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湖北美术通讯》到《美术文献》

2021-12-02本刊编辑部

艺术品鉴 2021年31期
关键词:神农架中国美术家协会思潮

上世纪80 年代,湖北的文化艺术单位陆续恢复工作。1980 年,湖北省美术院重新调整机构,回到强调艺术创作和研究的轨道上来;1982 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更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1985 年,湖北美术学院独立建院。组织机构、创作机构和科研单位的结构调整和秩序恢复,让湖北的美术界洋溢着万象更新的热情。

在此期间的1981 年3 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现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将在“文革”时期中断的原分会内部刊物《武汉美术家》改名为《湖北美术通讯》恢复出版。《湖北美术通讯》是分会联系会员、沟通情况的桥梁,也是会员表达意见、开展学术交流的阵地。在新潮美术时期,《湖北美术通讯》对湖北新潮美术创作和活动进行及时的报道和理论研究,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

上图:《美术思潮》报刊登记证(复印件)

下图:关于《美术理论文稿》改名《美术思潮》并公开发行的请示报告

左图:1982 年6 月,神农架会议,武当山。

右图:1982 年6 月,大合影,从神农架南下昭君故里途中,神农架美术理论研讨会。

改革开放的文化背景,解除了多年来制约人们的思想桎梏,打破了封闭局面,使正常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许多介绍国外现代艺术的展览、书籍、画册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国内。艺术家们希望了解世界上的新艺术手法,《美术译丛》《世界美术》应运而生,一些国外的展览也得以在国内展出,艺术家们获得了超越既定艺术观念与表现范式的有效途径。

湖北的美术理论在这一时期也如火如荼。1982 年6 月,《美术》杂志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联合在湖北神农架召开美术研讨会;1984 年,“武汉地区中青年美学研讨会”发起成立,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以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教育、文化机构,30 多位人文学者聚集在一起进行热情的学术讨论,相关研讨活动持续到90 年代,对美术领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各种小型研讨活动也灵活展开。1982 年底,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开始编印《美术理论文稿》,编辑刊发理论研究论文,至1983 年底,共刊印14 万册,近20 万字,对《美术思潮》的创刊起到铺垫作用。

关于《美术思潮》申请专款的报告(复印件)

1984 年10 月,周韶华以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的名义宣布由彭德主持创办一份美术理论刊物。1985 年1 月以《美术思潮》为名发行试刊号,4 月正式出刊,彭德任主编,副主编鲁慕迅、周韶华,编委有皮道坚、陈方既、刘纲纪。编辑部主任戴筠。1986 年底调整,皮道坚为副主编,严善錞为编委,鲁虹为编辑部主任。至1987 年底停刊。

《美术思潮》以前卫性、青年化、非人名化、非区域性为宗旨,创办伊始就在中国美术界激起波澜,时与《江苏画刊》《中国美术报》并称为“两刊一报”。以美术理论刊物为阵地,湖北形成了一支十分活跃并颇具影响力的美术批评队伍,众多理论家、批评家在此阶段集中地涌现出来,形成集群现象,对湖北当代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进入90 年代,湖北美术纷繁的个体面貌被归纳梳理,渐成气候;写意重彩和抽象水墨、超级写实油画、波普艺术、新表现以及立足于传统文化意象的艺术创作等美术现象和发展脉络逐渐清晰。

1993 年,《美术文献》丛书开始筹备,并准备第1 辑“中国流”的编辑工作。编辑部设在湖北美术出版社,筹备人员有唐小禾、贺飞白、彭德、鲁虹、刘明、吕唯唯、谢鸿辉等。1994 年1 月《美术文献》以丛书的形式出版第1 辑,杂志全面关注和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家与艺术现象,每辑设立学术主题,为研究和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积累文献性资料。

猜你喜欢

神农架中国美术家协会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苦心孤诣筑一方水墨世界——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周京新
杨幼梅国画作品选登
神农架进入最美季节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探秘神农架 第二集 潮涨潮落潮水河
船山学复苏与戊戌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