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蹈的创新与发展分析
2021-12-02杨宝妍
杨宝妍
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对敦煌文化有过这样的论述:“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几千年的历史让敦煌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各界学者的青睐,敦煌舞蹈便是由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形象为基础发展而来。舞蹈艺术在敦煌艺术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舞蹈艺术,敦煌艺术将逊色不少,敦煌舞蹈作为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创新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在敦煌舞蹈题材的舞蹈作品中,笔者选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丝路花雨》和融入了敦煌标志的《飞天》为代表,分析敦煌舞蹈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创新的思考。
一、敦煌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位于丝绸之路的敦煌,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集结地,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四大文明交汇之地”,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意义。敦煌石窟群藏有大量“十六国”至“元”等十余朝的乐舞资料。例如,知名的天宫乐舞图、霓裳羽衣舞、胡璇等。莫高窟壁画有45000 多平方米,上自魏晋南北朝,下至隋唐宋元,绝大多数壁画中都有乐舞的形象,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找不出第二处古代遗迹能够和敦煌壁画相比较,能这么系统地集中展示古代绘画和古代乐舞图像。”莫高窟的492 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几乎每个洞窟都有音乐舞蹈的形象,那些千姿百态、灵动飘逸的舞姿造型,点燃了各专家和学者的创作激情。
(一)从《丝路花雨》看敦煌舞
以莫高窟壁画雕塑为蓝本进行创作,让“不动的壁画”动起来,才有可能创立一个新的形象、新的舞蹈。舞蹈家们从1977年开始构思,历经了重重困难,历时两年终于将敦煌画的舞蹈搬上舞台,就这样,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带着一种崭新的舞蹈样式——“敦煌舞”,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仅以舞剧剧名为例,就可略见舞剧创作者的用心所在:剧名中的“丝路”一词成为一种诱发创造性思维的新“思路”,它使淡出人们记忆中的古“丝绸之路”带来的“开元盛世”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昌盛“穿越”回到现实,世界四大文明在敦煌的交汇与融合,均以舞剧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给人们不仅带来了一台“敦煌文化”“艺术”“穿越”回归的饕餮盛宴;《丝路花雨》还描写了画工神笔张和歌姬英娘的光辉艺术形象,以及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悲欢离合,使得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活灵活现地走向观众,为世界所瞩目,主人公英娘反弹琵琶的精彩表演,也在观众心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地影响。
《丝路花雨》“复活”了敦煌壁画的舞蹈形象、创造了“敦煌舞蹈”,现在,敦煌舞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舞蹈独特的表演语言和艺术风格得到了广泛认同,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建设。
(二)从“飞天”看敦煌舞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经过了不同时期的沿革变化:十六国时期的飞天受西域影响较多,呈现出形态僵硬的西域式形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开始抱起了乐器,在空中飞翔的姿态,也逐渐呈现出优美的曲线;隋代的飞天形象开始变得十分清晰了,它们腰系长裙,肩绕丝带,体态轻盈优美;而唐代的飞天形态,已达到了中国化的极致,它们手捧花瓣、脚踩祥云,身体曲线十分流畅。从唐代初期到晚期,敦煌飞天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西域文化发展创作而来,此时的敦煌舞蹈,已经发展成熟。“影中群像动,空里众灵飞”的唐人诗句,正是反映了敦煌文化在唐朝的繁荣景象。
以“飞天”为主要形象创造的作品《飞天》,在登上2008年的春晚舞台后,引发了广大受众的情感共鸣与艺术审美享受。《飞天》中七名舞者凭借着右腿的固定物,身体时而与舞台平行,时而与舞台垂直,通过S 形肢体语言,由头膝胯肋扭转呈现出“三道弯”展现了敦煌飞天的体态美,“飞天”的唯美飘逸形象,也得到了很好地模仿,让人不禁感叹壁画中的仙女真的飞到了舞台。这些形象的最终呈现,离不开编导们的艺术想象,有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努力,才促成了动作和舞段的呈现。
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形成了汉唐古典舞、敦煌舞等多个学派共同前进的格局,这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典舞。各个学派在理论、表演和创作上,各自发展又互相成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的融汇才是敦煌舞蹈发展的最终方向,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增大,越来越多对敦煌感兴趣、对非遗艺术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敦煌舞蹈的研究工作中来,那么,“敦煌舞蹈”在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该如何继续传承与发展呢?
二、敦煌的创新与发展探索
(一)艺术作品创作求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一些新生的文化对传统的文化也有很大冲击,如今街舞、现代舞等已经在现代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民族舞蹈、古典舞蹈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本人认为敦煌舞可以从舞蹈方式上进行一些创新,例如,2021 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制作节目《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节目中,《洛神水赋》(原名《祈》)的水下中国舞惊艳了世界,舞者化身“洛神”上演水下“飞天”,恐怕只有《洛神赋》中的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能够形容演员在水下的舞姿之曼妙。《洛神水赋》的广受好评,让我们看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仍有着极大的市场,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看用什么方式去呈现。在2021 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艺术体操团队融合了敦煌元素,演绎了敦煌飞天,赢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可见敦煌舞蹈的灵活性及其发展前景。
让古典的中华美学精神焕发出新生机。然而,敦煌的推广还不够,我们应更深层、更广泛的传播敦煌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实现舞蹈文化的传承。
(二)多元化助力发展
多元化的发展看似抑制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但如果我们能发扬“兼容并蓄”的学术风范,敦煌舞也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敦煌舞蹈作为一个异域文化元素,是在广泛地吸收了丝绸之路上的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后形成的,其实其本身就是世界的产物。早在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乐舞中便融合进了“西域文化”,如西域“胡”字的乐器胡琴,正是由各种文化的交错,才一起形成了敦煌文化和敦煌文明。因此,在敦煌舞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站在“丝绸之路”这条线上,包括印度舞蹈、泰国舞蹈和缅甸舞蹈,我们都可以拿来研究。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敦煌舞也需要不断精进,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与范畴。
敦煌在中国、在甘肃、在兰州,在未来的发展,也应该坚持弘扬中国精神,敦煌舞从《丝路花雨》发展至今,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具有独立审美风格的舞种。敦煌舞蹈艺术不能局限在甘肃的敦煌,它是东西方文明的聚集地,我们讲“包容万象”,便是要在世界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找到敦煌舞自己的定位。这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我们要在此机遇下,结合理论与实践、发扬“求同存异”的学术风范,以客观的态度面对世界的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才能将敦煌舞蹈发扬光大。
敦煌舞的形式有浓厚的色彩,敦煌舞在发展过程中,要抓住这个核心,只有把这些发掘了之后,才能做到敦煌舞的内涵和形式的统一。而中国的舞蹈历经沧桑,真正的传承已经中断了,所以,重建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我们看到敦煌经历了十几个朝代,世俗、民间、宫廷、传说,诸如此类有多种多样的题材,均可供我们选择。
三、结语
敦煌艺术璀璨而夺目,敦煌舞蹈是敦煌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通过敦煌壁画而创造出的新舞蹈艺术,它实现了我国古典艺术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融合,近些年,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敦煌舞蹈不仅代表了舞蹈文化,它还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璀璨的文化不应该被遗忘,艺术如若焕发青春,就必须要创新,在敦煌舞蹈的再创作和传承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与现代文化融合并创新,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笔者坚信只要各位专家、前辈、同仁共同努力,一定能让敦煌舞蹈保持更好地生命力,不断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