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引种山羊继发传染性角膜结膜炎诊治
2021-12-02侯良春
侯良春
(福建省顺昌县双溪街道三农服务中心 353200)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称山羊“红眼病”,流行性眼炎,是由嗜血杆菌、结膜炎立克次氏体等引起的山羊急性传染病,常发生于温度较高、蚊蝇较多的夏秋季[1]。2020 年6 月,双溪街道山羊养殖专业户因引进山羊新品种,造成羊群继发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经笔者诊治,发病21 只山羊全部治愈。现报告发病和诊治情况。
1 山羊养殖场发病情况
双溪街道溪兰村山羊养殖户雷某某现圈养本地山羊183只,2020 年6 月从外地引进南江黄羊10 只,由于圈舍条件有限,引进南江黄羊与本地山羊放在同一栋羊圈内饲养,采取白天半放牧方式饲养。半个月后先是引种南江黄羊发生红眼病,以后陆续有本地山羊发病,笔者接诊后,在户主配合下将发病21 山羊全部隔离分栏舍养,每天割草饲喂;同时对病羊进行对症用药物治疗,羊圈每天清扫干净,消毒一次。经连续治疗一周后,患羊病情明显好转,10d 后电话回访,该场病羊全部治愈,且未出现新病例。
2 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
患羊多为一侧发病,或一侧较重一侧轻微。初期,大多一侧眼流泪、眼睑肿胀、疼痛,眼睛特别是角膜周围充血、红肿。患羊怕光,经常流泪,泪液为清水状。数日后,个别患羊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离群,两侧眼球脓肿、有大量眼屎堆积,视力下降,行走摇晃,觅食困难。
对病羊进行临床检查,病羊由于眼睑疼痛而拒绝检查,现场检查病羊体温,有2 只病羊体温偏高,达到40.1、40.3℃。个别病羊一侧瞳孔呈现乳白色云雾状,导致部分瞳孔被覆盖,因此走动不便觅食困难,病羊由于影响采食而明显消瘦。泌乳母羊患病后还会伴有乳房变小、泌乳量严重减少,造成羊羔嚎叫、瘦弱[2]。
山羊易感染角膜结膜炎,大小羊只都可发生,传染迅速,常使全群羊只患病。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眼结膜及其分泌物中,通过直接接触传染,蚊、蝇是主要传染媒介。气候炎热、多雨、高湿、拥挤、刮风、尘土等因素,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3 诊断检查
(1)根据上述发病原因、特征性临床症状以及流行特点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2)笔者采集患羊眼结膜分泌物送至实验室进一步诊断,采用微生物学检验或荧光抗体技术来确诊。
(3)病样采集。笔者选择病症较重患羊共5 只,提取患羊眼液5 份,对患羊眼睑和结膜部用消毒棉签擦拭眼结膜分泌物,放在普通肉汤培养基内接种,然后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4)革兰氏检测。将患羊提取的眼液用革兰氏染液染色,进行涂片镜检,革兰氏检测的结果为阴性。
(5)培养分离。普通肉汤培养基接种病料后,置于37℃条件下进行厌氧和有氧培养,经过24h 取肉汤培养物接种于普通平板上继续培养,普通琼脂干板上生长不透明的乳白色菌落,呈丛排列,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显微镜检查,观察到立克次氏体,呈现球杆状、多形性,0.4~0.8um 集合成簇。
(6)经实验室诊断,结合临床特征性症状,确诊为结膜炎立克次氏体引发的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4 治疗措施
4.1 隔离消毒,改善饲养方式
笔者接诊后,在户主配合下立即隔离21 只患羊,分栏将患羊放置于避光阴凉处休息,每天割草饲喂;羊圈每天清扫干净,采用二氯异氰脲酸钠或复合亚氰酸钠稀释后消毒羊圈,每天消毒一次。隔离期间,避免患羊与其他山羊接触,从而控制继发接触感染。
4.2 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1)采用2%的硼酸水100ml 洗涤患羊的眼睑和结膜,清除分泌物,再用金霉素眼膏10g 点眼,2 次/d,连用7d。
(2)采用2%可的松眼膏涂入患羊眼结膜囊内,2 次/d,连用7d,或用0.3%环丙沙星眼药水滴眼,2 次/d,连用7d。
(3)采用氟苯尼考(10ml:1g)和硫酸卡那霉素 (2ml:0.5g)注射液,成年羊各10ml,一次分点肌肉注射,1 次/d,连用3d;小羊剂量减半,连用3d。
(4)给予患羊内服VA胶丸和VC片,2 次/d,连续内服7d。
(5)对患羊体温升高的,配合采用阿莫西林、地塞米松、复方氨基比林,肌肉注射,2 次/d,连用3d。
(6)预防用药。对其他健康羊群,采用青霉素40 万IU+1%普鲁卡因溶液3ml 滴双眼,1 次/d,连用3d,进行预防。
采用上述治疗措施,均应连续用药,直到病羊的眼角膜清亮正常为止。一般治疗及时,护理得当,绝大多数患羊可在1周内康复。
5 体会
(1)通过病因调查分析,该养羊场继发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主要原因为,一是从外地引种南江黄羊,将病原带入,未采取隔离措施,直接与本地山羊混合圈养,从而引发本地山羊继发红眼病;二是户主采用白天半放牧饲养方式,增加病羊与其他羊只直接接触的机会,相互传染,造成继发感染传播。
(2)患羊应该早隔离、早治疗,彻底消毒羊圈,消灭蝇蚊,避免强光刺激。做好羊舍清洁卫生,严防眼部受伤,防止风沙侵袭,改善周围环境。
(3)注意驱除羊肝脏中的寄生虫,适当补充VA、VC和鱼肝油,可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4)蛋白质含量过高及质量太差(氨基酸的不平衡)易引起该病的发生。减少蛋白含量过高的饲料原料,提高蛋白质量,同时补充蛋白含量较低的饲料原料(如麦麸、玉米等),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