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秧歌道具手玉子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

2021-12-02姜洋何海域

艺术品鉴 2021年27期
关键词:秧歌东北舞蹈

姜洋 何海域

所谓手玉子,主要指的是演绎民间小曲时运用的一种乐器,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应用于东北秧歌中。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手玉子的使用还是手玉子舞,均呈衰落之势,因此,为促进手玉子的应用发展,对手玉子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一、分析舞蹈表演中东北秧歌道具手玉子使用时的形态特点

从东北秧歌道具手玉子使用现状来看,作为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乐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延伸出多种基础打法,经总结可分为三种,分别为掏打、拉打以及磕打。具体分析如下:

对于掏打而言,作为基础打法之一,其节奏型为二六拍,呼吸型为非自然型呼吸,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配合舞蹈演员的小臂,通过腕关节的快速翻绕和快速打击,配合大秧歌平步进行演绎。在空域方面,主要以全脚着地的形式将平步贯穿始终,两拍一换重心,步幅为0,着地重度自然,将重点落在腕关节翻绕动作,运动流程为折动型。

对于拉打而言,其主要使用两幅手玉子,并将其头尾相连,以竖立的形态将手玉子立于胸前,并将左手玉子板上端卡在右手玉子板下端,右手玉子板前板卡在左右两块玉子板板头的中间部分,做好两幅玉子板头尾相接形态。之后,在重拍时,将其拉开,双手沿动作路线拉出,一边延伸一边进行第二拍和第三拍的击打,配合舞蹈动作的同时,保持与舞蹈作品伴奏的协调性。其中,在收手时,同样落在胸前位置,并将左右手上下位置互换,在出现下一个重拍子时,以相同的动作节奏进行演绎,保证舞蹈美感。

对于磕打而言,舞蹈演员两手各执一幅手玉子,在准备表演前将两手玉子板儿分开,在出现第一拍时,两手同时重拍向下,保证板儿头分开,板儿为击打,之后迅速分开,在出现第二拍时,手玉子板儿头相碰且向上分开,第三拍时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以手腕上下交叠的方式共同击打。在空拍时,以反方向在左手手腕处快速击打,下一节拍两手腕交叉并快速击打,之后快速拉开,右手伸往斜上位,位于左手身膀位置,两只手手心向内。最后,在进行手玉子磕打时,舞蹈演员应将膝盖屈伸从而带来身体跳动,或是加上单脚重心,在最后一拍时定住舞蹈造型,以静态的舞蹈造型作为表演结尾。通过单独或组合演绎手玉子舞动方式,能够形成丰富的舞蹈语言系统,实现舞蹈动作与审美表意作用的结合,从而更好凸显东北秧歌的民俗特色[1]。

二、探讨舞蹈表演中东北秧歌道具手玉子的作用

(一)表达舞蹈语汇,发挥烘托作用

手玉子各种动作的组合使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舞蹈语言,例如,在表现角色做针线活时的细腻情态,往往会通过掏打动作表现“缠线”这一生活动作,让观众明确了解到舞蹈内容;又或是在二人转表演中的“梳洗篇”,舞蹈演员通过使用手玉子表现角色内在情绪。因此,东北秧歌道具手玉子的使用对表达舞蹈表演内容和情感具有极强作用。在舞蹈语汇表达方面的具体作用如下:

第一,表达东北地区劳动民众的劳动动作。东北秧歌等舞蹈表演是一种东北民间舞蹈,而东北作为我国产粮的主要区域,使得劳作类动作舞蹈表演较多,为此,手玉子发挥了表现生活劳作动作的作用。从当前东北生活劳作舞蹈表演现状为例,例如,铲地、推碾子、捡棉花等劳作动作均由手玉子表现,极大地增强了舞蹈表演的写实性,成为表达农事活动的重要道具之一。而且,通过配合玉子板儿声响进行舞蹈动作的演绎,能够很好地传达出东北农民对黑土地以及生活的热爱,使舞蹈作品更“接地气”,具有情感温度。

第二,将手玉子应用于娱乐游戏类动作中,表达东北人的达观精神。相较于其他地区,东北人性格豪爽、乐观,例如,从东北走出的喜剧人,均是通过东北式幽默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在这种幽默的背后,彰显着天然的东北达观精神,东北秧歌作为东北地区的经典民间舞蹈之一,手玉子的使用能够通过完整的套路和清楚的程式体现东北人的精神气。以“放风筝”为例,在演绎该舞蹈作品时,舞蹈演员在使用手玉子时,通过与手腕、手肘以及小臂等配合,很好地刻画了东北女人娇俏、贤良的形象。手玉子的使用,极大地展现了东北舞蹈中生活娱乐和游戏所带来的乐趣,帮助舞蹈作品展现东北人的人生态度。

第三,手玉子的使用极强地刻画了女性化角色的情绪和形象。不同于其他舞蹈道具,通过在东北秧歌中使用手玉子,能够在衣着的基础上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对剧中人物的外貌、情绪以及衣着进行表现,例如:“单插花”、“双插花”以及“自来美”等,这对女性化角色的塑造具有极强意义。不仅如此,在东北秧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手玉子还延伸出较多展现女性化角色的特有的美态动作,极为有效地传达了角色的内心情绪,具有抽象凝练、细腻传神的作用,实现有关舞蹈剧情信息关键符号的传达和释放。

第四,在表达男性气质动作语汇方面的作用。不同于女性的梳洗打扮类舞蹈动作,在手玉子运用发展过程中,由于打法节奏变化较大,花式花样较多,往往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东北秧歌等舞蹈作品中,还能够呈现豪气万千的男性动作词汇。东北男人普遍存在正气凛然的气质,在二人转或是东北秧歌中,其舞蹈动作往往具有一定的侠义之气,相较于手绢、木棒等舞蹈道具,手玉子通过与历史典故相结合,例如:“苏秦背剑”、“蹲泥”、“燕子钻天”等,彰显人物的尚武之风和崇义情怀,这是其他道具所无法达到的[2]。

(二)统一节奏、升华主题的作用

在东北秧歌不断发展背景下,手玉子的使用开始代表各种文化,通过运用两片或四片玉板,打出变化多样的花点,并以明快的节奏和翻新的花样,呈现不同文化。目前,手玉子的使用主要体现三种文化,分别为乞文化、乐文化以及舞文化,具体而言:在乞文化方面,手玉子相关的舞蹈动作主要来自于流浪艺人的叫卖或吆喝,手玉子相互碰撞的声音呈现出一种源于苦难岁月的悲情色彩;在乐文化方面,手玉子的作用则是与东北地区二人转以及秧歌等唱腔和舞蹈动作的匹配,发挥气氛营造的功能作用。尤其是二人转表演,早期二人转表演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舞蹈表演人数较少,无论是气氛烘托还是伴奏规模均较差,台上两个演员往往需要身兼数职。但是,通过应用手玉子道具,对此类边沿的内在与外在气韵进行了有效统一,通过手玉子轻快、明亮的碰撞声音,统一整个舞蹈表演的节奏,实现唱腔、说口以及舞蹈的协调统一,形成综合式的主题表演作品,提高了整个表演的灵活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在舞文化方面,手玉子的使用更加复杂,也具有更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动作风格和技术绝活,相较于表演伴奏附属作用,逐渐发展为手玉子舞蹈,具备新的动作形态特征和功能,程序化动作符号数量增多,具有更强的指示性意义。在该情况下,手玉子的使用能够更加凸显舞蹈作品主题,提高舞种的独立性,尤其是东北秧歌,此类舞蹈的辅助道具较少,往往不具备其他舞蹈表演形式的灯光、幕布等,为此,手玉子的使用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舞者意图、舞蹈内容以及角色身份,表达整支舞蹈表演作品的审美情趣,突出舞蹈主题。

(三)伴奏、伴唱作用

对于东北秧歌而言,最为经典且显著的舞蹈道具是手绢,花样翻新的手绢往往会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视觉体验,但是,如上所述,在东北秧歌、二人转等舞蹈品种刚兴起时,由于当时环境因素,学习、表演此类艺术形式的人极少,在进行表演时,往往无法具备较大规模的伴奏团队。而不同于手绢等舞蹈表演道具,手玉子原本就是北京地区演唱民间小曲时使用的民间乐器,由竹板制成,两两相撞时具有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使得手玉子还具有伴奏、伴唱作用。具体而言,在演绎民间秧歌时,演员可以双手持有四块手玉子,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晃动和控制,能够利用手玉子进行伴奏、伴唱以及伴舞,而且,在手玉子艺术表演形式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手玉子打法节奏变化较大,花式花样也较多,往往令观众眼花缭乱、拍案叫绝,在进一步烘托表演气氛的同时,还能够弥补伴奏、伴唱不足的问题。同时,手玉子的打法种类繁多,声音清脆悦耳,尤其在东北秧歌与满族舞蹈表演中,能够极大丰富音乐伴奏的层次性,给观众良好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四)其他功用

对于东北秧歌而言,其主要演绎场所是公园等地,具有极强的休闲性质,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这决定手玉子在舞蹈表演中还具有底层百姓传声筒的作用。对于早期的东北秧歌而言,其面向的主体是工农大众,人们往往在休闲时间进行此类舞蹈作品的欣赏,由于主体性原因,手玉子的使用以及表演形态并不要求具有极强的抽象和高雅性,更倾向于一种“俗化”艺术,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基础,演绎的是当地的风俗习惯,传唱的是老百姓的心声。因此,在这种表演形式中,手玉子的使用能够很好地传达主体观众喜好以及心声等内容,增强舞蹈作品的戏剧化形式,进而为群众带来精神慰藉。因此,舞蹈作品中手玉子的使用,还具有传声筒的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全球化发展机制的深化给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和道具使用造成一定冲击,手玉子使用逐渐衰落。为实现时代赋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应深入挖掘东北秧歌手玉子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使用,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实现手玉子道具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秧歌东北舞蹈
东北铁锅炖
Make ’Em Laugh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昌黎地秧歌
大东北的春节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