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搞活国有企业转向盘活国有资产
2021-12-02佛山市公盈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黄雅丽
佛山市公盈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黄雅丽
一、产权改革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的归属
产权是最为重要的制度结构,这主要是由于制度安排需要以产权为基础,从本质上来说,任何经济主体在进行交互的过程中,都需要以产权为中心。经济主体的产权决定了其能否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并且还会对法律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制度,此类影响还会给产权的发展带来反作用力。所以说,各类社会活动需要以产权为基础。
所谓的产权就是指人们具有使用收入和转让资源的权利。按照不同的权能来说,产权主要包含了使用权、所有权以及收益权。由于,大多数经济主体在现实中都具有使用收入和转让同一资源的权利,所以,由于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并不相同,因此在对产权安排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几类存在状态来划分产权:部分产权可能为公共持有;所有人都能够对其加以享用;用益权是部分权力仅有的;还有一些可能为私人所具有的权利。根据契约理论来说,由于可以分割产权权能,并且事件的发生无法预测,因此,事先安排的合同内不可能对各项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罗列,由于所衍生的大部分权利或利益是不可预见的,因此,此类权益剩余索取权应该归谁所有,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产权界定议题。所以,根据契约论能够得知,产权归属指的就是剩余索取权应该归谁所有。只有明确了剩余索取权,才能够明确产权。国有企业的人事具有任命剩余索取权所有者的权利,因此,集团公司在经过行业改革后,能够决定各项产权收益归谁所有,针对地方企业来说,地方政府中具有决定权的主导力量就是行政首长或组织部门。因此导致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和资产使用权无法真正为领导人所持有。如果政府与企业具有不同的目标,那么企业领导人对政府目标的服从是必须的。这一选择能够体现出企业领导人的理性,如此,负责的对象就由市场转变为政府,是国有企业在构建运行机制时无法解决的难题[1]。
国有企业具有较复杂的治理结构,还会受到内部职工以及中层和基层干部的各类行为的影响,再加上以往封闭式体制带来的影响,导致其无法实现对自身认识的突破,因此,就算国有企业已经从名义上实现了对产权的改革,哪怕国有企业已经上市,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虽然已经转换了机构形式,然而,其并没有从内部实现对治理结构功能的突破。总体来说,政府以往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依然影响着国有企业在运营阶段所采用的理念和模式,搞活目标在由国有资产转换为国有企业时,GDP指标无法实现向资产收益率的转换,政府也无法改变以往的管理思路。国有企业想要通过对内部结构的治理,来实现对责任的明确,对负担的减少,对产权的厘清,对机构的精设以及对结构的理顺,依然具有较大的难度,国有企业与非公经济不同,其发展缺乏灵活性、创新性、拓展性等。由于企业人事具有任命剩余索取权享有者的权力,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会给企业管理层带来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想要改变内在基因具有较大的难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的发展将日渐衰弱。想要促使国有企业的发展,就必须摒弃以往的做法,做到对政府的彻底放手,以此为基础,才能够使国有企业得到真正的解放。
二、产权流动与产权流失的不同
国有资产具有多种流动形式,经营者目前在我国通过收购和持股,能够吸引更多的职业经纪人,再加上经营者通过对国有资产的收购,能够使企业员工的心理和身份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从内部治理方面入手,通过调整企业结构,能够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尤其是剩余索取权也能回到资产所有者手中。并且,所有者在反复与经营者进行博弈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产权的落实[2]。
目前,经营者在对国有资产进行收购后,社会中争议最大的是,国有资产在MBO阶段是否流失,收购者是否对国有资产进行了私吞和低价收购。普通的MBO职工心理上很难取得平衡,这主要是由于MBO一旦完成,以往的主人翁地位就会瞬间消失,企业是否需要进行裁员,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效益,政府不会再对其予以过多的照顾,由于这一落差较大,因此,MBO方式极易引起社会大众的责难。
站在理性的层面来说,在MBO实施阶段,需要对国有资产的缩水和流失加以分清。国有资产之所以会流失,必然是由于存在故意违反操作规范的主观思想,其必然会导致违法行为的出现,因此,在流失国有资产后,必定会导致经济犯罪行为的出现,司法机关就需要在这个时候介入,并严厉进行打击。而在市场中通过对国有资产公平、自愿的交易,则会导致其出现缩水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双方在市场经济中的基本交易原则就是权利对等,在评估代售国有资产的过程中,由于评估主体除了政府或负责管理政府国有资产的部门外,买卖双方必须要对最后所履行的评估结果予以认可,因此,有可能会导致成交价比账面价值更高、更低或相等这三种情况的出现,只要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严格、科学的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管,也就是评估和竞标需要做到公平、透明公开、有序,那么就算是缩水,也值得对其进行鼓励和推广。就如同股民采用“割肉”的方式来交易股票一样,“割肉”的目的是保证股民资产能够保持完整,与保值原理现付。国有企业的超额部分在经过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折旧后,针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早就以超额的形式对其资产进行了提取,由于国企的传统技术无法获得较快的进步,技术装备的水平有限,因此,企业不仅具有使用土地的权利,并且剩余的其他资产价值并不高,如果没有从磨损状况方面对资产进行评估,只是追求其账面价值,是无法使此类资产得到良好的流动的,消极的固守会导致国有资产无法得到良好的保值和增值,会导致其资产出现快速缩水现象。所以,只要通过对相关程序和交易价格的公开、对监督工作的严格开展,就值得鼓励和推崇以任何形式来流转国有资产。只有流动的国有资产,才能够盘活和增加国有资产的价值。根据当前的改革实践也能够得知,国有资产如果无法流动,那么就会导致更多损失的出现。人虽然没有改变,但是经营者在对国有资产进行收购后,就搞活了该企业,其主要是由于剩余索取权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进而使国企内部的治理结构得到了理顺[3]。
三、社会化资本是实现公有制的主要形式
目前,社会领域之所以会对国企改革产生非议,其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股权被出售或被经营者收购后,是否会给国有企业带来全新性质,如果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转制都顺利的完成了,那么公有制如何才能够保证自身的主体地位,是否会给社会主义带来全新的性质。以上疑问是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受到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所形成的。因此,想要实现对部分认识的澄清,就必须要结合大生产的社会背景,来对如何实现公有制加以考虑,对所有问题的看待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小生产和小私有形式。
因此,需要对如下问题加以澄清:国有经济与国营经济并不相同。国有概念与国营概念截然不同,二者具有较大差别和内涵,国有就是指企业所有权归谁所有,而国营指的就是应该由谁来经营企业。在进入社会化生产后,所有权已经无法与使用权和经营权相结合,这是大工业社会最为常见的现象,此类现象在经过推广和深入后,也对股权的分散起到了反推动作用,进而导致资本开始向着社会化发展。针对当前社会来说,政府不再经营国有企业的资本后,国有企业的社会资本能够得到拓展,进而实现对混合所有制的形成,并且在大规模分散股权之后,在实际企业中所占的权重不宜过大,就能够使“人事困局”给国有企业内部带来的“传统体制弊端”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政府可以通过对社会监督力量和服务力量的有效利用,来开展有效的监管工作,也能够使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在社会资本中得到真正的发挥。
四、结束语
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获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采用渐进式、存量型以及外围性的模式进行改革,能够使非公经济的作用得到不断的提升,也能够使我国经济具有更大的内在活力,目前,GDP中的非公经济已经做出了70%以上的贡献,使得大规模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基本保证了国民收入之后,就需要以经济效率的提升为目标进行改革,如何才能够做好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就需要将产权作为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