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高校工会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
2021-12-02王文琦
张 鹏 高 静 王文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6)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尤其需要高校的支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强调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和“自主研发能力”,提出高校应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过程中,高校工会凭借其特殊的组织及动员优势,可以不断促进及深化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在乡村振兴阶段不仅能支持乡村基础教育持续良好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1 高校工会的职能及特色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我国社会当前主要矛盾的重要着力点,是当前“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高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大职能[1]。此外,高校需要扮演参与、维护、建设和教育四项基本角色。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尤其是离不开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高校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进入“后扶贫时代”,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不断完善。
高校工会作为学校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是执行和完成高校在乡村振兴方面重大历史使命的承担者之一。高校工会具有明确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工会工作做的是群众工作,实质上就是政治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应牢牢把握第一位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责任。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高校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要坚决彻底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党赋予工会的职责使命,把动员组织职工建功立业的使命担当落实到位,把引导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完成到位。
高校工会在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同时,需要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高校工会组织具有的优势是特殊的、明显的,组织体系优势、工作阵地优势和联系群众的优势在逐步深入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显现,尤其是在消费扶贫等工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乡村振兴阶段,高校工会依托其独特的角色和定位,在履行服务社会职能和提高教育帮扶水平上发挥作用,探索新阶段帮扶工作新方法,聚焦高校参与乡村振兴的新意见、新战略,助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面发展与全面振兴。
2 高校工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高校工会在消费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也参与了信息扶贫及人才干部培训等扶贫项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工会将面临新的挑战。纵观高校工会在脱贫攻坚阶段的工作,还存在以下现实问题。
2.1 参与度低,动员引导不够
首先,部分高校工会对于扶贫工作的参与感不强,教职工、广大管理干部的热情没有被激发,没有很好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高校思想先进性未完全体现。其次,对脱贫地区需求了解度较低,高校工会的很多工作举措只是建立在对脱贫地区的固有认识上,对脱贫地区的调研了解不足,更未建立全面的高校工会参与机制,没有很好地发挥组织优势,更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推动力。所以,部分高校工会、教职工、管理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参与度不高,引导力较弱,造成了在扶贫工作中高校工会系统边缘化。
2.2 参与面窄,参与维度有待拓宽
当前,大部分高校工会只是参与了消费扶贫,认为高校工会参与脱贫攻坚就只有“以购代捐”这一种形式,未深入脱贫一线了解真正的国情、社情、民情,未深入探析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要想防止脱贫地区返贫,彻底摆脱贫困,消费扶贫这种单一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在扶贫过程中,教育扶贫是根本,产业扶贫是基础,科技扶贫是支撑,健康扶贫是保障,信息扶贫、人才培训等都是推动脱贫地区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的重要举措。要想保证脱贫后能稳定发展,不返贫,需要建立健全的体制机制,才能保障脱贫地区具有持续不断的造血功能,因此,高校工会必须逐步拓展参与面,拓宽参与维度,全方位发挥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2.3 参与层次浅,效果不明显
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要用系统性思维去思考、去谋划。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工会组织参与的只是扶贫工作的一小部分,如单纯购买及帮销贫困地区农产品。实际上,高校工会组织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也可以组织相应的专家教授及广大青年教师进行产业发展咨询、深化产业链、组织营销策划、协助处理信息技术问题、设计产品包装增加产品附加值。在科技扶贫中,不仅仅是动员教授带领学生开展调研,而是要结合实际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开展联合科研攻关,破解贫困地区真正“卡脖子”的问题。
2.4 体系化和特色不明显
现阶段的扶贫工作往往是按照文件指示和考核指标进行安排部署的,高校工会参与也仅仅只是完成部分任务,并未形成具有工会自身特色的帮扶体系,这会导致帮扶工作的精准性及专业性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特色,同时在充分挖掘帮扶地区特色资源禀赋方面也存在短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作用及效果不显著。在“后扶贫时代”,要想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有机衔接,需要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帮扶工作体系,更着重于发挥工会自身的特色优势。
3 高校工会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性实践对策
3.1 了解帮扶群体需求,打牢乡村振兴思想根基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了解帮扶群体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高校工会通过协调教职工系统,发挥学校文化传播的作用,要深入挖掘思想传播优势,通过讲解乡村振兴政策,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树立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等,为乡村振兴打牢思想根基,在思想层面上对帮扶群体进行引导。
3.2 协调高校科研资源,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高校工会应协调广大青年职工委员会,鼓励更多的教师及管理干部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的科研人员、科技力量到乡村振兴一线,探索教育振兴乡村新途径。同时,高校工会应发挥组织优势,协调高校的“智囊团”深入基层一线,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等提供技术指导及服务咨询,深入探索各项科研优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点和提升点,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3.3 动员广大业务能手,提振乡村振兴信心
首先,高校工会可组织大范围、有深度的农民工劳动培训,找准市场空缺,不断提升帮扶地区群众的市场竞争力。其次,高校工会可动员劳模及劳动竞赛中的业务能手[2],通过宣传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历史意义,提振帮扶地区群众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最后,高校工会应发动更广泛的力量参与、支持自主就业创业的群众,主动为这部分群众争取更多的资源和优惠政策,保障他们能顺利起步并稳定发展。
3.4 加大消费扶贫力度,持续带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
高校工会应继续扩大脱贫地区基本农产品的采购及消费力度,鼓励广大教职工通过消费扶贫专柜以及“扶贫832”“e帮扶”等平台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开设扶贫窗口,并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宣传表彰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职工代表及感人事迹,扩大消费扶贫工作的影响力。同时,高校工会应创新组织模式,深化拓展帮扶途径,加强与其他部门扶贫工作的协同创新,催发新的生产力及工作动力。
3.5 发挥工会职能特色,为脱贫地区开展法律宣讲
高校工会可开展法律咨询及法律知识宣讲,帮助和支持脱贫地区人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例如,高校工会可以有组织地对群众开展民法典宣讲,培养脱贫地区群众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识。
3.6 将职工疗休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特色品牌
一方面,脱贫地区应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联合旅游、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打造职工疗休养基地,依托县域特色资源禀赋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培育具有当地特色品牌的疗休养及康养基地,将当地的特色资源禀赋真正转换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动能和催化剂[4]。另一方面,高校工会要着眼于大扶贫格局,拓展疗休养基地,将更多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疗休养基地纳入高校工会教职工疗休养基地名单及范围。同时,着力于品牌推广,吸引和推进更多的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参与疗休养基地建设及消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