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研究
2021-12-02黄爱民姚华英黄清音林建清
黄爱民,姚华英,黄清音,林建清,林 立,余 尘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1.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2.临床医学部;3.图书馆;4.附属第二医院)
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而如何保证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又是许多医科院校面临的重大难题。2020年9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中国医护人才总量、结构还不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要建立临床实践保障机制,强化临床实践,以提升医学生的培养质量[1]。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2],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3]以及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4]都明确指出要加强医教协同,注重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等。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导向进行临床医学实践教学[5-6];也有一些学者从临床技能竞赛、临床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以及影响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和满意度的因素等不同视角来探究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7-9]。由于临床教学与医疗实践的关联性、互动性很强,只有加强医、教两个系统的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医教协同。因此,高等医学院校要把附属医院教学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明确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要把医学人才培养作为重大使命,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加大教学投入,落实教育教学任务[4]。笔者基于加强医教协同的文件精神,结合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相关情况,探讨构建以“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同质化”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以提升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通过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基地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在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大、各教学基地分布广和教学水平不均衡的客观背景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教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临床教学管理体制有待健全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主体涉及到医、教两个不同的系统,分为本科前3年的学校教学和后2年的医院见习、实习,由于涉及不同地域,高校与各附属医院、各临床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同,对临床教学管理体制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存在差异。教学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学校专设教务处、学院教学办负责教学管理与指导工作;而医院以医疗科研为主,教学工作大多与科研或信息建设合并,临床教学存在多头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促进学校与医院间良性互动,提升临床教学质量和成效,临床教学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尤其是医教协同机制亟待完善和加强。
(二)临床教学实践基地的经费投入和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近十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医学院校大多增设了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点。这些新增教学点起步晚、办学经验不足,教学软、硬件设施配备存在较大差距。另外,由于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临床教学相关建设和经费投入差异较大,有的基地年均投入教学经费达1 000万元,用于提升教学质量,而有的基地的经费投入尚停留于配齐教学硬件设施的状况,各基地发展并不均衡,基地内涵建设需由学校进一步统筹指导和推进。
(三)临床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强化,临床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临床师资队伍特别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不够高,成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瓶颈[10]。首先,一些临床教师未经过专业教学技能培训,且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其次,临床教学实践基地提供的临床师资保障各不相同,有的基地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每年用于师资培训的费用占教学投入的80%以上,有的基地甚至未能按照脱岗带教的原则配足临床教师;再次,一些临床医师存在重医疗、轻教学的思想[11]。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临床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进一步统筹推进。
(四)临床实践教学标准有待规范,临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临床实践教学标准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因医学技术发展百家争鸣,导致不同师承、不同地域和不同教学医院在保证临床治疗大原则的前提下,一些具体项目的操作手法和流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我校临床教学实践基地由于分布地域广,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各教学基地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标准和评价方式也存在差异,对各学科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要求也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进一步规范临床专业实践基地教学标准,并完善临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二、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院校完成医学生培养的关键一环,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涉及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等各个方面。基于福建医科大学的校情、学情,福建医科大学针对协调招生规模与临床师资、临床实践基地以及临床教学质量之间平衡这一地方性重点医科院校临床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共性的问题,着手构建“统一协调管理、统一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统一师资管理培训、统一临床实践标准、统一考核评价”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同质化的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教学管理体制
加强“学校—临床医学部(学院)—临床教学基地”三级教学管理体制建设,把握行政管理和教学指导两条主线,深化医教协同,形成“三级两线”管理体制机制,强化主体责任,逐级完善落实。
1.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层面,由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的主要领导组建教学委员会以及临床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全面统筹指导,规范管理,为教学改革提供宏观指导和政策保障。在指导思想上,学校研究出台《福建医科大学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我校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推进“双一流”建设,助力健康福建建设的总体目标。
2.学部层面,规范教学管理。学部层面,选聘临床医学专业具有资深教学经验和行政管理经验的医师任临床医学部教学委员会委员,并邀请其出席或列席临床课程主任联席会。这些资深优秀的临床教师直接参与指导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改革、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同时,参与决策临床教学工作中涉及的各类大小事项,以达到充分发挥职能,实现教学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的目标,为促进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3.基地层面,统一教学标准。临床教研室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针对临床教学基地出台了《临床教研室主任联席会制度》,教研室主任联席会由临床医学系相应教研室主任负责召集,在学校临床医学部的统一协调下和临床医学系的具体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加强系主任对各临床教研室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统筹规范全校13家教学基地的课程建设,实施统一的临床实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课程考核标准,促进临床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夯实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基地内涵建设
临床教学基地是医学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教学阶段是医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涉及组织架构、硬件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
1.健全组织架构,强化教学意识。根据学校文件要求,健全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机构,设立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制,独立设立教学管理办公室(科教科),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组织落实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组建教学质量督导组,督查教学过程实施情况和质量;医院按教学任务或课程需求成立教研室,配备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负责具体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开展,将教学落到实处;定期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发挥教学“执行长”和“协调员”的作用,真正实现“医、教、研”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2.完善教学制度,规范教学管理。以福建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手册》为指导,督促医院从“教学过程”与“督导反馈”两个维度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制定既有领导管理层面的行政教学查房制度、每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和每学期专题教学研讨会制度等,又有过程管理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试讲制度、教学查房制度、病例讨论及小讲课制度、评学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技能考试巡视制度等,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规范临床教学工作,为临床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3.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技能中心。随着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医学生临床实操动手机会少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保障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质量,提高临床动手能力,迫切需要开展临床医学模拟教育,学校要求各临床教学基地根据专业教学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各临床教学基地均已建成临床技能中心,配备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设备。技能中心设有专职指导员,建立管理制度和开放运行机制,在保证高质量完成正常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日常培训、临床技能竞赛等活动。
4.建立基地年度质量报告制度。教学质量是基地内涵建设的关键内容,为保证各基地的建设质量,要求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年末提交年度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报告主要包括教学基础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后勤保障、实习情况和就业分布情况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质量报告制度,一方面各临床单位可全面评估临床教学工作,查找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全面掌握临床单位运作情况,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三)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
1.完善临床教师的遴选办法和激励机制。要办好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关键在发挥临床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通过印发《福建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副教授聘任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临床教师遴选条件,对临床教师岗位总量实行宏观动态管理和调节。临床教师参加遴选,需通过主动申请、教研室考核推荐、教学管理部门审核等环节。同时,注重“奖惩并重”,建立教学激励机制,通过年度教学评优评先制度,对每年度在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医院年终津贴上予以倾斜,以此强化临床教师教学主观能动性。
2.规范临床带教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临床教师的师德师风考评、课程教学质量、教学规范执行情况、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教学研究与改革情况等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同时,学校加大校、院教学管理部门在临床教师考评体系中的权重,根据每年度教学考核结果和临床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实施末位淘汰,实现临床师资队伍动态管理。
3.加强临床师资培训工作。临床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根据教学基地的薄弱环节有针对地开展,应强化临床师资“学校—学部(学院)—基地(医院)”三级培养培训制度,临床教学基地(医院)每年定期开展临床教师的培训工作,内容涉及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技巧提升和课程思政建设等各方面。学校定期选拔优秀教学基地的优秀骨干教师,组织安排短期赴国内外先进院校进行培训交流,在培训中侧重学习新媒体教学手段和新教学理念,培训结束后及时在教学基地实践。
(四)建立临床实践教学标准,统一操作与考核规范
临床实践教学同质化管理,必须充分发挥临床教研室联席会议的作用,对临床实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课程考核实施统一标准和考核规范,完善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促进临床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1.制定教学过程规范和标准,提升教学技能。进一步细化见习大纲具体内容,规范临床实习的入科教育、病区小讲课、操作指导、教学查房和典型病例讨论等实践教学标准,明确各学科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项目及具体要求。制定统一的出科考试标准,规范出科考试技能考核要求。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应根据标准加强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的投入和建设,以满足学生实践实训的需要。同时,认真选拔具有教学改革研究能力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实现脱产带教。教学基地应按照学校课堂讲授标准的要求,规范理论教学。通过组织临床理论授课技能培训、临床理论授课教师试讲和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辅导,提高理论教学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2.建设一批临床课程视频公开课。临床医学部采取教改立项的方式建设一批临床课程视频公开课,用以辅助常规课堂教学,促进同课程不同教学单位之间的交流学习,促进教学水平提升。近年来,临床医学部先后建设了一批临床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统一课程视频,其中“颈腰椎健康保健及防治常识”获国家级立项建设;皮肤性病学、儿科学、耳鼻喉头颈部外科学、老年医学和内科学等11项获省级立项建设;内科血液病、老年医学、耳鼻咽喉学等10项获校级立项建设;另有医学影像学、外科学和内科学等3个网络视频已在校内课程平台使用,这些课程视频对平衡各基地临床教学质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依托临床医学院录制的“临床医学技能操作教程”光盘为临床教学基地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标准化操作教程。
(五)改革考核模式,构建新型临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质量是医学教育的“生命线”,而合理、高效的临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1.建立临床实习出科考试统考制度。在实习轮转理论考试全校统考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阶段出科临床技能考试规定》《临床技能考试规范和评分标准》,实施全校统一的出科考试标准,明确了本科实习阶段出科技能考试的基本要求,包括形式、考题、考场、考官、标准化病人和流程等十个方面,确定了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和儿科学等各专业的具体出科考试要求、考试规范和评分标准量化表以保障实习出科评价体系的一致性。
2.建立出科考试督导制度,成立技能督导专家组。在统一出科考试评价标准的前提下,加强考务巡视,制定并印发《福建医科大学考试巡视工作的规定》,建立统一的出科考试督导制度,并建立由优秀基地推选的分学科的内、外、妇、儿和急诊等专项专家组,专家组负责指导、培训新进临床教研室或初次独立承担临床教学任务的教师掌握规范的临床技能操作,统一培训合格后纳入出科考试巡视专家组,交叉轮流督导以确保考核评价的同质化。
三、成效与展望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化,为深入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夯实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福建医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医教协同的要求,通过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国家级高质量网络课程建设和优质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强化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抓好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同质化建设,在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夯实实践教学条件、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标准和考核规范、改革考核模式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历年来,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名列全国前茅,学生代表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获华东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临床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不断提升,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校外教学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2018-2020年,1名教师获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一等奖;1名教师获第二届全国医学院校独立开课讲课比赛优秀奖;1名教师获“精准麻醉”病例演讲比赛福建赛区一等奖、东部赛区三等奖;1名教师获首届人卫慕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比赛本科组三等奖。2017年,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业认证,取得认证时效6年的好成绩。
近3年的实践表明,福建医科大学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和可操作的策略举措,为我省医学院校解决同类问题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教学督导的反思反馈与指导机制仍不完善、课程建设与改革有待深入、国家级的高质量网络课程建设仍需加强等。今后,临床医学实践教学需持续推进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不断完善医教协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