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策略研究
——以保山学院为例

2021-12-02

保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保山服务建设

李 青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自中世纪大学产生直到18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培养人才一直是大学的唯一职能。19世纪初期,威廉.冯.洪堡在德国创办柏林大学,明确以研究作为大学的首要使命,柏林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其出发点主要是在培养人才,即科学研究为教学服务。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雷尔法案》,引导美国大学走上与社会相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从而引发高等学校第三项职能。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能力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以及传播知识,把知识传授给广大民众,使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1912年,麦卡锡出版了《威斯康星理念》一书,宣扬威斯康星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促使高等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改变高校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形象,确定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形象,即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应结合生产实际,研究工农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问题,推广科学知识和技术,帮助当地解决生产问题[1]。也正因为此,“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又被称为高校的派生职能或延伸职能,是高校以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依托,贴近现实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和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学术性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四大职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2]。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里提出要求: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要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双一流”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重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平衡共存于一所高等学校内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众多的学术性人才,更需要众多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的人才结构需求需要一个有着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所构成的有序的、合理分工与定位的高等教育系统。

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不仅体现教育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3]。地方高校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现实与未来需要,也是生存发展需要。

一、保山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分析

保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荟萃,自古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孕育了历史永昌文化,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改革先锋杨善洲等杰出英才造就了保山独特的当代文化,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为保山高质量跨越发展开启新希望。保山学院是中国滇西唯一本科院校也是靠近缅北地区的唯一本科院校,有42年办学历史,为地方培养了4万多专门人才。在历史交汇、经济变革、时代发展的新时期,保山学院抓住机遇、找到出口、服务地方是时代需求,是必然选择。

云南省提出的八大产业和“三张牌”建设、保山地区六大产业和“三城”建设,急需地方高校培养一批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和契合的人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然而,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所需人才契合度低,与行业企业合作紧密度不够,学科专业结构不够优化,专业群建设进度慢。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从源头上完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水平,从实际需求出发深入分析区域情况,结合保山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目标定位,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下功夫,在“边疆、民族、山区、美丽”市情新内涵上下功夫,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承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的主人翁意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力量,才能永保自身良性健康发展,才能加快保山学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二、保山学院与保山地区合作前景探索

(一)保山地区发展任务

一是滇西辐射中心建设,物流中心促进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推进国门文化建设。二是滇西工业重镇建设,推进大数据、大健康产业聚集发展,硅基产业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技术设施体系,以华为大数据中心为载体加强重点项目对外推介。四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把保山建设成为一流乡村振兴示范区。五是大滇西旅游环线枢纽建设,依托高黎贡山、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资源加快半山酒店、特色小镇、滇西抗战文化体验区、永子围棋建设。

(二)保山学院优势

一是学校已开办物流专业,并积极建设物流专业实验实训室,可推动物流中心专业化发展;学校有国务院华文教育基地,举办中缅文化周,成立了文化研究院,承担地方丛书编撰和研究地方文化专项工作。二是开办大数据和食品类相关专业,与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合作共建“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保山分院”,学生长期从事数据分析工作;与保山硅材料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学校是保山硅材料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三是成立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华为大数据中心基地是学校见习实习点,学院有多名教师通过华为大数据相关资格考试。四是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坚持五年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主题为“永昌创意文创”,可致力于研究和服务保山永昌文化,学院还确定下一个五年毕业论文(设计)主题为乡村振兴,可服务于潞江坝乡村振兴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五是学校已申报围棋师资培训机构,与市社体中心、永子公司联合培训中小学围棋教师;学校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师长年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教育、撰写多篇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地缘战略的文章、创作了多部弘扬杨善洲精神的文艺作品;学校有高黎贡山生物资源研究所,依托高黎贡山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进行原创性生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可为2021年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提供相关课题、数据支持。六是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省部级项目、横向课题项目等多项成果,具有扎实的研究团队和科学研究精神。

三、保山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困难分析

高校职能之一是服务地方社会,但高校与地方在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服务经济方面存在诸多客观因素,双方在服务意识、体制机制、交流互鉴、需求分析方面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导致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缓慢,合作成效不明显。

(一)地方社会一定程度上制约高校服务能力发展

1、地方统筹能力、主导作用有待加强

一是高校参与地方重大经济建设的机会不多。二是地方在整合相关优势资源,有计划培育重大项目时,高校人才优势发挥作用不明显。三是地方在发挥桥梁纽带和指导管理作用方面,与高校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力度还不够。

2、地方支持高校科研建设的资金投入有待提高

地方政府财政支持高校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科学研究本身是耗时耗力的工程,且较短时间内难有成效,新技术新成果需要持续的经费投入和配套政策支持。即使地方部门有建设需求,统计了高校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多数只停留在申报层面,因支持资金链断裂,导致申报项目难以落地。部分已开展的合作项目因缺乏实施资金,研究成果未能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商品,不能做强产业支撑,更没能用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

3、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高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合作项目上,长期激励高校教师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对忙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高校教师来说,投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高难度的科学研究工作是高风险行动,科学研究本质属创新工作,保障机制不完善不利于高校教师潜心钻研。开展合作共建项目时,缺乏收益分配管理办法。科学研究初期通常不能明确收益分配,高校教师的研究成果,若投入和回报不匹配,将会打击高校教师参与地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二)高校自身制约服务地方能力发展

1、高校服务地方的意识不强

高校忙于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工作,致力于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难以兼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属省市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主动参与、主导、指导高校办学治学的力度上实效性不高。

2、高校与地方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一定程度上受阻

高校与地方体制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目标不同,服务对象和范围不同,导致高校对地方重大发展工作的信息获取难度大。高校对地方社会需求了解难度大,尽管与地方开展过人才需求调研工作,但多数是面上调研,与点上的落实还是有一定差距,没有对口支持管理部门落实落细具体计划工作。智库建设滞后,已有的地方与高校共建的智库作用发挥不明显,实施过程非常困难。

3、高校服务地方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是组织机构职责职能重分工轻合作。高校设立了科技处、创新创业中心、实践教学等部门与地方对接相关工作,缺乏统一领导集中研究为地方服务的事项,各部门忙于各自业务工作,主动服务地方的行动力不够强。二是高校“放管服”改革还在探索与实践。在资金的统筹、划拨、分配上规划和计划不够明确,配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也不够健全。三是缺乏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支撑,建立健全人才梯队是培育和指导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

4、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

高校在地方性应用型专业建设上存在理念上更新慢、建设上困难的现象,对社会需求较大的新专业开办存在师资缺口大、资源配置难、建设周期长的问题,导致高校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重点建设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后还未能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学科方向和专业重点发展方向尚在探索。

5、产品研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

高校未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研发团队,系统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健全,导致研发能力水平停滞不前。核心关键技术难以攻克,已有技术较国家先进技术差距甚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能完成部分维护培训工作。没有以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企业创新前沿领域培训产品,研发产品没有可推广的服务平台。科研成果难以转化,高校申请了专利,企业不愿意合作,专利处于睡眠状态。

四、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路径

(一)加强自身建设,服务区域经济

高校应主动服务区域社会,依靠高校与区域社会的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校社会服务机制[3],加快自身建设,在“双一流”背景下,凝练办学特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破发展瓶颈[4],完善自我管理机制和服务社会体制。

1、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

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地方重点产业,依托高校现有学科专业基础,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提高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前景目标,围绕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强化师范类专业见习、实习、教师教学技能、专业认证等实践活动,以目标为导向,与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入分析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缺口,制定与地方需求紧密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发挥高校老牌专业优势。以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为突破口,围绕旅游文化产业,依托学校工艺美术、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缅甸语等优势特色专业为基础,打造“滇西边境旅游文化专业群”,培养旅游服务、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立足学校应用型地方院校的定位发展,发挥“国门大学”地缘优势。

2、深挖学校资源、培育重点项目、促进协同创新

一是助力保山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学校教育服务中心名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为基础,培育信息大数据发展人才培养基地、信息与网络技术培训、智慧政协信息化平台等能提高地方信息化管理能力的信息技术项目;以高校研究中心为着力点,加强社会需求较大的研究与实践,让无人机技术应用于农业植保、地区测绘、刑事侦查,让农业技术助力地方农业规模化、土地流转、种植业技术。二是助力地方文化建设,打造文化研究中心名片。以儿童保护与发展、“三区”社会工作人才支持、地方丛书编纂、美丽乡村艺术、人居环境整治、文明旅游纪念品设计、创意文创、地方文化歌曲创作等为重点培育项目,提升高校在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协助地方建成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三是紧抓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开放机遇,打造国际化办学名片。促进人文对外开放新窗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融合,加大留学生规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国际需求人才。学校可依托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提升“国门大学”综合实力,办好海外华文教师培训班、海外华裔青少年冬令营、一带一路之南方丝绸之路宣传片等活动。

3、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内外连接窗口服务

引进现代先进管理理念,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让高校的服务外包走出去,把社会需求引进来。整合高校学科专业人才、电商平台、社会基础等资源,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管理运维信息化平台,畅通渠道,保障公平交易。完善管理平台监督机制,做到合法合规操作,分配均衡,既能培养二级学院积极创新能力,更能增强高校教师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获得感。

4、开放办学,为社会培养紧缺人才

进一步开放办学,主动调整内部机构,健全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参与办学的机制,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新格局。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办学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将企业和职场要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瞄准市场需求,找准试点专业,完善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模式,为地方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5、加大重点研究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保山市重点建设任务,双方在永昌文化、智慧城市、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方面加大师资培训与引进力度。发挥高校教师人才优势,引导教师分析保山历史与当代文化,以合作项目推动产生文化价值。用包容和创新理念打造地方与高校师资共建团队,互融、互学、互补。

(二)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高校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的自我发展机制,同时,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双方定期开展思想讨论,明确阶段性目标。高校主要领导参与地方政府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参与重大项目申报、立项、结题等论证活动;政府参与确定高校发展定位目标、人才培养路径,协助高校解决办学治学困难,帮助破解难题。双方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而不同,在尊重与平等中实现共赢局面,高校不干预地方政府决策,地方政府不干预高校自主办学。

(三)加快智库建设

整合地方与高校人才资源,开展订单式科研项目合作,高校教师负责项目研发,地方政府负责成果转化和具体实施,并给予高校合理的经费支持。确定人才库、项目库、基础设施库等信息化管理,由专人开发并维护,有效管理与应用信息,引导实施新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提供运行和决策管理服务。保持稳定的合作状态,双方不断深入了解对方需求,发挥各自人才优势和基地资源优势,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联合建设地方性人才智库,着力在人才交流中心、教育服务中心、文化研究中心、产业中心上加强培育建设。

(四)打通合作通道

高校优秀教师到政府有关部门挂职锻炼,将高校学术研究理念与地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起来,促进双方交流,挖掘双方合作渠道。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到保山学院宣讲,传达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通报保山市现状和市情,激励高校教师结合地方实际办学,提升高校教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和使命感。高校主要领导到地方政府开展教育宣讲活动,通报高校办学现状和困难,增强地方政府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责任感。

地方与高校都应围绕地方发展目标,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为承德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5]。双方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双方共赢良好局面,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边疆和谐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争取早日实现保山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保山服务建设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云南保山百花岭中国“五星级”观鸟圣地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漫画10幅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