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超声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2021-12-02赵利君
赵利君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超声影像科 四川 成都 611731)
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和胚胎质量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指的是子宫内膜处于一种允许囊胚定位、黏附、侵入并使内膜间质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胚胎着床的状态[1],简单来说,子宫内膜接受胚胎的能力就是子宫内膜容受性。保障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对胚胎移植与临床妊娠有着重要意义。本次从对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内膜容积、内膜动脉及血流灌注等方面,在众学者对经阴道超声探究子宫内膜容受性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进行综合论述,如下。
1 子宫内膜厚度
子宫内膜是覆盖子宫腔的黏膜,对雌激素和孕激素存在相应的反应变化,其厚度随着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只有在子宫厚度适宜、胚胎发育良好的共同前提下,才能够保障胚胎顺利着床生长、提高胚胎移植成功率。想要对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行评价,往往需要从多角度进行探究分析。在现在的临床应用中多采用引导B 超对其进行检测与评估,而其中能够较好判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诊断依据之一就是子宫内膜的厚度。不同时期中、子宫内膜的厚度也不尽相同,只有达到适宜的厚度,才能够促使胚胎更好的进行着床。若内膜厚度过低(即厚度低于5 mm)则很难顺利妊娠,因此,想要判断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其内膜厚度就是首要判断条件。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在辅助生殖治疗中内膜厚度至少要达到某一最小值 (该最小内膜厚度范围在5 ~8 mm 间)才能保证正常的胚胎植入[2-5]。
目前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措施尚处在探索阶段,但已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临床常用补充雌激素、使用抗凝剂(阿司匹林)、机械刺激(手术搔刮子宫内膜)等方法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其容受性,提高胚胎着床率。
2 子宫内膜形态
子宫内膜形态简单理解就是子宫内膜和肌层间相对应的回声状态类型。部分学者认为患者胚胎移植成功率与移植对象子宫内膜形态有着必然性的关联,经相关研究发现,具有三线型内膜(即A 型内膜)的妇女妊娠率显著高于均质型内膜(即C 型内膜)的妇女,在临床应用中相较于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在评价子宫内膜容积方面具有更加积极的应用意义。
3 子宫内膜容积
阴道3D 超声是检查盆腔器官和测量相应体积数据最有效的方式,能够通过对体积参数的重建等方式来获取相对应的三维立体图像并以此对研究对象的子宫内膜容积进行计算。在周秀萍等[6]学者的研究中,将HCG 注射日的内膜容积分为<2 ml,2 ~4 ml,>4 ml 3 组,并对三组患者面试妊娠率相比未发现较大差异,但在<2 ml 组中未发现妊娠,因此认为,在妊娠需满足条件中,子宫内膜容积最少需大于2ml。研究数据证明子宫内膜容积相较于子宫内膜厚度,在判断患者妊娠结局中有着更为显著的意义。但学者经深入研究后认为HCG 用药当天所了解到的子宫内膜容积并不能作为预测妊娠结局的依据。马云飞,杜联芳,李宏波,等[7]学者采用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行评估,根据宫腔粘连程度将43 例宫腔粘连患者划分为三组进行他研究,在排卵日进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轻度、中度、重度粘连患者EV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轻度粘连和中度粘连患者间E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宫腔粘连备孕者,EV 较ED 更适合评估内膜容受性。
4 子宫内膜动脉及子宫内膜血流灌注
通过在二维模式下对子宫内膜下血流灌注的相应检测指标(PI、RI、S/D、VI、F 以及VFT 等)进行构建,从相对应的曲线显示状况对子宫内膜动态及血流灌注状况进行检测,使用多普勒光标定位的方式以及良好的颜色信号等,通过色彩显示而得出更为精准的结论。
陈玲、于姣姣等[8]学者对103 例具有子宫内膜整理术适应症的患者,依照其意愿分为整理组与未整理组,分别在HCG 日、ET 日采用经阴道三维超声对两组患者的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布、血流参数,经过对比发现:子宫内膜血流参数S/D、PI、RI 均低于未整理组(P<0.05);ET 日整理组FI 值高于未整理组(P<0.05);整理术前后ET 日子宫内膜血流参数S/D、RI、FI 有统计学差异(P<0.05)。足以证明子宫动脉的血流搏动指数(PI)对妊娠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在胚胎移植手术预测临床妊娠结局有着积极作用。子宫黏膜下血流主要包含了子宫基底膜动脉和螺旋动脉,这也是子宫动脉的终末支。不仅如此,子宫粘膜下血流还是为子宫内膜供给营养的主要血管,受到激素调节影响的子宫粘膜下血流能够在妇女排卵期和舒张期保障血流的丰富,从而促使子宫内膜层血流灌注量的提升,从而为胚胎着床创建更加优质的条件(促进子宫内膜增厚至适当厚度)。然而,目前的临床应用中对于内膜血流灌注参数对与内膜容受性的诊断并没有确切标准,但综合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子宫内膜下血流灌注在患者的妊娠结局预测中相较于内膜的厚度、形态、溶剂等方面,有着更加显著的应用效果。
5 结论
如前言所述,子宫内膜接受胚胎的能力就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目前临床上通过B 超了解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主要是测量子宫内膜的厚度、子宫内膜的形态,以及子宫内膜的血流,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优良程度进行评价判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优良程度对胚胎着床有着直接且关键性的影响,所以,在优质胚胎较为易得的情况下,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就成为了辅助生殖的重要指标。如果子宫内膜容受性好,就会使受精卵能够在子宫内膜上黏附并且着床、生长、发育,才能有效妊娠并分娩。但子宫内膜容受性较差,如:内膜薄、形态差、容积小等,会引起患者不孕不育、胚胎移植失败等问题。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各方面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生殖医学中也逐渐并应用。虽然几年来对于经阴道超声在内膜容受性评价中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尚无确切定论,以至于在临床中一直未能出现一个针对经阴道超声在内膜容受性评价中规范性的标准,这的临床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无疑是一项极大的阻碍[9]。在众多学者通过对内膜厚度、内膜容积、内膜形态、子宫内膜动脉及内膜血流灌注等各方面对该项评价进行针对性或综合性研究。通过对近期各位学者研究所得结论及数据不同发现,学者们所得大致方向一致,但由于所采用分值权重以及研究对象自身、环境、家庭等综合因素影响,所得具体结论也不尽相同[10]。故此,建议根据近期所得各项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结合多种分数权重制定出较为全面性的评判标准和量表,可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并不断进行健全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