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视域下我国贫困地区金融扶贫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2021-12-02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路 涛
惠普金融能够实际作用于社会各个阶层,但主要针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并为此类群体提供多方位金融服务。惠普金服务机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取得良好成效,能够切实推进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提高弱势群体收入。目前,惠普金融在我国脱贫工作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其核心要务就是使有需要的群众都能接收到相应的金融服务,这一金融服务模式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甘肃省针对贫困地区的差异化特征,通过充分融合财政与金融,向贫困地区提供大量扶贫政策与资金,使地域性金融扶贫成效较为理想。目前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呈现大幅减少态势,人均收入出现明显增长。因此,开展惠普金融视域下金融普品工作研究与讨论,不仅能及时总结先进、有效的扶贫经验,后续为各金融机构实行金融扶贫提供参考依据,还能帮助贫困地区解决脱贫难题,加速推进各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
一、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作用机制
(一)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直接影响机制
(1)储蓄存款减贫。储蓄存款一方面能够保障用户资金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存款利息来增加自身收入。实行储蓄存款减贫机制,首先,由金融机构向群众提供存款服务,可以确保贫困人口资金存储方式的安全;其次,储蓄存款能够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的情况,抵御事故风险,防止贫困群众陷入不利的资金陷阱;最后,贫困人群将存款存入正规金融机构,能够促进金融机构资金流转,推进全方位脱贫工作的开展[1]。
(2)信贷服务减贫。向贫困人群提供信贷服务,能够切实减缓贫困。首先,信贷服务能够转变贫困人群生产与生活的投资方式与机会,由无效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有效的造血式扶贫;其次,信贷服务能够提高贫困人群应对不可控因素风险的能力,帮助贫困人群恢复正常生产与生活状态。
(3)保险减贫。保险产品与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相似,它同样能够提高贫困人口抵御风险的能力。首先,保险减贫最重要的功能是提高群众抵御因病致贫风险的能力。设立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险等保险产品,能够向有重大疾病的贫困人群提供资金支持;其次,由于贫困地区大部分处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保险能够提高群众抵御因灾贫困风险的能力。
(二)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间接影响机制
惠普金融服务体系的间接性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进行实施。
(1)利用经济增长来减少贫困。首先,提高经济水平能够带动地域特色产业的开发,产业规模扩大则会产生就业岗位,能够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自家家庭收入;其次,经济发展能够直接带动政府财政收入,政府即可扩大贫困地区公共基础建设,为贫困人口创建多样化社会保障;最后,经济增长能够推动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例如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这对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有长远意义。
(2)利用收入分配减少贫困。有关惠普金融收入分配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三个观点。①金融发展对减贫工作没有益处,反而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现象;②金融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收入差距;③减贫与经融发展是“U”型关系曲线,前期发展阶段,资金充足的人会在金融市场获取高额回报,但会使收入分配更加不平衡。到后期发展阶段,贫困人口在金融市场中的参与度逐渐提高,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二、甘肃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一
近年来,甘肃省参与普惠金融扶贫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更加多样化,但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自身的高效发展,在农村地区设置建立分支机构的意愿较低,而农村信用社也在乡镇基本实现网点覆盖,形成垄断地位,甘肃省农村金融市场仍由农村信用社主导,使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力。因此,甘肃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金融服务单一、业务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2]。
(二)农村普惠金融环境欠佳
首先,甘肃省农村贫困地区处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部分农村贫困地区仍然存在金融基础设施不足、设备维修渠道利用率低的情况,降低了群众参加金融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甘肃省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农业与畜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地区信息获取困难,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严重减弱金融机构普惠金融的扶贫效果;最后,贫困家庭的财务意识薄弱。受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对金融知识不敏感,无法充分了解并判断金融服务与金融需求。
(三)农村金融产品形式和服务类别缺乏创新
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关注度不够。这些群体主要将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但大多数信贷产品由金融机构提供,甘肃省农民机构的任期为六个月至两年。对于种植业和养殖业中生产周期长、短期内没有资本回报的农民而言,较短的还款期会导致资金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覆盖率很低。甘肃省鉴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农业保险,这种农业保险通常受到当地政府财政水平的限制,而农业保险仅在少数地方进行了试点,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普惠金融在贫困地区金融扶贫中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目前,农村扶贫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农村信用社和新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了充分发挥银行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在减贫中的作用,甘肃省应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将其资源用于农业和其他薄弱环节。首先,甘肃省政策性金融机构要突出自身的政策优势,创新信贷产品,将各个地区的扶贫项目无缝衔接,并提供扶贫活动和商业银行项目贴息等激励措施;其次,所有农村商业金融机构应加强服务“三农”的宗旨,建立相应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农村商业金融机构发展涉农服务的积极性。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改造和升级网络,在贫困农村地区增加现代化的支付设备,如自动柜员机,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并改善穷人的金融服务;最后,农村金融机构应灵活工作,贴近农村优势产业,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扶贫提供最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甘肃省要进一步夯实农村金融基础。首先,政府应指导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放置智能化金融服务终端,并设立服务点;其次,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银行卡支付方式,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优化贫困地区的支付环境,满足贫困人口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再次,应在村级建立更便捷金融服务点,以确保农民能够及时获得金融服务。建立健全甘肃省贫困人口重新安置管理制度,拓宽多种信用信息收集渠道,加快收集贫困户的信用信息,实现信息互联;最后,各级乡镇政府要做好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发行金融知识手册或在农村播放视频,引导农户进行定期合理的消费和投资。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
首先,金融机构应针对每个家庭的条件,根据贫困者的实际需要,明确其资本用途、期限、金额等相关内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其次,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在提高贷款标准、审批程序、利率定价的前提下,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结合甘肃省农民种植农作物的季节特点与农业产业周期,决定项目的还款期限,同时提供贷款以扩大贫困农户获得信贷支持的权利;最后,由于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抗灾能力参差不齐,保险机构应根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以保证险种开发的真实性与有效性[3]。
(四)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
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对于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可以让农民无需出门就享受金融服务,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服务问题。因此,甘肃省应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的现代化包容性金融体系,为更多贫困家庭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促进扶贫。首先,要改善农村现代数字化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和分配农村贫困地区的网络资源,扩大覆盖范围。加快无线网络建设,促进电子新设备升级,为贫困人口提供快速金融服务的基本条件;其次,传统金融机构应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准确定位各个层次的客户群体,特别是已登记的贫困家庭,提供针对性的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最后,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落后地区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决数字鸿沟,解决贫困地区的资金缺口,扩大贫困地区的金融知识传播范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甘肃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和完善。提出的对策建议不仅要适应当前省的具体情况,还要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包容性金融体系的理论框架与甘肃省农村包容性金融发展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以建立和完善适合甘肃省发展的农村包容性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