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断块油藏CO2/N2复合气体吞吐注采参数优化

2021-12-02张希胜杨胜来袁钟涛张钰祥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年33期
关键词:压力梯度换油油量

张希胜,杨胜来,张 政,袁钟涛,张钰祥,王 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冀东油田高12断块物性较差,平面上砂体规模连通性差,单井点采油与其他井不连通,具有小规模砂体特征,它的范围以外可能是尖灭,或渗透率变差,或岩性的变化,导致没有办法联通。而且该区块埋藏深,渗透率很低,部分油藏注不进水导致水驱效果差,甚至导致中、弱水淹层难以进一步有效动用,可知转变开发方式的重要性[1]。但是油藏温度和压力较高,地下原油黏度小等油藏条件符合烃类驱筛选标准[2-4]。自2010年,G12断块进行了注CO2吞吐矿场尺度试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提采效果[5-6]。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一方面,单轮次吞吐增油量不断降低,换油率也随之降低,CO2吞吐成本较高,导致吨油成本增加[7];另一方面,由于CO2在注入地层的过程中,会溶解形成碳酸,具有腐蚀性,进而对井筒以及地面管线造成严重的威胁,制约了CO2吞吐在矿场上的推广应用。

为了解决CO2吞吐应用中的问题,提出用段塞气气吞吐,即CO2与N2结合注入进行单井吞吐,从而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出程度。经调研结果表明,CO2气体注入地层后原油体积会发生膨胀,补充地层能量,降低毛管阻力,从而提高流动性[8-9]。同时,还能降黏,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有利于残余油的流动[10-11]。N2虽然没有CO2降黏、膨胀原油作用明显,但是N2具有补充能量和助排的功能[12],并且N2来源广泛,价格便宜,与CO2形成段塞注入既可减缓CO2对管线的伤害,又能达到增产的效果。

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CO2/N2复合气体提高采收率技术,但并未应用于油藏开发。国内学者大多数集中于对CO2、N2单一气体注入地层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研究[13-15],已有对CO2/N2复合气体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基于室内实验尺度[16],通过相应的注气膨胀实验和注气吞吐物理模拟实验,得出CO2/N2复合气体最佳比例。但是用数值模拟手段对CO2/N2复合气体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由于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对油藏开发的影响不可忽略,要实现油气资源的有效动用,必须加以考虑[17]。而目前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试验中,将启动压力梯度设置为定值[18],而并没有考虑启动压力的变化。随着油藏的开发进行,油藏渗透率发生变化,启动压力梯度必然随之改变,可见前者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

现以冀东油田G12断块油藏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展开启动压力梯度研究,取G12断块岩样,利用多级超高温驱替系统得到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以及油水相对渗透率、油气相对渗透率。其次,在数值模拟软件tNavigator中考虑由室内实验获得的启动压力梯度随着渗透率变化规律,建立组分模型,进行CO2/N2吞吐参数(段塞比、转注时机、注入量、焖井时间、采油速度)优化,使得模拟结果更加准确。

1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利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高12断块精细实际地质模型,采用角点网格系统划分网格,共划分了64×27×642=1 109 376个网格,其中i方向网格数为64,j方向网格数为27,k方向网格数为642,有效网格数为136 884,三维地质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建立好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吞吐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图1 高12断块三维地质模型Fig.1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of Gao 12 fault block

CO2/N2吞吐涉及油气水三相,采用tNavigator组分模型进行模拟。模型的油藏压力设置为39.95 MPa,达不到该区块混相压力70 MPa,采用单井定产方式进行生产,先优化出衰竭阶段的单井产量,再进行吞吐相关参数的优化。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闪蒸实验、膨胀实验、恒质膨胀实验,利用tNavigator软件PVT Designer模块对组分进行合并和劈分。根据物性测试结果,将G12断块油藏的油藏流体拟合为6个组分:CO2、N2、C1-6、C7-22、C23-35、C36+,经过回归分析后的拟组分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原油拟组分及其热力学参数Table 1 Pseudo-components of crude oil and its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2 启动压力梯度测试实验

2.1 实验内容

为了获得该区块的启动压力梯度变化规律,研究设计了一种压差-流量法与平衡法结合的启动压力梯度测量方法,并通过高精度的压力监测表降低了实验误差。为避免围压带来的影响,实验在净围压条件下进行。

2.2 实验装置

主体实验装置为SYS-III多级超高温驱替系统,附属设备包括:美国产ISCO-260D高精度驱替泵,耐高温岩心夹持器,气体流量计,空气压缩机,气体加压泵等。实验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启动压力梯度实验装置Fig.2 Start the pressure gradient experimental device

2.3 实验步骤

(1)将岩心在108 ℃烘干48 h以上,而后分别测定岩心长度、直径、孔隙度及渗透率等数据。

(2)将岩心以上述测渗透率相同方向装填入岩心夹持器。

(3)接通流程,首先校正仪器,对仪器初始值调零,而后同时升高围压和回压,升压过程要以2 MPa为步长,以30 min为间隔,逐级增压至上覆压力和地层压力值,恒定不变,并升温至实验温度。

(4)中间容器中充满气体,将岩心夹持器出口管段的出口置于流量收集装置液面下(将出口管段中可能存在的液体排空),流量收集装置中装满清水。

(5)通过注入泵以0.01 mL/min的流量为中间容器加压,观察收集管中液面下的出气管口,观察到第一个气泡冒出后立即停泵,并关闭三轴岩心夹持器进口阀门,静置。

(6)观察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的压差传感器数据值,直至该值稳定,此稳定的数据即为启动压力。

2.4 实验结果

为了后期便于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利用实验测得数据,绘制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得出高12断块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特点,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呈幂函数关系,启动压力梯度随着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由曲线拟合可得到启动压力梯度经验公式,并且拟合程度较高。

图3 多相流体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关系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rting pressure gradient and permeability of multiphase fluid

应用tNavigator数值模拟软件中SOLUTION部分添加启动压力梯度关键字ARITHMETIC,分别设置地质模型i、j、k3个方向的启动压力值,进行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数值模拟研究,如表2所示。

表2 启动压力模拟方法Table 2 Start-up pressure simulation method

3 衰竭阶段的单井产量

对于低渗透油藏而言,研究区块储层物性较差,连通性较差,注气比较困难,对单井进行压裂改造就显得非常重要,压裂改造技术也常用于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当油藏的储层物性参数一定时,合理生产制度影响油藏的有效开发。为了优化油井衰竭阶段的合理单井产量,设置半缝长为150 m,单井产量分别为10、15、20、25、30 m3/d,模拟生产2 a,模拟结果如图4、图5所示。

图4 累积产油量变化曲线Fig.4 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curve

图5 地层压力变化曲线Fig.5 Formation pressure change curve

由数值模拟结果可知,衰竭开发阶段的累积产油量随着单井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单井产量超过15 m3/d后,单井产量对最终采油总量影响不大。但由图5可知,单井产量越大,地层压力下降的越明显,导致地层压力下降过快,不利用后续补充能量开发,因此优选衰竭阶段单井产量为15 m3/d。

4 吞吐参数优化

4.1 段塞比优化

注CO2吞吐能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但腐蚀以及经济成本问题不可忽略,N2作为增能气体,来源广泛,性能可靠。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CO2/N2气气段塞,注入地层并进行吞吐。为了对比不同段塞比的增油效果,分别设计了5种段塞比(CO2∶N2):1∶0(纯CO2)、7∶3、6∶4、5∶5、4∶6、3∶7、0∶1(纯N2),注入速度均为2 000 m3/d,注入天数为10 d,焖井时间为10 d,累计生产2 a。优化的对比指标为累积增油量和换油率。累积增油量为生产2 a时的采油总量扣除弹性开采阶段的基础采油总量,换油率为注气吞吐后的累积增油量与注气量的比值。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段塞比对吞吐效果的影响Fig.6 The effect of slug ratio on throughput

从图6可以看出:随着段塞比的减小,累积增油量和换油率减小。说明段塞比的大小影响吞吐开发效果,气气段塞中CO2比例越高,其增油效果越好,纯CO2作用效果最好,纯N2作用效果最差。其原因主要为:①复合气体中CO2比例的越高,其溶解膨胀的效应越明显;②N2比例增加,虽然其补充地层能量的能力增强,却无法弥补其对溶解降黏造成的损失,导致整体增油效果变差[16]。结合现场,二氧化碳对套管的腐蚀,适当补充N2作为增能气体对开发更有利。因此,优选段塞比为7∶3。

4.2 转注时机优化

吞吐参数(段塞比、转注时机、注入量、焖井时间、采油速度)的取值直接影响到G12断块油藏的开发以及最终的吞吐开发效果。因此,确定最优的吞吐参数,对提高油田的采出程度显得非常重要。

CO2注入地层后,其强大的溶解能力能降低原油黏度,改善流度比,地层能量得到补充。转注时机决定了转注CO2时的地层压力水平,影响着CO2在原油中的扩散溶解能力。转注时机决定着原油中相对较轻组分的比例,进而影响着蒸发萃取效果。转注时机的优化,即优选出衰竭阶段最佳的产量下降时机进行注气。设置衰竭阶段的单井产量为15 m3/d,注入速度均为2 000 m3/d,注入天数为10 d,焖井时间为10 d,累计生产2 a。当衰竭阶段的日产油速度分别下降到3、4、5、6 m3/d时进行转注,观察不同方案下的采油总量曲线,模拟结果如图7所示。

从图7可以看出:注CO2吞吐开发效果与转注时机有关,开发方案中开始转注时的日产油速度越小,说明弹性开采时间越长,CO2吞吐效果越好,累积产油量越高,且在日产油降为4 m3/d进行吞吐,开发效果最好。当日产油降为3 m3/d时进行吞吐,累积产油量与4 m3/d时出现明显的下降。是由于日产油降为3 m3/d时进行吞吐,弹性开采周期较长,弹性能量消耗较大,在相同的注气量下,吞吐补充的能量难以进入储层内部。因此,优选转注时机为衰竭阶段的日产油速度降为4 m3/d时。

图7 累积产油量变化曲线Fig.7 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change curve

4.3 注入量优化

注入量是影响注气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注入量由注入时间和注入速度控制,通过改变注入速度的方式来研究注入量的敏感性。设置注入时间为10 d,焖井时间为10 d,段塞比(CO2/N2)为7∶3,注入速度分别为2 000、4 000、6 000、8 000、10 000 m3/d,累积增油量和换油率根据累计生产2 a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图8所示。

从图8可以看出:段塞注入量对吞吐增油量有较大影响,随着段塞注入量的增加,累积增油量不断增加,换油率不断降低,说明段塞利用率不断降低。当注入量超过60 000 m3时,累积增油量增幅变缓,换油率的减小幅度也变小。原因是随着段塞注入量的增加,地层原油溶解的CO2越多,降黏作用更明显,原油流动能力得到改善。当段塞注入量超过一定量时,此时CO2气驱作用大于溶解作用,段塞波及范围有限,原油含油饱和度降低,因此增油量增幅变缓,优选注入量为60 000 m3。

图8 注入量对吞吐效果的影响Fig.8 The effect of injection volume on throughput

4.4 焖井时间优化

焖井时间影响着注入气体在地层中的溶解作用,所以焖井时间对吞吐效果影响较大。设置段塞比(CO2/N2)为7∶3,注入量为60 000 m3,注入时间为10 d,焖井时间分别为7、10、15、20、25 d。观察累积增油量和换油率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如图9所示。

从图9可以看出:随着焖井时间的增加,段塞吞吐的累积增油量和换油率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并且当焖井时间为15 d时,吞吐开发效果最好。这是因为焖井时间越长,段塞气体中CO2与地层原油充分接触,作用效果越好,但是焖井时间过长,溶解的气体会逐渐扩散,从而影响能量储集,优选焖井时间为15 d。

图9 焖井时间对吞吐效果的影响Fig.9 The effect of simmering time on throughput

4.5 采油速度优化

为了探究采油速度对吞吐效果的影响,在段塞比(CO2/N2)为7∶3,注入量为60 000 m3,注入时间为10 d,焖井时间为15 d的情况下,采油速度分别为10、15、20、25、30 m3/d。观察累积增油量和换油率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如图10所示。

图10 采油速度对吞吐效果的影响Fig.10 The effect of oil production rate on throughput

从图10可以看出:随着采油速度的增加,累积增油量和换油率的趋势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平稳,并且在采油速度为25 m3/d时达到峰值[19]。因此,在吞吐阶段应适当提高采油速度,充分发挥产能。

5 结论

(1)在冀东油田注气吞吐数值模拟中,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展开启动压力梯度研究,得到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并首次将启动压力梯度公式引入数值模拟软件中,克服了定启动压力梯度模拟的弊端,使模拟结果更加可靠。

(2)基于CO2吞吐在工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复合气体CO2/N2吞吐设计,以减缓CO2注入地层引起的腐蚀问题,提高气驱效果以及经济效益。并且首次基于数值模拟尺度对CO2/N2复合气体吞吐提高采收率进行研究,弥补了CO2/N2段塞气气吞吐室内实验的单一性。

(4)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针对G12断块,优选衰竭阶段单井产量为15 m3/d;CO2/N2段塞比为7∶3;转注时机为衰竭阶段的日产油速度降为4 m3/d时;注入量为60 000 m3;焖井时间为15 d;注气阶段采油速度为25 m3/d。

猜你喜欢

压力梯度换油油量
压力梯度对湍流边界层壁面脉动压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海上稀油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界限研究
燃油喷嘴小油量非线性区补偿算法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
降低某型飞机油量指示干扰故障分析
一款重型商用车双油箱传感器的电路设计研究
自制油量表
新型自动变速器换油保养详解(四)——新型无油尺式六挡自动变速器换油保养流程
新型自动变速器换油保养详解(三):新型无油尺式四挡、五挡自动变速器换油保养流程
新型自动变速器换油保养详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