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是《美术思潮》?

2021-12-02撰文陈晶

艺术品鉴 2021年31期
关键词:思潮刊物美术

撰文=陈晶

为什么是《美术思潮》?这本仅仅发行三年杂志何以成为20 世纪八十年代新潮美术中的一抹恒久的亮色?又为何直至今天仍然活跃在研究者的视野中?

梳理《美术思潮》的产生、发展的历程,我们能更显著地感受到它超越一本刊物的意义。在八十年代美术发展历程中,陆续复刊以及接连创刊的美术刊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信息交流、艺术传播和理论争鸣的重要媒体,美术刊物承担了解放思想、革旧鼎新的重要职责。1985 年创刊的《美术思潮》,正是以上述历史情境为前提,顺应美术思想的进一步开放,在新潮美术运动方兴未艾的情境下诞生的。

这本刊物在湖北的出现,并非偶然。在80 年代一直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并主持美协工作的周韶华一直重视理论研究,在他的领导下,通过兴办刊物来传播信息、讨论争鸣,鼓动湖北的美术理论研究热情,成为当时湖北省美协(时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的重要工作方式之一。于是,从复刊《湖北美术家通讯》到编辑内部刊物《美术理论文选》,编辑经验和研究人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美术思潮》得以在1985 年元月发行试刊号。

《美术思潮》顺势而为、应运而生,带着些许理性主义者的孤勇气质,很快形成自己偏好哲学理论的编辑特色和“意在促进中国美术从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办刊宗旨。

80 年代高涨的理论研讨,带有着浓重的启蒙主义色彩。参与其中的批评家与艺术家都自觉担负着共同推动中国新艺术发展的使命感。在全国的思想解放的大浪潮中,这样的使命感便落实到对美术理论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前沿理论的接受与传播上。因此,美术刊物努力承担着启蒙者和指路人的角色,《美术思潮》的编辑意图在这一点上表现的十分明显。

左图:1986 年《美术思潮》双月刊第2 期目录

右图:《美术思潮》1986 年第4 期目录 推介黄永砯

综观所有的文章目录,可以概括出办刊目的和思路:一是旗帜鲜明地推介探索性艺术,对初露锋芒的谷文达、黄永砯等都做过专题性阐释,编辑了《当代青年艺术群体专辑》,介绍“红色·旅”“池社”“红色幽默”“新具象”“新野性”“北方艺术群体”“湖北青年美术节”等;二是对美术理论的强调,《美术思潮》“不遗余力地给这一代美术理论家提供阵地,并从他们身上寻找出路”,从目录名单上看,这本刊物的编辑和作者几乎囊括了后来90 年代美术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刊物不仅优先发表理论文章,还设专栏推介优秀的美术理论家,先后介绍了范景中、水天中、郎绍君、高名潞等学者;三是积极地引进、介绍或运用与西方现代艺术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显然,西方现代美术理论的引介对新潮美术创作显现出重要的引领作用,对当时求知若渴的美术界具有打开视野的意义。

1986 美术思潮双月刊2 期封底

随后的两年,以该刊为中心,武汉吸引了中国一大批活跃的美术新生力量的目光。翻开仅仅的22 期《美术思潮》,今天为学界熟知的名字俯拾皆是,从时任主编的彭德按出场顺序拟出的一串长长的名单中①彭德按在《美术思潮》的出场顺序拟了一串长长的名单:皮道坚、鲁虹、严善錞、邓平祥、朱青生、谭力勤、费大为、陈云岗、尚扬、邵宏、贾方舟、孙永、王广义、陈池瑜、殷双喜、许江、陈绍华、郭线庐、黄专(白荆)、王林、杨小彦、韩书力、戴恒扬、李松、邹跃进、陈丹青、栗宪庭(胡村、李家屯)、李公明、黄河清、牟群、黄永砯、戴士和、顾雄、李小山、成肖玉、谷文达、刘子建、王璜生、王鲁豫、潘跃昌、孙建平、高名潞、唐庆年、张晓凌、杭间、吴少湘、王小箭、舒群、陈孝信、张强、徐建融、郑胜天、范景中、孙津、丁宁、吕品田、刘伟冬、刘春冰、丁方、吴山专、毛旭辉、樊波、卢辅圣、刘骁纯、王明贤、赵冰、张蔷、任戎、孔长安、金中群、周彦、李正天、水天中、王川、盛军等。参见彭德:《<美术思潮>始末记》,《两湖潮流——湖北、湖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9》,广东美术馆编,2009年版。,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几乎就是中国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但在当时都还相当年轻,多为在校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从中可见《美术思潮》确乎奉行其前卫性、青年化、非名人化、非区域性的宗旨,主编彭德解释了青年化的原因:“在美术界,青年人的阵地奇缺。在传统阵地中,他们面临着不去迎合就只能自动弃权的两难选择。一些有朝气、有才智、有锋芒、有远见的美术青年不是埋没就是被异化。”②彭德:《蓦然回首话思潮》,《美术思潮》,1987年第6期。由此,我们更能看到这份刊物明确的宗旨和强烈的使命感。显然,《美术思潮》的创刊对湖北美术推波助澜、意义重大。一方面将更多的美术创作信息、美术观点传递到湖北,另一方面也将湖北的美术动向传播到全国。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凝聚起一批青年理论家和批评家,他们不仅在当时是推动新思潮的作者,更在其后的当代艺术史建构和书写中保持了对湖北美术的关注。

《美术思潮》产生的影响力与80 年代的多数文化现象有着相似之处,粗糙、青涩、带着移植和模仿的痕迹,但充满活力。如同油画《父亲》、首都机场壁画、张蔷歌曲,它们所受到的热捧远远超越了自身艺术性的范畴,而是一代青年精神追求的出口。同样,对《美术思潮》的评价也超出了单纯的媒体评价标准。作为80 年代思想解放思潮的一个呼应,《美术思潮》对西方美术理论的热情介绍,虽然不免仓促、良莠不齐,但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它成为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表征,这使它瑕不掩瑜,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文化案例。

作为80年代思想解放思潮的一个呼应,《美术思潮》对西方美术理论的热情介绍,虽然不免仓促、良莠不齐,但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它成为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表征,这使它瑕不掩瑜,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文化案例。

上世纪80 年代,经历思想禁锢后的人们对新鲜的知识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渴望,这样的情景催生出纸质媒体的黄金时代,绝大多数人接触了解西方思想是通过书籍和刊物。图书出版和报刊的传播实际上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具体推进途径,书籍在经典知识的系统性建构上占据优势,而报刊则在周期快、信息量大、传播迅速等方面更胜一筹。这个时期的媒体传播生态可以说是纸质媒体一枝独秀,电视和互联网传播还远远未显现出威胁力,受众数量庞大的纸媒不仅传递信息和观点,而且发起的话题常常产生巨大的反响,形成某个领域内广泛而持续的讨论,因此具有显著的文化导向性。

1986 美术思潮双月刊6期封底

组图:1987 美术思潮1 期插图页

左图:1983 年周韶华《大河寻源》作品展

右图:1986 年湖北省美代会座谈留影

在相对单一的传播生态中,美术刊物编辑作为当时艺术家、理论家、读者之间的枢纽,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珍贵文献,对中国美术发展动向有着最及时和全面的了解。他们多是理论研究出身,在学术判断上有敏锐的洞察力,因此重要美术刊物的主编和编辑具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他们对文章和作品的选择对艺术的走向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说,美术编辑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格局的建构之中。

刊物背后除了编辑和作者团队,还集聚着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往往对某一类刊物忠诚度很高,通过书信互动,或者直接聚会讨论,带动着共同的思想共鸣和共振。《美术思潮》便集聚了数量可观的一批志同道合者,正是这些编辑、作者、读者,共同关注一本刊物的成长,一起推动新生力量的壮大。这样,以一本刊物为中心,常常形成一个具有某种文化属性的群体。在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又形成一个围绕刊物自身的相互滋长的生态环境,这不仅仅是地处武汉的《美术思潮》的状态,也是20 世纪80 年代美术刊物的生态共性。从资讯沟通和权力话语的角度,这是一个纸媒的黄金时代,一个有使命感的媒体终会以它的理想和力量与时代相互成就。

在湖北美术理论与批评的发展中,美术刊物以及围绕其周围的青年理论家成为新时期美术理论与批评发展的相辅相成的两支力量,美术刊物既是新思想传播的媒介,也是新生理论力量的集聚平台,既是当代艺术进程的记录者,也是艺术史建构的参与者。《美术思潮》凝集了一代人的理想与热情,但它的价值与意义远远超越了回忆里的荣光,它是历史演进的产物,也见证了这一段历史,在这本薄薄的、今天看来装帧简陋的刊物里,仿佛有一种精神的光透过尘封的岁月,照亮了这些泛黄的纸页。

猜你喜欢

思潮刊物美术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刊物贺词
《中国外汇》数字刊物
美术篇
系列刊物介绍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读者论坛等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