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研究
2021-12-02王建环镇原县郭原乡张湾小学甘肃庆阳745000
王建环(镇原县郭原乡张湾小学,甘肃 庆阳 745000)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现象,并且通常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因此,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才能产生主动构建学习体系的动力,也才能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推动自身能力的发展.尤其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与纠正的黄金时期.学生在此时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对于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表现及不足
(一)认知水平较低限制问题意识发展
概念是思维的重要方面,而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又是认知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人们认识世界都需要对一个对象形成概念,如如何定义“动物”,只有形成概念后,儿童才能进一步基于概念本身进行抽象、概括、推理和想象等系列思维活动.同理,数学学习中的概念教学本身就是十分基础且重要的部分,但概念的表述多为抽象模式.然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大多处于6~8 岁之间,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于形象向抽象的过渡阶段,他们虽能形成一定的数学知识概念,但在构建概念系统方面有所欠缺.因此,低年级学生往往出现孤立学习和思考的问题,缺乏对知识的关联应用和系统理解.若缺乏关联思维,则学生产生新问题的思维意识会有所限制.
(二)言语能力较弱影响问题的提出
6~8 岁的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能力由于受到身体器官、大脑发育水平的客观限制,在语言逻辑、表达、组织等方面的建构能力发展上存在明显不足,表现出说话速度较慢、用语结构颠倒、词不达意、思维跳脱等现象.与教师相比,学生有时无法准确把握自己的疑问,这也会影响学生问题被解决的效果.此外,小学低年级学生还较少提问,大多表现为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和记什么,缺乏主动思考和提问的意识.
(三)功利性学习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误导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以及培养问题意识的目的与重要性缺乏准确认识,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行为大多为完成教师和家长要求的学习任务,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所遇见的数学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内心真正感兴趣并想被解决的问题,而是教师设计并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因此,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多以正确回答问题获得表扬为导向,而非为了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掌握更多的数学技能,让自己得到发展.这也是许多小学生做题时只写答案、不写或漏写步骤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要求学生从内部理解数学知识以构建学习体系,这会让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越发薄弱.
二、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学生内因
认识水平的有限发展以及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的欠缺是导致学生不会提出有效问题或缺乏提问意识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学生对于问题意识缺乏理解和认识,并且许多学生会由于懒惰心理而养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习惯.同时,一些学生会由于胆怯、内向性格等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下意识地逃避可能由于挑战教师权威的提问而带来惩罚后果的行为.
(二)教师外因
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没有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授知识时没有利用低年级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感兴趣的方式,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或对其感兴趣,自然也就难以产生好奇心.低年级学生与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各有不同,教师一味地注重引导学生独立自考、自学而忽视学生的客观需要也是不正确的做法.此外,一些教师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自身教学和内容的反馈,这也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喜欢、不理解教学,教师就应积极调整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恰当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增强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和教学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参与度,为他们理解知识和产生疑问做好铺垫.
三、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主要原则
首先,重视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的体验性.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并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和他人的反应非常敏感,感受力极强.因此,教师需要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强感受力的优势,重视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的过程来获得对发展问题意识积极作用的直接感受,引导学生逐渐主动地培养意识与动力.
其次,坚持师生共同配合的协同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认为低年级学生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习惯于做课堂上的领导者,严重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要.因此,在如今的新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堂参与度的情况下,通过师生的协同配合来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互,相互帮助,相互促进,让学生的需求得到真正满足,进而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在教师的带领下培养和发展问题意识.
最后,重视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教学评价是直接影响低年级学生学习行为和目的的重要因素,如得高分能得到表扬、答案正确会得分、步骤错误却只扣一半的分等评价方式,都在暗示和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变更传统的单一评价形式,围绕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来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即要求学生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要求学生既要知晓数学知识、原理的结论,更要明白原理的论证过程和自身投入的实践活动.
(二)有效提问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唤醒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就能较好地扭转功利性学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感受学习的魅力而自发地投入学习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数学问题意识.在教学“8 和9 的加减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一年级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问题情境要素,循序渐进地提出三个简单的问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1.请小朋友们告诉老师,桌子的左边有几个糖果(4)?桌子的右边有几个糖果(5)?
2.教师现在将桌子左边和右边的糖果堆在一起,大家数一数,现在一共有几个糖果(9)?对于第一个回答正确的小朋友,老师奖励一颗糖果呦!
3.现在A 同学拿走了1 颗糖果,大家数一数,还剩下几颗糖果(8)?
教师通过以上提问让学生接触到8 和9 的加减法,也是提问的示范.然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主动上台担任小老师,同时赋予提问者奖励正确回答者的权利.由学生自行决定.
1.模仿方才教师1~3 的提问方法向其他学生提问.
2.(教师先确定提问者对于“8 和9 的加减法”的准确理解)根据眼前的糖果,自行设计问题,如学生将8 颗糖果进行了变化:分成3 组数量不等的糖果,然后自行提问其他学生,此时,教师应辅助控制问题的难度,避免其他学生无法回答的情况出现.
对于提问者的表现,我们应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分别对学生的提问方法、提问内容等方面做出评价.教师也可以以2 倍的糖果作为奖励.其与功利性学习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激励是通过奖励的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培养,而功利性学习完全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浅层机械学习,其与多元的教学评价有效配合能激发学生发展问题意识的积极性.因此,这能作为学生学会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提问的激励手段,引导学生问题意识的逐渐养成.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扮演小老师、与同学互动、拥有奖励的权利等,能满足好奇心,也能实现知识和提问的有效融合,从而一边思考问题、学习知识,一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经过长期的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提问的情境训练,能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良好养成.
(三)运用数学知识强化问题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生活服务,为了运用.然而,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面对复杂的实践情况又往往会获得丰富的收获,加深对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包括情境、游戏、对话等形式在内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这些实践活动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深化数学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5 的乘法口诀”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这一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解决并强化问题意识:班级中的小朋友一起去看电影,坐了4 排,每排5 个小朋友.明明作为班长有责任在电影结束时带大家一起回去,但在集合的时候没有数人数,回去后班主任数了数除了明明之外有19 个小朋友,明明以为丢了一名同学急得哭了,同学们,请你们帮明明数一数,人到底齐了吗?
这一问题稍显复杂,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或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明明为什么会急得哭?(学生回答:因为集合的时候没有数人数,以为丢了一名同学)
2.那么除了明明以外是19 个小朋友,加上明明1 个,是多少个小朋友(20)?
3.要想看人是否到齐,就要计算观影人数和最终20 个人数是否一样对不对?(学生此时通过计算4×5 =20 得出人到齐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问题情境,思考并得出结论)如果明明在集合时提出一个问题:数一数人数有多少?在班主任数人数时,提问:有没有把明明自己算进去,就能知道最终人是否全部到齐,也就不会急得哭或真弄丢一个小朋友对不对?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加深了对“5 的乘法”的知识理解,而且通过知识的真实生活化运用使学生加深了对“为什么要提问”“应当如何计算总人数”问题的认识,有效加强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通过生活情境素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能使学生将抽象知识变得更简单化,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对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在生活情境下,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和同伴,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进行深入的挖掘,将生活情境融入数学教学中,通过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思考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100 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植物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到的物品,教师可以通过植物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在学校和同学的家的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树木,现在知道同学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有50 米,在这50 米中一共有20 棵树木,但现在工作人员觉得树木靠得太近不利于树木的成长,所以要剪去一半,那么减去一半后还有多少树木呢?”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小学生积极地展开了问题探究,并开始进行计算,最后通过学习的数学知识算出了正确的答案.教师通过生活经验将运算规则灵活地运用于题目中,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5)运用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并且最终要反馈于生活实践.生活中有关数字的问题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由此可见,数学学科与生活实践的联系非常紧密.在进行小学低年级教学时,教师要通过生活实践来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合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将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学习结合在一起,充分地展示出数学学科中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教学使用的人民币,在课上让学生与同桌组成学习小组并在小组内展开角色扮演,即一名学生作为店家,一名学生作为买主,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市场上的真实定价作为标准,如一块橡皮擦0.5 元、一支铅笔2 元、一支自动铅笔5 元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需要买一块橡皮擦和一支铅笔,这时,学生要通过对话、付钱这些流程完成完整的交易流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计算买一块橡皮擦和一支铅笔需要付多少元钱,还要给出正确的人民币.
又如,在教学“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指着教室的钟表说:“现在已经是上课时间啦,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上课时间是几点钟?”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吃午餐、起床、睡觉等日常作息时间,随后将这些时间表通过画画的方式画在黑板上,再抽取学生起来回答这个时间对应的日常活动是什么,具体是几分几秒.教师还可以通过变化时针和秒针的位置令学生快速地说出时间,从而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培养.在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课后作业:思考一下回到家里的时间点是几点?吃完晚饭的时间点和上床休息的时间点是几点?让学生在观察钟表后将这三个时间分别记录下来.
通过立足于生活实践的形式展开低年级数学教学,教师不仅能在生活情景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使学生将知识有效地反馈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生活知识基础以及学习数学的基础.
四、结语
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意识.教师应当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数学学习实际情况来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有效教学,注重从教师提问的角度向学生渗透学会提问的方法和意识,重视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并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