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及对策

2021-12-02殷送录

乡村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殷送录

(文县委党校,甘肃 文县 7464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1-2]。如何抓住机遇,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是各地干部群众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文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

文县,古称阴平,位于甘肃省最南端,地处甘、川、陕三省交界,素有“陇上江南”“大熊猫故乡”之美誉。文县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矿产和水利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和工业;景色秀美的青山绿水、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江南水韵的古镇茶乡,赋予文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并与九寨沟连成一条黄金旅游线。近年来,文县以精准脱贫为抓手,在脱贫攻坚、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生福祉提升和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目前文县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解决。一是经济总量小,欠发达县情没有变。2020年,文县虽然实现了整县脱贫目标,但受自然条件、暴洪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制约,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任务重。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欠账大,应急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2020年“8.12”暴洪灾害,文县灾情直接经济损失108.21亿元,经甘肃省应急部门核定为95.13亿元。交通道路桥梁、水电通信、种植养殖设施、城镇村庄公益设施和家庭房屋财产等损失巨大。三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文县经济发展以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和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简单粗加工产业链条短,科技附加值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滞后。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吸纳力不强,农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城镇和乡村、河川和山区农村发展不平衡,城镇化率低,在35%左右。整体上看,文县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四是发展中资源环境压力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与中央要求和群众企盼差距较大。文县总人口约25万,土地面积4994 km2,耕地面积2.13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98 hm2,人地矛盾突出;境内山大沟深,立地条件差,发展空间小,发展的空间和资源承载制约日渐显现。

2 进一步推进文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文县要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区域比较优势,坚持以“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创新强县、开放活县”为发展思路,落实好“创新驱动、乡村发展、区域协调、基础保障、绿色发展、文旅强县”的重点任务,按照“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的工作方略,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1 科学编制和实施规划

乡村振兴,必须规划先行。要结合中央、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科学编制文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要做到准确定位、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文县“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高山和坝川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大,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规划编制和实施相协同,长、中、短期相结合,动态监测、清单管理、监督问效、考核评估相联动,规划要长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随领导换届而换届,保证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2.2 加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夯实振兴基础

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要立足文县“甘肃融入南向通道开放区”的发展功能定位,利用文县位于陕甘川交界地带的“黄金通道”区位、交通等综合优势,加快与川渝、陕南等周边城市在交通、旅游、文化方面的互动互联,打造陇南乃至甘肃南向开放、融入川渝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开放区。抢抓“8.12”灾后恢复重建机遇,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2.1 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加快以国省道和县乡村公路为主的交通体系灾后恢复建设。加快武九高速建设进程,争取文广高速早日开工建设;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阳平关—姚渡—陇南(文县)—九寨沟铁路,将宝成、成兰、兰渝铁路相连接,争取长沙至兰州高铁过境文县,形成东接西边的铁路大通道。加快推进文县通用机场及配套建设,破解交通瓶颈。加快乡村公路的恢复重建和升级改造,完成所有建制村和自然村道路通畅硬化工程。加快城区停车场、客货运中心、乡镇运输场站、农村停车场(集贸市场)建设。加快水毁道路、桥梁建设进度,提高县域周边畅通水平。

2.2.2 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防汛、供水和灌溉三大水利体系。开展江河主干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高标准堤防工程,消除城镇和村庄防汛隐患。恢复重建城区和乡镇农村供水工程,提升文县饮水安全和质量保障水平。尽快恢复水毁农田和水利设施,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2.2.3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进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基础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实施“宽带乡村”和小城镇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加强提速降费,提升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和畅通能力,促进信息消费,提高服务水平,助推乡村振兴。

2.2.4 完善能源基础建设。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智慧能源体系。充分利用文县水电资源优势,建立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其他能源为辅的能源结构,淘汰燃煤、柴草等传统能源。加快城乡电网和天然气管网建设进度,为文县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保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2.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支柱。围绕文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2.3.1 发挥优势,发展特色。依托文县气候温润、光热资源优势,利用“陇上药乡”“陇上茶乡”和“花椒之乡”的名片,按照“东南茶叶、西北药材、半山林果、川坝蔬菜、宜区粮油、两江橄榄、多区花椒、规模养殖”的特色产业布局,力争把以茶叶、中药材、蔬菜、花椒、核桃和油橄榄为主的特色产业打造成文县“独一份”的朝阳产业。

2.3.2 因地制宜,做大做强。大力推进特色产业示范片带、示范园建设,发展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使特色农业升级增效。要做到种、养、林、旅相结合,工、农、商、运相联动,促进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条,有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推产业兴旺。

2.3.3 市场导向,培育主体。以销定产,以产引销,挖掘产品功能,规范产品标准,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要“筑龙强社”,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纹党、花椒、茶叶、蔬菜、油橄榄和土蜂蜜等全产业开发和精细产品工艺研究,壮大文县“麻辣香甜”产业品牌,开发保健食品、功能性保健品和护肤化妆品等大健康品牌,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文县知名品牌。

2.3.4 借力电商,拓展空间。充分发挥陇南电子商务全国领先的优势,利用陇南市“电商扶贫示范市”的影响,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加快产品开发、加工包装、物流快递、智慧终端等产业链建设,打造一批电商龙头知名品牌,使电子商务成为文县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2.4 依托独特资源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旅融合发展是途径。

2.4.1 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坚持“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的文县发展功能定位,依托文县丰富的森林、河湖、动植物资源及白马民俗、阴平古道、碧口古镇等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建设陇上江南历史文化观光与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构建以绿色山水为骨架、历史文化为底蕴、原生态民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大旅游格局。优化天池5A级国家级森林公园碧口和白马河4A级景区等品牌景区打造,加快让水河、白马河、阴平古道等特色景区恢复重建,开发一批观光与休闲、度假、商务、游学、康养等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将文县建成陇东南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区。

2.4.2 挖掘利用传统特色文化。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研究三国阴平古道、国家级非遗白马民俗歌舞“池哥昼”、玉垒花灯戏、中寨琵琶弹唱等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移风易俗,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2.4.3 坚持绿色发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长江上游绿色发展涵养区”的发展功能定位,争取将文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范围。依托文县森林覆盖率高的优势,争取国家储备林工程示范县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工业、服务业,实现生态经济产业化;强化污染治理,打好“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绿色发展。另外,加强生态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做好大鲵和尖山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区建设,把文县建成长江上游绿色生态涵养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4.4 加强宣传推介。继续办好“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采茶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旅游节会,推动“互联网+旅游”发展,带动文县文化旅游业大发展。

2.5 加强人才培育,激发创新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因此,文县需采取如下措施,加强人才培育,激发创新活力。

2.5.1 开放政策引进人才。根据农业农村发展需要,鼓励机关干部下乡驻村、市民能人返乡创业、企业组织入乡共赢,汇聚各行业中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头人。

2.5.2 培育使用好乡土人才。要开发使用本地人力资源,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对干部缺乏的村庄,可以从未就业大学生中公开招考或者从县直部门、乡镇干部中选派人员。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对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人才的培育,提升服务水平。

2.5.3 激发人才活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落实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表彰奖励政策,加强人文关怀,增强人才吸引力,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合力。

2.6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统筹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形成产业与城镇融合、县城与乡镇协调、城镇化与美丽乡村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2.6.1 加快“一城三区”建设。利用重建机会全面修复城区和乡镇水毁市政基础设施,新建一批垃圾处理中心和污水处理厂,完善垃圾和污水收运系统,实施增绿扩绿工程,促进城镇扩容提质,增强发展承载和公共服务能力。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突出地域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把文县城打造成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的时光小城。

2.6.2 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立足“向南开放的新标兵、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环九寨旅游的新热点、特色小城镇的新样板”的发展定位,扎实推进碧口、中庙、范坝三镇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片区乡镇共同发展。

2.6.3 发展乡村集群。超前谋划规划,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对人口多、居住集中、基础条件好的沿河坝农村,要集中资源高标准优先打造成示范村镇。对人口较少、居住分散、高山偏远、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差的山区农村,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待资金充裕时整体搬迁至河坝小城镇,原地根据情况搞生态旅游开发或生态保护。

2.7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的全面振兴,涉及农村多方面工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多部门协同、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扶持、资源整合、金融支撑等多方面加强改革创新。

2.7.1 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落实好各方面政策,使用好各项资金。

2.7.2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尊重农民意愿,培育农民的内生动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性。

2.7.3 发挥部门社会联动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难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借鉴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帮扶作用和联动协作机制,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保证取得圆满成功。

2.7.4 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探索“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稳定农户承包权、盘活土地经营权,壮大集体经济,探索自然资源产权和价值有偿使用机制,利用好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森林湖泊、田园山水等资源,将资源变为资本,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政府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技术、资金参与乡村振兴。加快财税改革,加强财政统筹,重点支持乡村建设,形成长效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完善担保体系,加强农业保险救助,拓宽融资渠道,发挥政府债券支持发展作用,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