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津沽中医对针灸学的贡献*

2021-12-02郭燕玲马娇阳阚湘苓

天津中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针灸学针法经络

郭燕玲,马娇阳,阚湘苓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针灸在中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一直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著的疗效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成为中医重要特色之一。长久以来,众多医家通过不断地发掘研究,使针灸学逐渐拓展丰富。中国针灸医学能够一直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离不开以往各代医家地发扬创新。津沽医家经过多年临床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独有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对丰富针灸学术理论及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津沽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学习总结,概述其为针灸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1 针灸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1 阐释经络内涵 石学敏院士[1]认为,中医学者应当深入研究古籍,将经络辨证结合脏腑气血辨证开展针刺治疗。在研究《灵枢·经脉》时,发现以往医家对“是动”“所生”无系统完整的概念,石院士通过自己的心得领悟提出“是动”“所生”是对十二经脉及其相连属的脏腑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所产生的各种症状、体征、传变和转归的综合性论述,他分析“是动”病一般多为实证,也可能是急性发作的虚证,大多为一派正盛邪实之象。“所生”病常指病情已成里证虚证,一些阳经所生病为虚中夹实或外邪入里化热,另一些所生病仅表现为本经经络受阻。在研究“是动”病中的六厥“此为臂厥”“是为臂厥”“是为骭厥”“是为骨厥”“是为踝厥”“是为阳厥”时,石院士[2]发现很多学者将“此为”“是为”理解为“这就是”,经过考量,他认为六经之“厥”应该是十二经的病候之一,“是为”“此为”应解释为对本经经脉的病名结论。将其概念阐明后,石院士对每一条经脉都进行划分分析,指导临床,尤以治疗各种厥证效果显著,扩充发展了经络理论。

1.2 研究经络文献 李志道教授是研究《帛书》经脉篇与《黄帝内经》经脉关系的第一人,他认为《足臂十一脉灸经》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只有十一条脉,二是都是向心性循行,这两点在《黄帝内经》标本根结学说、五输穴、经脉循行方向中都有诸多体现;对于阴维脉阳维脉的起点,李教授[3]分析“阳维起于诸阳会”是指阳维脉起于外踝上三寸的悬钟穴;“阴维起于诸阴交”是指阴维脉起于内踝上三寸的三阴交穴;他还系统全面研究奇经八脉亡佚环节与节点以及卫气循行并提出经络的纵行说、横行说、层次说。此外,李教授主张用中西医对照的方法认识经络实质,认为中医经络的内容就是西医的血管、神经和肌腱,中医的卫气与西医的神经关系密切等。

1.3 创新辨证体系 曹一鸣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创立出一套新的针灸理论体系,即“理、法、方、穴、术”辨证论治体系。他主张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立法、选穴、处方、施术,并以此提出12种常用取穴法[4]。“理、法、方、穴、术”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不仅为指导针灸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丰富补充了针灸学的理论体系。

2 针刺方法的改革与应用

2.1 石氏针法 石学敏院士[5]是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独创醒脑开窍针刺法,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华夏第一针”。醒脑开窍针刺法基于中风病“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病变机制创立,形成了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该法组方严格,其进针深度、方向、刺激量都有明确规定,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完善了国际卒中单元的结构和组成,对于脑血管病变有很高的临床治愈率[6]。石院士在天津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针灸病房。在他的带领下,天津针灸学迅速发展。石院士[7]认为十二经筋病候既有十二经筋病候特点,同时又有经筋为病的特点,据此创立经筋刺法,其刺法多采用排刺及一针多向等透刺,临床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软组织损伤和肌肉萎缩等效果显著。石院士在针灸学的造诣令世界叹为观止,有“鬼手神针”之称。

2.2 子午流注纳甲指算法 曹一鸣教授[8]毕生从事针灸工作,尤擅子午流注针法。他在研究《子午流注经》时发现,其中的养子时刻注穴法于明代后失传,经文献挖掘查找后,推测其原因很可能是徐凤著《针灸大全》时,将原《子午流注针法》中的“流注经络井荥图”改为“流注图”使其失传,他将这一发现公开发表后,使得针灸学界从新认识了子午流注针法。曹教授[9]还根据自己多年经验与研究,创立了通过手掌进行推算的子午流注纳甲指算法,使繁琐的推算方法简单易行,有利于后辈学子快速推算子午流注,这种方法已被收录在其所撰的《子午流注针法》试用教材中。

2.3 电针疗法 汤德安教授[10]主张将现代技术与针灸学相结合,提出电针疗法。汤教授认为电刺激比毫针机械刺激更能激发经气,并据此创立了一门新学科——实验针灸学。旨在应用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阐述经络实质与针灸作用机制,探索其治病规律,使针灸疗法更具有科学依据。赵建国教授[11]还创立了电针预防脑卒中医院感染的治疗方法,该法能有效地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感染率,稳定脑卒中患者补体水平,从而起到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电针疗法具有无创伤、无感染、无疼痛的优势,对验证传统理论,彰显针灸临床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4 公望针方36则 刘公望教授毕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医术精湛,其弟子总结他多年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创立了“公望针方36则”。其中包括中气针法、冠状刺法、排针透刺法、太阳透刺法4个针法以及四天穴方、膝八针方、耳鸣耳聋方等32个针方。其中的“四天穴方”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针法[12]。“公望针方36则”包含了多种病症的经验方,而且每一针方都详细记载了刘教授总结的穴位组方、基本操作手法和临床适应证,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2.5 “新法针刺”疗法 王兆铭教授[13]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探索出1套驱除风湿寒邪的有效治疗方法——“新法针刺”疗法。该法以偏补的手法,每次只针1个穴位,向前轻向后重持续捻针,在一定时间内可使人体自上而下、从内向外发热,借发热来驱除人体的风湿寒邪,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法不仅具有较强的镇痛抗炎作用,而且可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异常,为广大风湿寒疾病患者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

2.6 三焦针法 韩景献教授[14]认为老年痴呆是由于衰老导致三焦气化失常,邪毒滋生,从而提出“三焦气化失司——衰老”相关学说,并据此创立了“三焦针法”(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通过调节三焦各部的气机,进而调节各部所属脏腑的气机。此针法重视三焦整体的气化功能,也就是气机的调理,是韩景献教授关于老年病学术思想最精髓的部分。

2.7 “调神”诸针法 张智龙主任[15]重视针刺治神,强调针刺施术应谨遵“治神”之旨,将“意念”融于针法之中。同时认为针刺疗效的有无,以神气的有无为前提,宗治病治神,以调神为先,故疾病的治疗必以患者神气的盛衰为依据,他先后创立了意气针法、调神益智针法、调神止痛针法等。他还强调以神辨针下气,留针中的实神,出针时的用神,以及针后的养神等。张玉莲教授[16]在治疗各种脑病的过程中提出“形神一体,治神为要”的学术观点,她以中风“常见症”为切入点,结合中风之病机,创立“调神”系列针法,该针法从“调神”出发治疗脑窍及肢体病变,头、项、体针融合并用,体现了神形一体、形神并治的治疗思想。该针法选穴和手法更具针对性,从而明显提高了脑源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武连仲教授[17]审神而治,治神得法,独创治神针法,以形为施术整体,以神为调理对象,强调“心脑肾同治”。对于针感,他总结出酸、麻、重、胀、痛、冷、热、窜、动、抽十种针感,其中“窜、动、抽”都是他觉的针感,容易量化,在临床实践中得以研究,他总结验证了很多具有特异性治疗作用的穴位,还发掘出舌针刺法、毛刺法等运用于临床[18]。

2.8 动静针法 张智龙教授[19]推崇张景岳的动静论,认为“静”是“动”的物质基础,“动”是“静”的功能表现,两者互根互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并将此理论应用于针法的实践中,创立了“动静针法”。动针法主要用于治疗人体功能活动低下的一系列证候,如瘫痪、痿证、痴呆等;静针法主要用于治疗人体功能活动亢进而表现出一系列妄动的证候,如面肌痉挛、癫痫、抽动症等。

2.9 手十二井穴诊疗法 郭义教授[20]认识到时间对于急救的重要性,倡导昏迷后第一时间的自救他救,提出了“井穴刺络,通调脑络”的学术思想,挖掘了传统中医急救技术——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并对其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评价其急救效应,成为系统研究该疗法的先驱者。此法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应急处置技术向全国推广,提高急救医学的整体水平,并形成了手十二井穴的诊疗系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急救医学体系。

2.10 情志病物理结合疗法 吴炳忠先生[21]依据五音、五脏、五志的辨证治疗关系,研制音乐针灸穴位治疗仪,该疗法是在电针和脉冲的基础上配合音乐疗法吸取电针和脉冲治疗特点,具有刺激经穴和音乐治疗双重作用,治疗效果比单纯音乐疗法、单纯针灸、脉冲疗法有明显提高。颜红教授[22]提出的“针灸-中药敷贴-离子导入”三位一体特色疗法继承发扬了传统中药、针灸治疗手段,结合了现代物理疗法新技术,具有改善抑郁、焦虑及多系统亚健康临床症状的优势,安全无不良反应,对治疗神志病、防治亚健康状态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3 针灸学科的开拓与创新

3.1 针灸标准化 手法是针刺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手法不同则效果不同。而针灸标准化的难点主要在针刺手法的量化,石学敏院士[23]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经过研究,筛选出多个穴位的最佳量学标准。同时,以捻转补泻手法为突破口,对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针刺时间、两次施针间隔时间等针刺手法四大要素进行了科学界定,创建捻转补泻手法量学。石院士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穴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等研究,使得针灸临床不断标准化、规范化。捻转补泻手法量学不仅对于针刺标准化有很大贡献,还填补了针灸发展史上的空白。

3.2 体系标准化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次发布了国家标准《经穴部位》,李志道教授[24]将在发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汇总成文发表在杂志上,他的绝大部分观点已被2006年版《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所采纳。郭义教授[25]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协助起草《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了针灸标准化体系,制定了国际标准2项(ISO)、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8项。通过阐述中医标准化理论,提出了中医临床实践和治未病指南的制定方法,制定了中医古典文献证据分级标准,开设了本科生中医标准化课程,进一步规范了针灸的标准化。

3.3 特效穴位创新 汤德安教授[26]在接诊颈、腰椎疾病患者时,发现位于背正中线旁开1寸(同身寸),第2颈椎至第4骶椎处有明显压痛,且针刺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故推测此组穴位具有良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因其与传统华佗夹脊穴相似,故命名为新夹脊穴,共27对、54穴。该特效穴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临床验穴的种类,还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随着一代代杰出医学大家地传承创新,针灸学蓬勃发展,在临床各科中成效卓著。近年来,针灸技术逐渐走向世界,在世界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津沽为中西文化汇聚之地,中西思想交流碰撞,涌现出一大批中医名家,或继承先人思想薪火相传,或开拓前辈理念传承创新,形成一系列独特的津沽学术思想,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针灸技术已成为中国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后学者能参考借鉴先辈经验,传承学术思想,将津沽针灸学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针灸学针法经络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重庆市针灸学会刮痧、推拿、耳穴专委会举行2019年学术年会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课堂学习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针灸学》双语教学应用探讨
中医术语“经络”的英译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