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系统模型、推进方法与实践策略

2021-12-02

江苏教育 2021年53期
关键词:办学育人理念

陈 罡

学校是一个生态系统,文化充盈在整个系统之中,与整个系统融为一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由使命、愿景、价值观、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等组成的办学理念体系固然重要,但管理、环境、课程、教学、教师和学生等实践体系的要素,则更需要学校教育者持续行动。通过虚实结合构建系统模型,以内外兼修的方式推进工作,并采取快慢相间的实践策略,学校教育者才可以在辩证思考与持续改进中,以办学理念指导工作实践,用实践行动检验及完善学校文化理念。

一、理念与行动,虚实结合的系统模型

(一)理念为本,根深才能叶茂

学校的根本在于办学理念。理念正确则育人方向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方向若出现问题,则实践越用力,教育越会异化。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务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反思实践,确立学校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

办好一所学校,必然要首先思考三个问题,为什么办学校、办怎样的学校和如何办这样的学校。这既是每所学校的底层逻辑,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与根本。回答好这些问题,教育者需要从社会现实出发,批判性思考教育的实际现状,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和五育融合的教育方针,改进和确立学校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

对教育现实的审辨思考是确立学校使命、愿景与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一度异化为流水线工厂,许多学校以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无视人的成长规律。这样的教育虽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建设者,但也确因教育的异化而饱受诟病。为此,立德树人、五育融合成为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中国学校的根本要求,基于人、为了人、培养人、发展人成为每所学校的重要目标。学校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应基于此进行修正,以使学校的办学理念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顺应时代的现实要求。

2.回应现实,形成学校的育人目标与办学目标。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者还必须回应社会现实的需求,逐渐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育人目标要凸显“育人”,从人的全面、充分、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明确的目标概念,继而将人的发展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核心素养,并且能够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学生的成长画像,从不同的维度描摹出学生发展的具体化指标,以此指导学校全体教师的育人实践。在育人目标和办学愿景的宏观指引下,学校领导者可以进一步提出学校的办学目标,即回答究竟要办一所怎样的学校,这对于学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也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规划。

(二)行动为体,实施方显价值

再好的理念如果不能落地,就毫无意义。再好的目标如果没有行动,就难以体现价值。学校文化建设不是提出几句口号、挂上几条标语、写出几篇文章、出上几本专著。行动,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求“实”的阶段。

1.价值引领,在行动之中落实学校理念。

明确办学理念,只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步,行动之中的落实才是关键。在学校价值共识(校训)的引领下,学校需要围绕管理改进、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环境改造、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等六个维度,制订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和行动纲领。它们分别以学年度、学期、月度等不同的时长与周期,确定工作计划与学校行事历,同时也要明确规定具体的负责人和评估指标。在行动的过程中,领导团队要不断审视工作实践、工作方式和实际成果是否符合学校的价值追求。既要防止行动中的价值异化,也要对核心价值不断地重新审视。

2.目标导向,于行动之后反思育人实践。

轻度颅脑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比较 ………………………………………………………… 谈毅,郑云华,聂德新,等 189

某一个阶段性行动之后,学校全体成员需要对照发展规划中的具体目标,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反思工作指标是否达成,以何种显性成果证明目标达成度,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是否真正起到了育人作用,过程与结果有没有发生异化。以目标评估过程,以过程反思行动,以真实的教育实践回答学校的办学理念,用实际的工作行动检验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达成。

(三)虚实结合,本体相互作用

诚然,办学理念看上去是“虚”的,实践行动必须是“实”的。可是,若“虚”的办学理念不能够回应社会现实,不能够考虑到实践行动的目标和规划,则“虚无缥缈”;若“实”的实践行动不能够以理念价值为指引,不能够以具体工作指标、过程和成果回应办学理念,则“实无用处”。所以,虚实结合才是关键。只有理念体系和行动规划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模型才能得以真正建构与落实。

二、内涵与传播,内外兼修的推进方法

(一)注重内涵,达成内部共识

1.课程教学为核心,教师发展是关键。

毋庸置疑,课程与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而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关键。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果不能让教师认同、理解、领会、领悟,并在课程与教学层面产生实际影响,那将毫无价值。首先,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回到学校的育人目标。学校以育人目标为参照,系统建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并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指标,继而探索建立对应的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的课程图谱。其次,在省、市课时计划的框架内,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丰富完善学校的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课时计划表。最后,依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学校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编制学校的课程表。作为学校课程的具体化表达,它们既要实现国家的意志,也要符合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更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依此逻辑才可能得以落地。

制定上述的“跑道”,只是学校课程教学系统建构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在实施教育教学的层面,学校需要组织全体教师共同探索、研究教学改进的具体路径与行动策略。只有将学校的育人理念真正在常态化的教师教学层面达成共识、得以落实,文化建设才能彰显其价值。

2.环境建设是基础,学生成长为目标。

许多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非常重视环境建设,但若把此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部,则有失偏颇。环境建设,起到育人的基础性作用,需要以学校理念为指引,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整体设计和分阶段实施。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与设计人员要进行深度对话,学校要尊重设计人员的专业意见,设计师也要充分理解学校的育人理念,确定风格、明确色系、满足功能需求、凸显学校文化元素,以完成整体的物质环境设计。如有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设计之中,使设计体现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付诸他们的行动,也是一个可取的实践策略。

物质环境固然重要,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心理环境建设更需要重视,这是至关重要的隐性文化。营造安全向上、温暖舒适、彼此鼓励、互相帮助与关爱的心理环境能够使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幸福感与安全感,实为学校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另外,消灭校园霸凌、积极的心理干预、温柔而坚定的规则遵守、阳光乐观的挫折教育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风气等,都会对每个学生产生受益终身的影响。以上种种,都需要学校从制度、方法、途径等层面进行积极地研究与探索,构建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

(二)广泛传播,形成系统效应

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不仅能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引导师生的行为,还能够促进学校的审美教育,提升全体成员的审美素养。该识别系统包括视觉和听觉识别系统,其中尤以视觉识别系统为重。其内容包括学校logo、校徽、标准色、辅助色、标准字体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应用系统的设计,包括学校的导视系统以及文创用品等。形象识别系统来源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具象化表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回顾学校的育人目标、办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理念,不断追问设计语言是否符合学校的文化追求,这样才能使形象表达与内涵理念完美融合。

2.彰显内涵,完善学校仪式典礼活动。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相关理念需要通过持续的仪式典礼活动加以彰显。开学、入队、毕业、校园节日等仪式典礼本身就具有教化的功能,每个人身在集体活动中,总能受到身边人言行举止的影响。具有学校独特气质、彰显育人理念的集体活动,一定能给予学生“不言之教”。学校在举行各种仪式典礼活动时,必须要时刻以文化理念为指引,精心设计流程、精细打磨环节,让活动能真正体现育人价值。仪式典礼还具有理念传播的功能。具有独特气质的集体活动,可以很好地承载学校简练的文化概念,让每个参与其中的成员难以忘怀,获得更加立体、丰富的独特体验。

3.传播内涵,讲述学校经典育人故事。

传播学校文化内涵一方面可以通过官网、公众号、官微等自媒体,或借助外部媒体,分享学校的经典育人故事,传播学校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学校的利益相关方,如家长、社区人员的口耳相传可能更为重要。学校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人员走进校园,了解学校办学、参与学校活动、听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故事,让学校的理念得到更广泛地认可与传播。

(三)内外兼修,实现整体推进

其实,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环境建设、学生成长等要素看似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部因素,但需要学校教育者站在更加开放的视角去审视,以主管部门的角度、家长的身份、社会的视野换位思考,内部诸多要素的目标是否符合时代要求,过程能否回应社会期待,结果是否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学校通过形象识别系统、仪式典礼活动、讲述育人故事等方式对外进行文化传播时,也需要不断自省具体内容是否符合学校文化理念,是否符合学校内涵追求。可以说,学校专注内涵发展的同时,需要由外而内进行审视;进行广泛传播时,更需要由内而外不断自省。只有采取内外兼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三、改进与生长,快慢相间的实践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育人理念是慢慢长出来的,它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探寻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研究国家和民族的需求,通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充分体现学生立场的育人理念。价值共识是慢慢长出来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非短期内可以移植、嫁接和定义,需要学校通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自然而然形成。至于学校的课程文化、教师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等,更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沉淀。慢,是文化建设的固有属性。渐进的节奏、过程的反复,其实是一种常态。尤其是学校行为文化的建设,管理者更需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学校文化建设中具体工作的推进又需要追求效率。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管理实践的推进,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学校需要不断改进管理工作,重构内部结构,让组织运转更加顺利与流畅,更加符合学校理念的要求;重建学校制度,让工作更加规范、有序、高效;再造管理流程,把握管理全流程的细节与关键点,这些都是落实学校理念的重要举措。

学校文化改进过程中的具体工作追求执行力,强调效率,但又时刻保持对学校缓慢生长特点的自觉认知。秉持长期主义、快慢相间的理念,可能才是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的最佳策略。

猜你喜欢

办学育人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