建设核心旅游项目,打造主题旅游产品,通过旅游集散服务系统串联整合,构建形象鲜明、风情原乡生态特色突出、产品丰富的旅游核心轴,发挥景观轴、动力轴和辐射轴作用。
“2”是指两带,包括高原农旅融合产业带(北延伸到拉达乡,南延伸到龙潭镇,由最美景观大道、产业园(荞麦、马铃薯、蓝莓、草莓)、水产养殖、瓦都水库等旅游资源构成,可远眺风电长廊南段与阿布测鲁山)和“金(金沙江)—西(西溪河)”峡谷探险旅游带(主要包括沿西溪河和金沙江一带,以峡谷风光为主,主要峡谷有西溪河峡谷、彩洛日达峡谷、泥洛依达峡谷、交际河峡谷、金沙江峡谷等)。
“4”指四区,包含:(1)彝族阿都文化旅游区。空间范围包括特木里镇、乌科乡、拉达乡等,自然风光迷人,彝族风情主要是阿都文化、火把节等。(2)高原农旅融合旅游区。空间范围包括拖觉、觉撒、补尔等乡镇,主要的旅游资源有最美乡村公路、瓦都水库、三把火传说的两把火所在地、光伏发电基地等。(3)高山湿地生态旅游区.空间范围包括西溪河片区、衣某片区,主要的旅游资源有乐安湿地、火烈湖、俄里坪等。(4)冬日阳光度假旅游区。空间范围包括龙潭、牛角湾、罗家坪等乡镇,相对海拔较低,主要的旅游资源有金沙江峡谷、交际河峡谷等。
(三)推进文旅资源普查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加快探索和推进文旅资源普查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将文旅资源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核心产品为彝族阿都文化深度体验产品、高原度假产品;重点支撑产品为彝族民俗文化体验产品、阳光康养度假产品和高原生态农业观光产品;支撑产品为民族风情体验产品、避暑休闲产品、高原摄影产品、生态自驾产品、高原花海观光产品和高原湿地观光产品等。
大力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7-10]深化“旅游+文化”,做强以阿都文化为核心的彝族文化遗产资源优势,通过节目演艺、节庆活动等形式,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深化“农业+旅游”,以拖觉镇、瓦都水库及周边的种养殖产业园(蓝莓、草莓、马铃薯、荞麦、冷水鱼等)为依托,坚持“农旅结合、产村相融、城乡一体”建设思路,以生态、文化丰富现代农业内涵,丰富旅游业态,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深化“康养+旅游”,以布拖县冬季有阳光、河流、民族风情,夏季有森林、草原、湿地、花海,开展冬季阳光度假与夏季避暑度假。围绕体育、节庆、养生、夜间旅游等业态打造满足居民和游客“夜购、夜食、夜娱、夜学”需求的城市旅游项目,推进夜间经济发展。
四、对普查标准的反思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除了摸清家底外,在学术研究层面带有试点性质,四川省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 ∕T 18972—2017)》国家标准(下文简称“国标”),委托中科院编制出台了《四川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下文简称“四川标准”),作为本次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标准。
较之国标,四川标准根据四川省实际情况做了一些增减:国标有8 个主类、23 个亚类、110 个基本类型;四川标准有8 个主类、26 个亚类、131 种基本类型。两个标准主类数量和名称一样,亚类各有侧重,基本类型四川标准多了21 个。其中区别较大的一是地文景观,四川标准有21 个基本类型,国标只有17个;二是天象与气候景观,四川标准有3 个亚类、11 个基本类型,国标只有2 个亚类、8 种基本类型;三是建筑与设施,四川标准4个亚类、34种基本类型,国标3 个亚类、39 种基本类型;四是历史遗迹,四川标准17 种基本类型,国标只有8 个基本类型;五是旅游购品,四川标准增加了文创产品,有4个亚类、18 种基本类型,国标只有3 个亚类、15 种基本类型;六是人文活动,四川标准3个亚类、10种基本类型,国标是2 个亚类、5 种基本类型。
从具体内容来看,四川标准在地文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历史遗迹、旅游购品、人文活动方面比国标更细化,更具四川地域特征。
从实际工作来看,两个标准均有不足之处,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分类属种逻辑层次关系不清,二是不能涵盖所有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类型,三是缺乏文化资源普查的标准。总之,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标准有待进一步研发、修订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