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道德教育视域下的民族精神培育
2021-12-02张智武
李 芳,张智武
(1.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2.辽宁工业大学 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大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长期以来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导向,为中华民族撑起繁荣发展的脊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发扬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道德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在关系
(一)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民族精神培育的始终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不仅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亦是调整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能通过价值评价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并能规范人们以正确的行为改造世界,因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具有调节社会关系、提升个人素质和精神境界的功能,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以及实现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大学时期是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道德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明大德,通过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守公德,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帮助大学生严私德。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由内而外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和实践道德的过程。良好的道德素养能使个人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培育和自我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素质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道德教育为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自发学习和实践的价值,道德教育是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通过民族精神的培育,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助力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二)民族精神培育是良好道德行为的支点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是本民族文化中所固有的并且不断绵延生息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始终支撑着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而新时代赋予伟大民族精神新的内涵,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加强民族精神培育,提高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大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动力。而民族精神的培育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支撑和引导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二、民族精神培育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需要
人都有其主观能动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发展,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已经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且对一些道德问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认知,但是,当今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还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认知模糊,不能正确抵御一些不良文化和行为的侵蚀,使得出现一些道德修养缺失的问题。例如: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互相攀比、追名逐利的现象,为了在物质上胜过其他同学,网贷甚至裸贷的现象层出不穷。加强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逐步形成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进而实现道德上的成长和自我完善。在新时代,各民族之间文化碰撞愈发明显,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加强民族精神培育,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增强本国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促使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是新时代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必然要求。
(二)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扶正祛邪、改过迁善的需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现实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总会面临复杂的人伦关系,也总是会经历繁杂的人际交往活动,在一定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言行或者精神懈怠也是在所难免的。虽然大学生接受了很多正面的道德教育,但是由于受外界多种负面环境和本身心智尚且不成熟的影响,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在道德教育实践环节中道德意志薄弱,忽视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出现行为偏差。每个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情感的矛盾问题,总有一部分大学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选择不断放纵自我,背离自己的理想。从刚入学时候的壮志酬筹到沉迷游戏和甘于平庸,再到最后的自我放弃,这是很多重修降级甚至是延期毕业的同学的真实写照。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克制,自觉规约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因精神懈怠而出现的错误想法,以及由此引发而来的错误行为。正确把握心灵世界和行为方式,抵制因长期自我放纵、缺少自我约束而造成民族精神缺失的不良现象,沿着扶正祛邪、改过迁善的方向发展,个体的进步和发展才会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生集体共同生活的需要
每个人发展的前提都是其他共同生活的人的发展。个人总是会处于一定的公共生活中,在共同生活中总会充斥着矛盾和冲突。步入大学前,大学生是全家保护、宠爱的对象,进入大学后,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了往日的庇护。由于身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一部分心理素质不成熟的大学生在孤独的环境中,很容易缺失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面对大学里普遍存在的寝室矛盾,要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尊重,尊重个性以及差异,选择理解和宽容他人,很多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共同生活与个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道德的引导学会培育内心的善,使得共同生活有着良好的氛围,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历史洪流中积极开拓进取,获取美好生活。民族精神培育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新时代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内容。部分大学生道德不足甚至缺失问题严重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改进这些问题。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道德教育,把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到适应民族精神培育的轨道上来,加深其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品德认识是行为以及行为习惯的先导。缺乏正确的认识,就难以产生符合社会规范的品德行为[4]。因此,要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首先就要提高道德认知。在世界范围内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日趋紧密的态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激发道德情感。发挥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为个体的道德教育奠定信念根基,为大学生的行为以及行为习惯提供价值导向,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气概以及爱国情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规范、调节并且引领人们道德养成的方向,使大学生形成对道德的正确认知,从而为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精神支撑,使大学生更好地发扬民族精神。在他们面临多种诱惑与选择时,民族精神就会发挥正确的行为导向作用,继而会帮助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约束,从而抵制错误的思想与行为。
(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行为是一个人道德的外在表现,而知行合一强调要把认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与思要并重。人只有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判断自己行为的是非曲直,通过学习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辨别善恶,扬善惩恶,涵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做到知行合一,以行检思,以思促行。个体的个别行为具有偶然性,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就不能代表其道德精神面貌。但个体一定的行为反复出现就会形成习惯,只有行为习惯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习惯就是个体道德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形式。个体行为形成习惯之后,排除外在监督仅仅依靠意志努力即可自动实现良好的道德行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环境的牵制,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影响的多样性,而环境的可创造性决定了环境的影响可以被强化或者减弱。因此,大力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要充分掌握适度原则,选择时机,利用突破口充分把握积极影响,争取成功转化消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反复重现行为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仅需要知行合一,还需要省查克治。个体要经常在内心深处用道德标准自我检查、反省,自觉剖析自己,发现并找出自己的不良思想与错误行为,主动克服坏念头、坏思想。更需要慎独自律,在无人看见时也能谨慎为人处世,在无人听见时也能有所戒惧和敬畏,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时刻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因无人监督而肆意妄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种种诱惑,受错误、腐朽思想的影响,犯错在所难念。大学生应经常分析自己的言行,找出问题并且做到及时纠正,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不断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才能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准,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保持积极的民族精神追求,为自我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三)不断磨炼坚毅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推动着道德行为的产生,而坚毅的道德意志促使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反复出现,继而催生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习道德相关知识才能更好了解道德要求,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基础,而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民族精神得以发扬的基础。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只有对道德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予以民族精神深入思考,才能在心灵深处向善而生、择善而行。而学习主要通过书本学习和榜样学习两种方式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和深度不够,面对诱惑,抵御能力差,使道德修养意志不够坚定,在面临道德取舍的时候,很难坚持做到选择正确的道德目标。勤学苦学最终要学以致用,要归结为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磨炼坚毅的道德意志,如果不能正确地践行民族精神,最终很可能会走向错误的深渊。要使大学生塑造出坚毅的道德意志,磨练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精神品质,形成应当具备的民族气概,就必须加强学习、长期培育、不断实践,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收获视作小目标,使之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目标相结合,为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习近平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青年一代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要有崇高的信念,坚定科学信仰,立足现实追求伟大理想,担当起时代任务。对于广大青年而言,加强其道德教育,增强其民族精神培育,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发展,从前辈手中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承担起新时代所赋予新青年的历史重任。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堪当大任,心怀伟大梦想,要敢想敢做、踏实进取,将伟大民族精神体现在自我发展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持续奋斗中成就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