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1-12-02白秀红
白秀红
(元阳县新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元阳 662400)
1 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1.1 科学选种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科学选种有利于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水稻选种工作。选择水稻品种时,种植人员应深入分析当地实际环境与气候状况,确保所选择的水稻品种能适应特定的气候环境且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由于水稻生长对光照与温度均有一定要求,因此,选种时需重点考虑其生长环境问题。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水稻抽穗时可能会出现瘪穗的情况,因此,需要选择具有耐高温特性的水稻品种[1]。此外,要密切关注水稻种子品质,保证种子纯度,确保同一批次的水稻种子品种纯度超过95%。由于杂交水稻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种子萌芽率通常超过80%,因而应优选杂交水稻品种。
1.2 育苗
水稻选种工作结束后,需对种子进行晾晒处理,但需严格控制晾晒时间,以不超过48 h为宜,否则会影响种子的出芽率。完成晒种工作后,需及时开展种子消毒工作,可选用多菌灵溶液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将消毒时间控制在24 h内。经消毒处理后的种子,需用清水进行清洗与浸泡,清洗掉残存于种子表面的药液,浸泡时间控制在10 h左右。在催芽处理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对环境温度的控制,初期以28℃左右为宜[2],进入出芽期可适当提升环境温度至38℃左右。在育苗过程中,应保证苗床土营养均衡,并结合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及时进行浇水,以防育苗前期稻苗因缺水干旱而无法正常生长。
1.3 秧苗移栽
育苗结束后,可以着手实施水稻秧苗移栽,及时将培育好的秧苗移栽到大田中。运输水稻秧苗时,要注意加强对秧苗根茎的保护,避免损坏秧苗根茎。实际插秧前,应考虑天气情况,通常在20℃左右、风力较小的环境下进行插秧,以防风力过大造成秧苗倒伏。在插秧过程中,要将插秧深度控制在1.5~2.5 cm,插秧过深或过浅均可能造成秧苗死亡。当前,一些地区的插秧工作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插秧工作效率,而且减轻了种植人员的压力,但如果使用不当,会直接影响水稻正常生长[3]。
此外,为促进秧苗生长,需保证给水稻提供充足的光照、水分及养分,因此,需合理控制秧苗栽植密度。如果种植密度过小,将影响单位面积的水稻产量;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病虫害发生率提高。尤其是一些播种率较高的稻田,需降低移栽密度,通常每1 000 m2种植600盘,秧苗数量约150万株。具体需结合田块肥力、水稻品种特性、自然条件等确定栽植密度,通常栽植密度控制在225万~450万穴/hm2为宜,每穴单株或双株种植均可。
1.4 水肥管理
在优质水稻栽培过程中,水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会直接影响水稻生长。在水肥管理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气候与环境状况,严格控制氮肥、磷肥及钾肥的施入比例,以1.0∶0.5∶0.9为宜,确保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充足。另外,需控制好锰、镁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入量,使秧苗处于营养均衡的生长环境。水稻生长对氮元素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返青后,需第一时间施入氮肥;在分蘖期前后,水稻对氮元素的需求量到达顶峰,此时需施入分蘖肥,加快水稻分蘖速度。通常,插秧完成7 d左右,应及时施入分蘖肥。抽穗及返青期后,则应安排补施作业,以满足水稻正常生长所需。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开展好灌溉管理工作。为实现合理灌溉,需加强对水稻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的分析。可选择叶耳进行参考,灌溉高度以不超过叶耳为宜。拔节期后,可适当减少灌溉量,将稻田水层控制在5 cm左右。分蘖前期,需适当降低水层深度,保持在3 cm左右[4]。
2 常见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优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病虫害的侵袭。通常,白叶枯病、稻飞虱、稻瘟病、水稻螟虫等会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因此,加强病虫害防治尤为重要,需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
2.1 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如果水稻根、茎、叶部位出现伤口,细菌就会自伤口处侵入水稻植株,导致水稻维管束导管受到损害。为防止此类病害发生,可使用80%乙蒜素乳油2 000倍液处理水稻种子,或直接将种子在低浓度石灰水中浸泡2 d,增强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促进水稻健壮生长。还可在水稻三叶期和移栽前5 d,各喷施1次10%三氯异氰脲酸500倍液,预防发病。在零星发病阶段,应以消灭发病中心为主,防止病害扩大蔓延,常用的药剂有35%克壮·叶唑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2 000倍液、1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等。
2.2 稻瘟病
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可发生于水稻整个生长周期。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稻瘟病可分为穗颈瘟、苗瘟、谷粒瘟及叶瘟等。对稻瘟病,可选择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23%硫·环唑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防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种植人员应详细了解药剂使用要求,合理控制药剂用量,防止出现用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以确保防治效果。
2.3 稻飞虱
稻飞虱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尤其是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极大。稻飞虱会吸食水稻茎部汁液,造成组织坏死,影响养分正常运输,导致水稻枯萎死亡。可采取多种方式对稻飞虱进行防治,如毒土杀虫、滴油杀虫、药剂杀虫。进行毒土杀虫时,需按照3∶4的比例混合乐果粉与细土毒杀稻飞虱。进行滴油杀虫时,于分蘖期,每667 m2用轻柴油或废机油0.5~1.0 kg拌潮沙30.0~40.0 kg均匀撒入田中,待油扩散后用小棍或扫帚等震动稻株,将飞虱震落于水面,使其触油而死;乳熟期后,采用油水泼浇,即待油扩散后,用木勺舀田中油水,反复泼浇稻株基部,杀死飞虱。进行药剂杀虫时,在水稻孕穗期或抽穗期,二三龄若虫高峰期,可667 m2使用58%吡虫·杀虫单可湿性粉剂52~86 g、44%吡虫·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00~120 g、20%吡虫·三唑磷乳油100~120 mL等,兑水50 kg均匀喷雾;在水稻孕穗末期或圆秆期、孕穗期或抽穗期、灌浆乳熟期,可667 m2用25%噻嗪·异丙威可湿性粉剂100~120 g、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0~200 g、20%异丙威乳油150~200 mL等,兑水50 kg均匀喷雾[5]。
2.4 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在其幼虫时期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最大,其幼虫会逐步蚕食水稻叶鞘,进而导致水稻出现枯鞘,尤其是2龄以上的幼虫,会使水稻出现死孕穗、白穗及枯心苗等,进而造成水稻空穗、空粒及瘪粒。部分水稻品种感染水稻螟虫后,会出现倒伏现象,使水稻产量与品质下降,导致种植户遭受损失。
实际防治时,可采取2种方式。一是物理防治。应提前剪除水稻基部的白稻株及枯心苗,并进行集中烧毁处理。入冬后,对空白田地进行翻耕处理,冻死越冬螟虫。二是化学防治。当幼虫处于初蛹或老熟期时,可使用5%杀虫双颗粒剂15 kg/hm2混入300 kg沙进行撒施;还可以使用18%杀虫双水剂3 750 g/hm2、20%三唑磷乳油1 500 g/hm2,兑水750 kg,混匀后进行喷施[6]。
3 结语
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水稻机械化作业方式日渐普及,优质水稻栽培的需求明显增加。栽培优质水稻时,应严格落实不同阶段的管理要点,提升水稻栽培质量。同时,应高度重视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根据病虫害的具体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轻病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进而确保水稻的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