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象存毁
2021-12-02撰文彭德
撰文=彭德
中国图象的主要载体是地面和地下建筑。地下建筑经过历代盗墓贼盗掘后所剩无几。汉武帝兄长被封为广川王,国境在今河北冀县和山东德州一带。其孙继任期间,公然纠集当地无赖将境内的古墓统统挖光,著名的有魏襄王冢、魏哀王冢、晋灵公冢、周幽王冢。盛唐以前的地面木结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以致要了解中国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物,只能到日本去参观奈良的法隆寺。中国图象的毁灭,更多的不在于天灾,而是周期性发作的人祸。20 世纪以来的一百余年间,相当多的中国重大考古发现都源自盗墓。吕大临是北宋最大的考古学家,他的家庭墓室近千年间被后裔世代看守,却在2006 年被盗挖。盗墓贼竟是守墓的吕氏家族成员。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 年之前古董价格飞涨的几年时间之内,中国被盗的古墓就超过20 万座。被盗窃的艺术品常常卖到国外,再由国人用高价买回。
青釉缠枝牡丹花梅瓶,北宋耀州窑产品,刻花有深有浅,形成浮雕效果。小瓶口与丰腴瓶身形成对比,鲜见于南方诸窑出品的梅瓶。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20 世纪出版的中国图象史受制于偏颇的历史观,片面歌颂每次改朝换代的起义军对社会变革的贡献,却无视对艺术大面积的摧毁。有史可考的中国历史,每隔几十年或几百年,就会改朝换代。每次改朝换代都会大量推毁前朝的图象。铜器有过六次大规模的销毁,其中以秦始皇销毁六国遗留的各类器物最出名。秦始皇将它们统统熔化,铸造成十二尊巨型塑像放在秦都新建的阿房宫门前。十余年后,项羽攻占秦都,一把火烧掉了二百多里长的宫殿群,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十二尊塑像也陆续改铸成铜钱。汉末董卓之乱,汉献帝从洛阳迁徙长安,内府珍藏的图画,来不及带走,大都被军人拿去做了帘子。梁元帝萧绎在江陵被北朝军队围困时,曾将即位后收集的名画、法书和典籍二十四万卷,指示大臣烧毁,还叹息从此中国的斯文消失。隋炀帝沿大运河巡视扬州时,内府收藏的书画随身南下,中途翻船,书画落水,损失大半。剩下的作品几经转手,到隋朝灭亡不久,唐高祖派人用船沿黄河运到长安,在三门峡遇难,幸存的作品不足五分之一,以致内府收藏的书画仅有三百卷。
武则天废弃唐朝,建立大周。她称帝后,宫廷真迹大都被女皇的男宠张易之占有,内府收藏的多是摹本。经安史之乱,这批书画损耗严重,继位的唐肃宗不加重视,分赏给皇亲贵戚。皇亲贵戚没有收藏兴趣,被不肖子孙们转卖给好事者。北宋是历代收藏和创作书画最多的朝代,内府收藏的历代图书字画总计百万件,仅唐人临写王羲之父子的书法就有三千八百件。宋徽宗指示选编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记载的著名书画就十分可观。成书后不久,出现靖康之变,首都开封沦陷,宋徽宗父子成了北方金国的俘虏,收藏的书画从此失去下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春山瑞松图》,曾盛传为宋徽宗时的书画家米芾唯一传世的真迹,后来考证是明代摹本或伪作。当初米芾鉴于宋初名家李成作品只见两件真迹而伪作竟有三百件,以致想提出“无李论”;到20 世纪,画坛也有人按照米芾的逻辑,以米芾作品罕见为由提出“无米论”了。太平天国攻占镇江和扬州期间,不仅使得清朝国家图书馆文宗阁和文汇阁收藏的两部《四库全书》焚毁,连收藏有大量金石书画的私家珍宝也不能幸免。
隋文帝开皇九年,皇帝下令将宫庭收藏的古器全部销毁,理由是古器物多为祸变的见证,属于不祥之物。金朝正隆三年,海陵王步隋文帝后尘,下令将平定辽、宋所得古器,包括宋徽宗九鼎,统统销毁。在此之前,宋徽宗重用的蔡京自以为是当代周公,建明堂,铸九鼎。人类文明史上的这类毁灭艺术品的行径,是数千年间改朝换代的通病。具有讽剌意味的是,隋文帝销毁古器后只过了二十几年,隋王朝灭亡;而海陵王毁器后仅过了四年就身败名裂。破四旧期间,仅北京保留下来的六千八百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将近五千处被毁,摧毁者以中学生为主体。北京和上海总计超过二十万资本家出身的家庭被抄家,家中古董、古书统统被砸烂或付之一炬。
上图:北宋 米芾(传)《春山瑞松图》纸本 轴 设色 35×44.1cm 27.4×3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下图:三国吴 佚名 《谷朗碑》 纸本 册页 墨拓 25.6×15.6cm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原碑藏湖南省耒阳县杜甫祠
艺术品的毁灭,更普遍的现象是同收藏者将古代作品私有化有关。唐太宗生前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死后将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作为殉葬品带进了埋葬他的昭陵。五代时,昭陵被盗,这件脍炙人口的杰作不知下落。宋代时,一家兄弟闹分家,将家藏名画全部从中间剪断,认为不如此就不公平。其中有王维的山水、戴嵩的牛犊、徐熙的芙蓉桃花、崔白的鸟兽。明朝天启皇帝时的太子太傅崔呈秀,是大太监魏忠贤的走卒,家中珍宝收藏丰富。魏忠贤死后,由于为官不仁、作恶多端,自知性命难保,将珍宝美妾罗列在宅中,喝一杯酒就砸一件器皿,喝完后自杀。隋朝书家智永的千字文,流传了将近一千年,到明朝时,被收藏者吴问卿临死前作为殉葬品当着亲眷之面烧毁。历代书画家的代表作,能流传下来的不过是九牛一毛,幸存者往往只是二三流的作品或摹本。一些杰出艺术家的传世之作,有时竟不如同时代的无名者所作的墓室壁画精彩。历代碑刻拓片收藏家注重原拓,好事者在拓印之后,便破坏碑文中的某个字以示其拓本的独特。湖南耒阳杜甫祠保存的三国时期的谷朗碑,被康有为誉为真书的鼻祖后,碑文很快就被拓印者破坏得面目全非了。
历代收藏家对艺术作品进行篡改或伪造的活动,有时不亚于销毁,因为它提供的是虚假的事实。图象造假的传统悠久,工艺赝品可以追溯到周代。齐国讨伐鲁国,胁迫鲁人交出谗(一作馋)鼎。鲁人交出的鼎声称是真品,齐人判定为赝品,双方各持已见,最后不得不请负责礼乐的官员进行鉴别。五代时,后梁王朝的驸马赵嵒是当时热衷于古画的大收藏家,购藏历代名画五千多幅。他豢养食客百余人,其中著名画家兼鉴赏家有胡翼等人。凡被鉴评为中品以下的古画,便肆意用水刷和粉涂,有的经多次修改才加以收藏,被人讥之为赵家选画场。后梁将军刘彦齐,将贵族家中的古代名画借回临摹,摹本用旧轴装裱,归还摹本而留下原作,致使后人真假难分。宋代和明清,都是书画、铜器、陶瓷等名作作伪的高峰时期,它们在普及古代艺术的同时,动摇着有识之士对传统的信任感。
有一种没有被痛斥的风尚,是在古代艺术品上恣意刻画、题词、钤章,从宋代以来演变成收藏界的一大恶习,以清朝乾隆皇帝最为极端。这个题诗题辞钤章有瘾有癖而且刚愎自用的皇帝,看到古董就手痒。这种似乎表示酷爱的行为,实为对艺术品的践踏和强暴,严重损害原作风貌和韵致。乾隆皇帝在他感兴趣的宫廷收藏的艺术品核心部位甚至所有部位都留下自己的印记,包括书法、绘画、工艺品、雕塑以及建筑物等,试图将艺术史钉死在他个人的名下。北京故宫三希堂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乾隆皇帝在这方小帖的空白处题词钤章竟然多达十余处,严重影响人们直面作品的感受。
东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行书 23×14.8cm 乾隆题小楷“天下无双”等八字,纸面钤历代名家的收藏印及“乾隆御览”、“三希堂”等印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保存至今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有大批杰作散失到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收藏最巨。西方传教士、驻华公使、考古者、探险者、旅游者、文物收藏者和侵华军人等,在中国古董商、文物贩子、盗墓贼、考古者和贪官污吏的勤奋配合下,将存世的中国顶级文物几乎搜罗殆尽。如果不算20 世纪中期以来新出土的文物,中国大陆各地博物馆的旧藏品明显不如国外博物馆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同类作品精彩。各国重要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摘要如下: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仅敦煌遗书就有一万二千件;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一万二千件;巴黎吉美博物馆,二万余件,以精美瓷器最为突出;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三万件;巴黎枫丹白露宫,三万多件;伦敦大英博物馆,三万余件;伦敦大英图书馆,收藏中国古籍文献六万多种,其中包括版画和彩绘作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万余件,其中包括一座园林建筑“明轩”;华盛顿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三万余件,其中绘画作品一千二百多件。另据中国官方统计,自1931 年至1945 年,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多达三百六十万件。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据统计总计不下一千七百万件,超过了国内所有博物馆藏品的总和。在痛惜国弱物散、物归原主之日遥不可期之外,聊以慰籍的是,流失海外的东西还在,没有遭到国内的战乱被砸被毁的厄运,而加以收藏展示的国外博物馆,不期而然地成了中国艺术的宣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