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健康管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优势分析

2021-12-02王维斌陈锦明

福建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病态慢性病个性化

邓 姣,王维斌,2,陈锦明,2,俞 洁,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350122;2.福建省中医健康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350122)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是指一类病程漫长、无传染性,在目前医疗水平下也难以完全治愈的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疾病谱和死因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且渐趋年轻化。除我国以外,世界上其他国家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慢性病俨然成为了影响全球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1]。针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不仅能对患者的健康状态进行有效的评估,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最终实现改善健康状态、提高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2],因此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合理、规范的健康管理已刻不容缓。

1 慢性病管理的特点

国外对慢性病管理的探索起步较早,现已有多种管理模式存在,其中慢性病管理模型、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模型、慢性病创新照护框架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与运用[1],这些管理模式主要具备以下三大特点:第一,重视宣传基本健康知识,加深民众对慢性病的认知,改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防微杜渐;第二,提倡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为“明确患者”提供规范的照护服务;第三,借助社区的力量来开展管理,通过社区的医务人员来满足患者基本的照护需求。这些管理方法是西方国家经过长期探索总结与凝练而来,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借鉴。

2 中医健康管理对慢性病管理的优势

中医作为我国的瑰宝,早在几千年前于《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养生之道,健康管理的意识早已萌芽。如今,在结合自身国情并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验的同时,中医健康管理是在中医传统的防治原则与现代健康管理的模式、技术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完善,其主张以健康状态辨识为核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为被管理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具有整体、动态、个性化的特点[1],在慢性病管理中具备自身独特的“闪光点”。

2.1 借助健康状态辨识,把握健康管理时机 慢性病具有起病隐匿、潜伏期长、早期发病不易被察觉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冰山现象”。患有慢性病的“确诊患者”仅占该病实际患者的少部分,大部分患者由于症状不够明显或处于初期阶段,容易被忽视,导致错过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好时机。如今,中医健康管理通过数据挖掘处理方法,综合收集“三观”(宏观、中观、微观)参数,并通过计算机数据模型进行相关计算,为不同的状态结果进行赋值,将个体的健康状态区分为未病态(无证)、欲病态(前证)、已病态(潜证、显证)和病后态四个状态,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状态进行及时的干预与调护[1]。黄小燕等[3]通过对1748位以脾胃部不适为主诉的就诊人群进行状态辨识,发现未病态、欲病态以及已病态分别占总人数的11%、15%、74%,并在此基础上对欲病态和已病态的证型分布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得出了欲病态与已病态的患者均以气滞证与痰湿证为主的结论。这样一方面可以准确地掌握脾胃病欲病中证的偏颇,判断其可能存在的风险,还为结合具体的发展情况,给予相应的治法方药、针灸以及给患者推荐相对安全、简单的饮食调理、运动调理、音乐调理、精神调理等自助干预方案;另一方面为认清已病状态后,根据其证型进行合理的中医治疗,最终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为脾胃病的诊治与预防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状态辨识,广大的慢性病患者可以更加清楚了解自身所处的健康状态,这不仅为大部分处于欲病态和已病态的慢性病患者获得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好时机,对于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降低慢性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使得慢性病的管理不再是“确诊患者”的专利,也为“隐性患者”提供了一条全新的信息来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也曾明确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也就说未患病之前,通过合理调整饮食起居和加强体育锻炼等途径提高免疫力可以从根源上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西方国家对于慢性病管理特点中注重提前预防的理念也与这一观点相契合。

2.2 运用“三因制宜”理论,开展个性化诊疗 慢性病病因复杂、多病共存、症状多样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诊疗过程中需要遵循个性化的治疗思路,针对不同个体的身体健康状态,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模式,才能有效达到延缓慢性病病情的发展以及降低慢性病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目的。中医健康管理的思维突破了现代医学中无差别化管理方式的局限,主张从天、地、人三个维度,并在整体上对个人的健康状态进行有效评估与测量,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健康管理,这也是中医“三因制宜”理论的具体体现。

在因人制宜理论的指导下,刘世宁[4]为150名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体质辨识,按照不同的体质类型给予患者不同的养生保健方法指导,结果显示患者血压水平相对只服用降压药时更为理想,血压达标率升高,相应并发症出现减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曾记载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中医自古至今讲究“因时制宜”,慢性病病情的发生发展又与气候变化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王嘉玲等[5]从二十四节气理论与六气理论为切入点来阐述慢阻肺随气候变化的规律,从而来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中医慢病管理。依照《黄帝内经》其将一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和太阳寒水,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特征,为慢阻肺患者提供合理的用药指导以及生活起居方面的科学建议,顺势调理相应的脏腑功能,最终达到了延缓慢阻肺的进展以及减少急性加重次数的目的,凸显了“因时制宜”理论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实际意义。除此之外,不同地域地势、气候不同,水土性质各异,以及饮食习惯与作息方式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亦不尽相同,故不少学者在慢性病管理中也运用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梁冰教授在临床通过对我国南北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后,总结发现南北方患者患病后呈现的表现也各有特点,岭南的患者多有脾虚湿蕴的表现,北方的患者则易于呈现阳虚的表现,且以肾精亏虚为主[6]。梁冰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方从肾论治,岭南从脾论治的观点,临床分别以参芪补仙汤和参芪四物汤加减使用,获得了良好的疗效。“三因制宜”理论在慢性病管理的合理运用,不仅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了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开展,往往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推广运用。

2.3 以整体观念为核心,进行个体动态管理 慢性病具有只可控制、不能治愈的特征,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全面的治疗与管理。中医健康管理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将中医传统的四诊疗法与现代健康管理的理念、模式、技术相融合,提供信息采集、风险评估、预防干预等相关服务,从而对人体生命的全过程进行动态、全面的管理[1]。

中医健康管理不仅关注现代医学技术所获得的生化指标、病理标本等,其更多的是从整体观念入手,将人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四季养生、预防为主等方法来守护健康。整体观念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则表现为多维度的研究健康,在传统中医四诊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三观”状态表征参数,从多维度、多方面来准确了解患者的状态与病情[7],这对慢性病的防治与控制有着不言而喻的优势与意义。维护健康的核心是状态,状态是动态的,因此健康管理就必然少不了动态管理。对于慢性病的动态管理,不仅要将中医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还要渗透到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涵盖于临床前、临床中、临床后的目的。在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病后态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治疗、控制、调护措施,在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对慢性病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维护[7]。越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就是提倡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元、以社区为范围,利用互联网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太医院”进入寻常百姓家,并用专业团队与技术产品替代“太医”,在多维度规范采集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知己”模式,线上线下联动服务,从而实现对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8]。

3 小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健康管理的思想火花就已出现。如今,中医健康管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为指导,以健康状态辨识为核心,结合现代健康管理的理念、模式与技术,在新时代孕育出了“第二次生命”。慢性病作为世界医学的又一重大命题,其病程漫长、多病共存、症状多样的疾病特点决定了对慢性病的防控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也逐渐对全方位、全过程的个性化干预与调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基于“状态辨识”的中医健康管理的整体、动态、个性化特点不谋而合。在合理借鉴西方管理经验的同时,充分运用中医健康管理对慢性病进行调治与干预,对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具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病态慢性病个性化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老年带状疱疹中的应用效果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乐活人生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同桌宝贝
心理的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