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威海职业学院为例
2021-12-02郭志强
郭志强
(威海职业学院,山东 威海 26421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做出了“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服务乡村振兴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也为高校提供了历史发展机遇。威海职业学院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坚持走“开放办学、服务社会”之路,遵循“立足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办学理念,在乡村振兴中拥有理论研究、师资力量、专业及课程建设、应用实践等优势,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源、专家智囊团、人才培训地、项目推广站、文旅孵化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创新源、服务站,成为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威职力量。
1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和价值
高校应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人才资源,利用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提供了历史发展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源和人才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能够在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2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
高校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理论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学者从院校性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指导、社会服务等方面,阐述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但研究过于碎片化,不成体系。有的研究缺乏实践案例,有的缺乏理论提升[2]。实践方面,部分高校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着观念落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问题;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不到位;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率偏低,乡村振兴人才匮乏的现象难以改观;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资源有限,能力和信息不足,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扎实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缺乏等。因此,加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索非常必要。
3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机制与实施途径
3.1 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机制
对外,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坚持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供给平台,更好地实现供需对接和资源配置,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对内,威海职业学院制定了创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校工作方案,成立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领规划和指导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计划与实施,指导创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校”并迎接评估验收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威职乡村振兴学院,负责协调落实日常工作。威海职业学院对应威海市乡村振兴五大专班成立五大工作组,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同时组建教师和学生服务团等社会实践团队,致力于乡村振兴服务,从文化教育、校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实用且有价值的服务,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作用[3]。
高校切实加大投入,从时间、经费、信息等方面给予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充分的保障,将教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量与评先选优、职称评定等挂钩,调动教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带动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支持服务乡村振兴相关课题立项和研究,鼓励项目负责人通过校企合作、招企引资、兼职创业等形式,为服务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将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与其学分、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综合考评挂钩,引导学生在假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服务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3.2 开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
威海职业学院与时俱进成立了威海市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美丽乡村研究院、威职乡村振兴学院,目前开展了乡村振兴研究与技术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威海市乡村振兴样板片区规划建设与技术咨询等服务[4]。
3.2.1 选派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助力组织振兴。威海职业学院干部队伍强大,思想信念坚定,学院党委认真落实省委组织部第一书记选派工作要求和市委部署,聚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学院从2013年开始就积极参与联系帮扶村工作,从2015年开始共选派4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先后参与乳山市冯家镇西吉子村、文登区界石镇板桥村和临港区汪疃村扶贫工作。从2019年开始,学院响应号召派出乡村振兴工作队,协助文登高村镇和环翠区羊亭镇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协助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发现并带动培养后备人才进行支部共建,提高村“两委”的工作能力和威望。二是争取学院帮扶资金100多万元和捐赠物资近700余件(折合价值50余万元),重点用在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顺应了民意,改善了民生。三是充分发挥学院在人才、专业、信息、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争取学院校园后勤服务协议用工215万元,给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经济收入,也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四是学院领导及中层干部与村困难家庭结成了帮扶对子,进行经常性的帮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学院派驻的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做出了让组织放心、让当地领导与群众满意的成绩,在威海市委组织部综合考核中多次被评定为优秀,工作事迹被威海电视台和《威海日报》采访报道,在《中国村庄》和《农民日报》刊发。
3.2.2 实施乡村振兴产学研与创新创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威海职业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并结合市场需求,建设威海市美丽乡村研究院等8个院级研发平台,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和推广。威海职业学院贯彻“三用三化”的科研理念,提供60余项建设项目解决方案,分为乡村建设、公共服务、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民俗风情五大类,并印制成样本画册,为其他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参考与借鉴案例。该学院充分发挥师生在新媒体应用和直播软件操作方面的优势,积极尝试短视频、直播带货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利用现代新媒体手段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发挥电子商务专业优势,从产品包装设计到仓储到网上助农电商带货直播到物流配送,由电子商务专业师生全程一条龙服务,通过抖音、快手及京东三大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视频直播带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威海职业学院先后为威海高区51号农场展销苹果、为文登区张家产西洋参小镇展销西洋参、为乳山海阳所牡蛎小镇展销牡蛎,帮助农企农户解决产品滞销难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取得良好效果。
3.2.3 实施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助力文化振兴。高等院校应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例如,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建设乡村图书室、健身广场、文化礼堂、村史馆和乡愁记忆馆等,改变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现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文化创意设计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有效保护、合理引导,使其融入文旅发展,不断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威海职业学院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为了将威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项目保留传承下去,威海职业学院成立非遗学院和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基地,特聘11位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设立威海剪纸、胶东花饽饽等威海市非遗项目工作室10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非遗保护传承、学生品德塑造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培育大批德才兼备的技术人才[5]。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服务乡村振兴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担当,高校应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与高校持续发展的有效结合途径,寻找到新的办学思路,更好地体现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办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