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墨河山
——张志民的指墨艺术

2021-12-02统筹刘波撰文郭瑜华

艺术品鉴 2021年31期
关键词:故土作画中国画

统筹=刘波 撰文=郭瑜华

艺术家简介:

张志民,号张大石头,1956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阳信县,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浙美)山水画高研班。现为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国画教学、研究、创作与艺术教育工作。出版有《张志民山水画集》《中国山水画构图研究》等专著、教材数十部,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画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

中国绘画的流派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绘画时所采用的方式亦有很多,指墨画,就是其中的一种,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画家张璪“惟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的说法(《历代名画记》),后又在不同的朝代接续发展,直至今日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了。

尽管历史渊源十分悠久,但指墨画在这千余年画史发展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直到清初画家高其佩大胆创造“舍笔而求之于手”的表现技法,才让指墨绘画绽放光芒。此后,国画大师潘天寿接过了高其佩指墨画的衣钵,继续推进指墨画向前发展。尽管不乏有大师肯定指墨画的艺术魅力,然而当代,将指墨画当做主要绘画方式的也不过寥寥数人,张志民就是其中之一,当然他的这种热爱也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在水墨画技法臻于成熟之后的一种选择。

上图:张志民 《郑和下西洋》

中图:张志民 《岳飞奉诏班师》

下图:张志民 《黑狮口》

跨版:张志民 《回望故土》系列组图

选择绝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透露着绘画者千帆过尽之后的返璞归真,洗去铅华,保留了水墨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情感。人们都说十指连心,抛却毛笔媒材,直接使用手指蘸墨在纸上作画时,使指如使意,意趣满怀,合乎本心,使绘画者内心的情感更为酣畅的宣泄出来。

张志民指墨作品更为可贵的一点是题材丰富,在《郑和下西洋》《岳飞奉诏班师》《魏晋逸事》《清朝秘事》等历史主题创作中,画者用指勾勒的线条枯润变化生动,用线老辣纵横,涩感突出,对线的掌控明显更加得意顺手。水墨淋漓的挥写以及个人深厚的历史素养,使我们感受到了剑拔弩张的磅礴气势,一幅幅历史主题创作的指墨画卷在人们眼中徐徐展开,南朝姚最《续画品》中所提到的“立万象于胸怀”的雄浑气势也于此刻尽数展示给了世人,虽画上仅有咫尺,但尽写春秋。

《回望故土》系列则让人清晰的感受那种浓浓的故土情,这一系列的画面中无一不出现一个简略身影,或站在高山上,或站在流水旁,让人不禁猜测这是否是画者本身的缩影,亦或者是千千万万在外漂泊的游子们的缩影......故土难回的感情就这样直白的被表达出来,在这一刻,指墨画的魅力亦毫无遮掩的展示给世人。

除了画面给人带来可读性之外,张志民深厚笔墨山水的功底,让他用指作画时更加劲健张扬,不拘凡俗,构图章法意境气势十足,画面整体墨色浓淡相宜,还善用各种各样的墨点来平衡画面,使画面萧疏洒脱,充满了感染力。

这样的情绪感染力跟手指作画有很大关系,因为手指作为人体的一部分,与其他绘画工具相比更为贴近人的内心,故而指墨绘画对于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更加直观和率真,尽管在物象形态的描写与刻画不能做到细致入微,甚至很多形态的表现近于抽象,但这种似生非生,似拙非拙,似能非能,以及意到指不到,神到形不到,韵到墨不到的好处却将画家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传神写照尽在甲肉相半之间。不得不说,指墨艺术魅力惹人注目、心向往之。

张志民不断尝试用指墨画的形式将传统与当代相连。一方面在画面中继续延续传统水墨的意境营造方式,让画面整体统一,给人以鲜明的主题性色彩。另一方面又不拘一格,在作画方式、技法上独具匠心,别有奇趣,无论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指法、墨法,还是针对各种痕迹的尝试与探究,其中都包含着对于指墨的独道理解。

在张志民的指墨艺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对指墨艺术研究的深度,其指墨的变化亦是丰富多彩。即使是画面中随处可见的看似随意的“指法”,其中也流露着他本人主观意识的释放,他将情感融入笔墨之间,以指代笔,以墨传情,将其几十年艺术生涯中的深厚积淀一一展露在手指之间。

指与心连,墨与指连,回归传统却又不拘泥于传统,张志民选择指墨画更多的从突破的意识观念角度出发,将传统笔墨精神与新时代结合,用个人特色的指墨技法表现出来,真正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这是一位成熟的艺术家赤子之心的写照。

猜你喜欢

故土作画中国画
故土上生长我的爱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折段麦秆来作画
中国画
墨水作画
《远方》中国画
两岸皆故土 山林寄乡愁
指纹来作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