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巴郎鼓舞的群文舞蹈创作探究*
2021-12-02韩召琪周青
韩召琪 周青
一、概述
(一)群文舞蹈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当下人民群众在满足自己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生活,人们开始更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生活当中,不光开阔了视野还满足了精神文化的需要,因此,群众文化活动成了人民群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丰富着百姓生活,充实着人们的精神娱乐世界。在众多人民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舞蹈作为人类审美方式之一,被越来越多的民众喜爱、学跳、表演。缘此,“群文舞蹈”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项目,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传播而来。
何为“群文舞蹈”?笔者认为,群文舞蹈的受众群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年龄、性别的限制,老少男女都可参与其中,具有全民性特点。以风格多样、形式各异的舞蹈活动为主要表现载体。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交流情感则是其主要的社会功能。群文舞蹈已切实地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表演场地不仅仅局限于公园、广场、街边等,而是逐渐向大型的文艺表演活动中靠拢。我们经常看到以社区、机关单位或个人为组织形式的群众舞蹈团体,其舞蹈作品的表现内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群文舞蹈植根于生活、植根于群众。
(二)非遗“巴郎鼓舞”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精神文化与传统表现方式相结合的文化产物,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还具有活态的艺术价值。传承作为保护非遗的首要任务,就当下而言,保护机制较为不成熟,难度系数大。入选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肃省卓尼县“巴郎鼓舞”,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既具有说、唱、舞为一体的综合性特点,又能体现藏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风格。在巴朗鼓舞的传承保护方面,地方政府重视传承人的培养,并提高当地百姓的传承保护意识,但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和科技的进步,使年轻一代对这种民族传统活动变得毫无兴趣,当地的演出团队也逐渐瓦解,原本这种由群众发自内心的舞蹈形式,已变成人们无情感的“舞动”。
针对全民的、带有普及性的“群文舞蹈”作品的创作与表演,本质上也是另外一种传承,与原生态的巴郎鼓舞传承不一样。原生态的巴郎鼓舞就是在固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由当地的村民来进行表演,从而进行传承的。群文舞蹈的表演,它是来源于原生态,但又不同于原生形态,它要根据表演的空间、表演这的变化、表演的目的进行创作,不仅要从生活中提取当地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还要从中引起当地群众的情感共鸣。
二、“巴郎鼓舞”群文舞蹈创作的意义
戴爱莲先生为非遗传统舞蹈在当代的发展提出了“保存、传承与发展”并行的思路。谈及非遗传统舞蹈的创作,她认为,其一,将散乱在民俗活动中的舞蹈素材原封不动地进行拼贴组合,不做过多的舞台修饰或创造性的处理,尽可能保持舞蹈原有之风貌;其二,充分运用民族民间舞蹈素材进行舞台作品的创作实践。戴先生早期的实践经验,一直到现在看来颇有意义。作品主要以民族民间舞蹈素材为主,内容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在整理、挖掘民间素材的过程中,进行风格性的筛选与系统性的建构,这为非遗舞蹈的创作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原生形态的非遗舞蹈“巴朗鼓舞”,已经满足不了当地居民的审美需要,人们开始在其他表现形式上另寻出路。由于群文舞蹈是以群众性为主要特征的,不仅可以更好地与非遗舞蹈相结合,还能给群文舞蹈的创作提供借鉴性的范例。把非遗元素融入进群文舞蹈中,不光可以提供丰富的舞蹈资源和灵感,也可以使舞蹈内容形式更加多样,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丰富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如今,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便成为各地区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不光有舞蹈、武术以肢体为载体的表现形式,还有演唱、演讲以声音为媒介的表演方式等,其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群文舞蹈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它不仅反映了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且还基于创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从而使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享受着由文化带来的精神满足。例如,巴朗鼓舞中的《库甲舞》,经过整理、加工、美化,在动作上将其幅度放大,步子迈开,不仅只有柔颤这种小幅度的动律特征,也增加了撩、踏、错、顿四种步伐组合表演,在队形上增加了交叉、竖排等多样的变化,在曲调增添多种乐器伴奏,具有欢快活泼的气氛,将沉重的仪式变得更有观赏性,彰显出男子威武雄壮的气势和魄力,张扬了本地区男子豪迈、洒脱的气质,不仅满足群众的审美需要,并且带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
(二)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了岁月的积淀,积累了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智慧。巴朗鼓舞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也受到了藏族舞蹈文化“锅庄”的影响,在开阔的表演场域中进行舞蹈,为了使舞蹈可以无限循环的进行,又或者为了便于集体间向心力的凝聚,又可以使舞蹈无限循环的进行,那么,在所有的舞蹈队形中,圆圈舞既可以促进群众情感交流,又可以在空旷的场域里保持完美流畅的舞蹈造型。锅庄不仅具有礼仪性,也具有自娱性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建立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使其能够温存于民间,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有着更进一步的认知,同时,也弘扬了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对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发扬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巴郎鼓舞”群文舞蹈创作的措施
(一)动作元素需具备风格性
在舞蹈的动态形式方面,动作元素中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浓郁的风格中也要体现着现代的意识。所谓的“浓郁的风格”指的也就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形式,让观众通过视觉形象直观感受到的,其中,包括动作风格、道具服饰等。众所周知,虽然创作和发展动作简单,但在保留风格的基础上,改编动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要注意民族活动中的舞蹈细节。例如,在巴郎鼓舞中,其道具“巴郎鼓”是其主要特色,舞蹈风格具有沉稳稳重的特点,大多以汉族文化融合和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那么,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同时,在视觉上能直观地看出舞蹈动作中,农民生产生活时的动作以及老牛耕地的体态,从中还带有藏族人民特有的同边顺的动作特点。《椿芽撒》就是在模拟牦牛的动作,从这些风格特征中,可以看出巴郎鼓舞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舞蹈的内涵也多是从群众生活中产生,也是卓尼地区人民为了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等愿望的表达方式。
(二)群文舞蹈编导素质水平的提升
由于地区的差异性及局限性,多处偏远地区缺乏专业舞蹈编导的存在,迫于无奈,每逢汇演之际,当地文化部门都会邀请专业编导来进行该民族的舞蹈编创,但是,很多专业编舞者并不是本地人,不了解当地的群众文化,同时,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民间进行调研采风,这使得编出来的民间舞蹈缺失了风格性,所以,当地政府文化部门需要培养属于自己当地的舞蹈编导。群文舞蹈编导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树立“以我为主”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对当地的文化特征、社会功能、艺术特色等方面具有足够多的认识,还需要对群文舞蹈的发展确定坚定的信心,在不断实践的道路上,找到一条适合巴郎鼓舞中群文舞蹈创作的道路。群文舞蹈编导是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之下获得创作的素材,编导们不仅需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还需要向专业的舞蹈编导家学习编舞技法,以及虚心倾听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在此之中,群文舞蹈编导的思维会根据专业舞蹈编导教授的内容进行理解与消化,在创编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民族的经验,与其他的群文舞蹈编导进行交流,从中取其精华,并将自己心灵的意识寄居在舞蹈语言上传递给观众,为巴郎鼓舞群文舞蹈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三)群文舞蹈素材需要保留与创新
在舞蹈的内容方面,不仅要在民间舞蹈中提取素材,保留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蕴,还要从中探寻民间舞蹈的内在规律,在此之中,通过群文舞蹈的编创,将作品的内容进行升华,使原有的素材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一,在群文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故事的挖掘和提炼,提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各民族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着本民族自己的精神以及文化信仰,那么,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也都有其故事和传说,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大多是与当地人的情感情绪相通的,不仅能获得本民族群众的情感认同,还能激发观众对民族传统文化与舞蹈的双重认同。
其二,在群文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舞蹈不仅要源于生活,又要反映社会生活。但在进行编创的过程中,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故事及民族生活题材等方面进行取舍、改造、加工,然后赋予新的意义。群众舞蹈不仅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展现生活,还要将生活中的真善美融入群文舞蹈当中,不仅满足观众心灵的需要,还能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人们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
四、结语
群文舞蹈的发展离不开人民大众的喜爱和积极参与,也离不开社会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随着群文舞蹈快速融入社会,创作的质量对群文舞蹈发展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巴郎鼓舞中的群文舞蹈使舞蹈艺术走向了百姓的生活,形成了“人人舞、时时舞、处处舞”的态度,那么,在编导和舞者的共同努力下,群文舞蹈的发展会更加繁荣,它也将中国舞蹈艺术文化推向新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