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黑猪保种利用与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2021-12-02杨红文黄智宇李晨郭小江史开志王婧
杨红文 黄智宇 李晨 郭小江 史开志 王婧*
(1,贵州省威宁高原草地试验站 553100;2,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 550000;3,贵州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 550000;4,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550005)
黔北黑猪是贵州原生态高原猪种,因其肉味香水分少,口感肥肉不腻,被誉为黔北“黑珍猪”,中心产区位于遵义市湄潭县天城乡和道真县土城乡,主要分布在遵义、湄潭、绥阳、道真、桐梓、正安、务川、凤岗,德江、息烽、习水等县,是贵州省体型较大的地方品种之一。由于生产地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17℃,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常年在80%左右。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饲料和农副产品,为黔北黑猪的养殖生产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黔北黑猪毛色大多为黑色,故而有“青毛猪” 之称,具有贵州省地方猪普遍的“六白” 或不完全“六白特征”。头型大小适中而清秀,一般分为长头型和短头型两种。长头型顾名思义嘴筒圆且直,额面比较平直,额头不太突出,皱纹较浅;短头型的嘴筒呈圆、粗、短并微微上翘,嘴筒常有比较深的菱形纹或横纹。黔北黑猪通常鬃毛发达,且毛质密而硬。体格中等大小,背腰处微内凹,腹部大而下垂,但不接触地面。乳头数6~7 对。四肢健壮,后肢多卧系[1]。黔北黑猪的形成历史悠久,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易育肥、屠宰率高、肉质好、杂种优势率高等优点。据《遵义府志》 和湄潭县、道真县县志中记载,明清时期就有养殖黔北黑猪的记载。根据《遵义府志》 和湄潭县、道真县县志,明清时期就有黔北黑猪的养殖活动的记录。黔北黑猪分别于1993 年和2010 年列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 和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并于2013 年12 月年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2]。
1 品种资源现状
黔北黑猪的养殖主要集中在遵义市的到道真、湄潭地区。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8 年3 月遵义市共存栏黔北黑猪14780头,其中能繁母猪3156 头,公猪42 头[2]。遵义市内建有2 个黔北黑猪主要保种场,7 个规模养殖场及2 家专业合作社,其余为散户养殖。部分规模场实行自繁自养,多数采取“公司+农户” “合作社+农户” 模式。目前遵义市内主要保种场是贵州湄潭博文养殖有限公司和道真县旧城建辉黑猪生态养殖场两家,共存栏约3790 头,其中能繁母猪约440 头、种公猪约9头。贵州湄潭博文养殖有限公司已建成并运营贵阳市区黔北黑猪生鲜销售网点5 家,湄潭城区2 家;遵义市区黔北黑猪餐饮体验店2 家;湄潭城区黔北黑猪餐饮体验店2 家;湄潭北京华联和合力超市生鲜销售各1 家;黔北黑猪腌、熏腊制品加工厂建成投产,黔北黑猪系列产品冷链、物流和配送中心已投入正常运营。
2 杂交利用
2.1 繁殖性能改良
顾丽菊等[3]以宗地花猪×江口萝卜猪的杂交一代母猪为母本,分别与黔北黑猪和宗地花猪进行三元杂交和回交,通过分析其繁殖性能发现,所有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明显,母猪繁殖性能明显提高:其中黔× (江×宗) 组的窝产活仔数和断奶头数在三组杂交组合中最高,明显高于纯繁组(宗地花猪)(<0.05)。究其原因是黔北黑猪的产仔数在贵州省地方猪种中较高,表明引入黔北黑猪血液有利于改良母猪繁殖性能,尤其是提高母猪产仔数。
2.2 生产性能改良
早前,黔北黑猪×苏白猪杂交测定结果显示,杂交一代仔猪平均日增重380~450g,比龙贝猪高28%;利用黔北黑猪×约克夏杂交,杂交一代仔猪平均日增重390~450g,相较于龙贝猪提高了31%;有报道显示,黔北黑猪母×地方猪的杂交一代母猪与黔北黑猪×外三元的杂交一代母猪相比,具有更高的繁殖性能及抗病性[4]。通过比较宗地花猪、宗地花猪×黔北黑猪二元杂交猪及宗地花猪×江口萝卜猪×黔北黑猪三元杂交猪的育肥性能,发现相对于纯繁的宗地花猪而言,二元杂交猪和三元杂交猪具有明显的生产性能杂交优势,具体表现为宗江黔三元猪的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日增重最高;但宗黔二元猪饲料报酬率最高。
3 分子遗传研究
3.1 亲缘关系
贵州大学陈祥研究发现,贵州地方猪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黔北黑猪和白洗猪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015,遗传距离最小,相对应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175;黔北黑猪与宗地花猪间的遗传距离为0.3723,遗传距离最大,对应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891[5]。有学者基于DNA-D-loop 序列对比后分析发现,贵州地方猪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贵州地方猪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29~0.0072 之间,白洗猪与黔北黑猪、从江香猪之间的距离最大,均为0.0072。其结果与品种间地理距离差异相符。其中,黔北黑猪聚类与北方猪种较多的支系II 中。赵忠海等[7]研究人员对贵州省的10 个地方猪种和3 个外地猪种聚类的结果与陈祥等人相似:宗地花猪与白洗猪、高坡黑猪、糯谷猪和黔北黑猪的亲缘关系较远,而黔北黑猪、糯谷猪、高坡黑猪和白洗猪之间亲缘关系更加接近。魏泽辉[7]利用RAPD 分析方法对黔北黑猪、巴马香猪、里岔黑猪、沂蒙黑猪、莱芜猪和八眉猪共6 个中国地方猪种的遗传距离及品种内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贵州黔北黑猪与里岔黑猪、巴马香猪、莱芜猪之间遗传距离较近(0.1813~0.1879)。
3.2 生长性状
Fsp27 是控制脂肪沉积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在猪的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脂肪组织中高表达。惠嫣婷等[8]研究者通过筛查Fsp27 基因第4~5 外显子区域SNPs,黔北黑猪在4个SNPs 位点:intron3-T2169C、exon4-G5A、intron4-G21C 和exon5-C5G 均呈现多态。谢玲玲等人[9]对香猪、黔北黑猪、柯乐猪、糯谷猪、荣昌猪、大白猪6 个中外猪品种足细胞标记蛋白 (Podocalyxin,PODXL) 中的1 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ALGA0105966 进行基因分型,发现ALGA0105966 位点的基因型与黔北黑猪的胸围、体重呈弱的正相关关系。张雄等[10]通过对动物脂质代谢途径调节基因SIRT5 的多态性分析研究中推测,巴克夏或黔北黑猪中也许存在SIRT5 基因G515A 位点的特有突变。
3.3 繁殖性能
卢圣菲等人[11]在4 个贵州地方猪品种中检测到HSD17B12 基因的3 种基因型,其中黔北黑猪中Ⅰ等位基因频率所占比例较高;而大白猪只有II 型,表明猪HSD17B12 基因SV225 的缺失型仅存在于贵州地方猪种中,提示HSD17B12 基因中的结构变异SV225 与地方猪的产仔数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3.4 抗病性
MUC13 基因是调控仔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 易感性或抗性的候选基因之一。兰灵丹等人[12]对比了4 个贵州地方猪种和2 个欧洲猪群的MUC13基因的多态性。研究结果显示,大白猪MUC13 基因的优势型为AA 型;黔北黑猪中MUC13 基因的优势型为GG 型,其基因频率达到96.43%,与其强于大白猪的抗腹泻表现相符合。进一步提示MUC13 基因的G119A 位点可以作为SNP 分子标记用于筛选地方猪抗腹泻品种。
4 结语
贵州地方猪有抗病力、抗逆性强、耐粗饲及肉质优良等特点,是贵州省生猪产业发展中的宝贵育种素材,也是我国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我国包括贵州省针对地方猪品种的品种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的缺乏,贵州地方猪种品种保护的覆盖范围仍有待增加。活体保种尤其是原位保种作为当下的主要技术手段,已不足以应对当前复杂疫病形势下地方品种保种的紧迫局面。运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组建活体基因库,可在长期保存种质资源的同时充分探索和挖掘贵州地方猪相关优质性状的分子机制,以便开展杂交选育的同时不丢失地方猪优质基因,让地方猪保种及杂交选育工作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有力推动贵州省生猪产业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