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财融合运用于制造业企业的难度及对策

2021-12-02才利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业财财务人员制造业

才利

(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葫芦岛 125004)

《中国制造2025》是新时期国家级战略规划,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同时迎来机遇与挑战,业财融合理论的提出更是为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带来新的动力。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如传统管理观念束缚、制度体系不完善等,企业的业财融合之路并不顺利,因此必须要积极探索新的路径与实施方式,将业财融合在企业战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制造业企业实施业财融合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传统模式下,大多数制造业企业财务工作的重心为会计核算,且将此项工作等同于事后工作,并未从财务角度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与支撑,财务工作量大且重复性内容多,在制造业生产活动中也未能起到监督、管控等作用。通过实施业财融合,督促财务人员主动进入业务前端,了解生产业务相关情况,判断业务部门所提交的业务信息是否准确无误;精准预测业务工作,对所获得的信息展开全面分析,出具财务分析报告,为决策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数据参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拓展财务管理职能。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

从本质上分析,财务工作服务于企业运营管理。新时期制造业企业迎来新的风险与挑战,而要想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定发展,必须实施业财融合,从采购到销售,再到投资等,实行全过程的监管与控制,把握各环节的质量,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闭环,由财务为业务提供服务,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与经营能力。

二、制造业企业运用业财融合遇到的问题

(一)业务与财务工作目标不一,数据口径不一

制造业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目标为降本增效,即如何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关注各项经济活动的资金使用情况;业务部门的工作目标为达成业绩指标,此过程中对成本消耗、资金使用等关注度不高。由此可见,两部门工作目标不一,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冲突问题,无法达成统一。业务与财务之间的数据口径也不一致,是因两部门的专业知识、工作内容等存在差异,业务项目所产生的业务数据不能直接为财务所用,甚至会出现填写不规范、分类不清晰等现象,对业务来说财务数据过于抽象,不能对业务活动起到指导、服务的作用。

(二)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缺位

分析制造业企业的业财融合推进情况可知,现阶段财务与业务工作仍旧不太匹配,业财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财务人员未能主动深入业务前端,业务人员向财务部门反馈信息的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企业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短缺,没有重视针对业财融合的实施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现有财务人员在财务会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储备丰富,能够顺利展开会计核算、报账、记账等基础性工作,但业财融合的认知停留在表层,无法运用专业知识找到业财融合的切入点,更是没有认识到个人转型的必要性,难以达成业务与财务的统一,而且因繁重的重复性工作占据大量时间,很少有精力投入到业务当中。

(三)业财融合信息化建设不足,无法实现财务共享

业财融合不只是业务与财务之间的深度融合,更是依赖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如利用大数据快速整合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利用人工智能完成会计核算、数据整合等基础性财务工作,减轻财务压力,为财务人员迈向业务管理、业务决策留有更多时间。然而,部分制造业企业将信息化建设的重心放在生产制造方面,只是简单的引入财务软件,将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填充表格,实质上财务工作模式并未发生改变,导致财务人员转型比较困难。企业未能搭建财务共享中心,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相互独立,数据信息只能在内部进行传递,无法实现跨系统的数据共享,一些关键数据在传递过程中易丢失,对财务与业务工作都带来负面影响,业财之间信息壁垒情况严重,最终致使业财融合难以落实。

(四)业财融合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造业企业推行业财融合同样需要以严谨的规章制度为保障,规范企业全体员工的实际行为,端正工作态度,落实监管工作,全面促进业财融合[1]。但是目前部分制造业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为:第一,岗位职责划分模糊,未能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重新梳理财务流程,规划财务岗位,导致实际管理工作流程混乱,出现问题无法第一时间问责到人,工作效率偏低;第二,缺少双向沟通机制,内部沟通一般都是由财务向业务,督促财务人员主动深入业务,但业务方面的配合程度不高,导致财务人员无法获取业务相关信息;第三,审计工作流程与缺陷,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缺失,有的企业甚至将审计工作交由财务人员完成,未能对财务内控的有效性展开分析,一系列不可控因素难以把握,导致风险问题严重化,滥用职权、违规操作等行为难以从源头上遏制,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新时期推进制造业企业业财融合的有效对策

(一)统一业财融合目标与数据口径

制造企业运营发展进程中,必须要结合业财融合的特征,将业务与财务部门的工作目标相统一。制造企业各产线的成本支出不是由某个部门决定的,应当在规划层面统一,融合业务端与财务端,包括采购、存货、销量、成本、预算、现金流等。财务部门分析业务人员所递交的业务信息,重点跟踪现金流、利润率等,对业务部门制定工作目标提供专业指导[2]。以战略为导向,从源头开始统一财务与业务的步调,以企业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与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在业务中体现财务的内容与价值,拓展财务管理职能。财务还应对业务递交的数据信息内容有所要求,制定统一表格,由业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将财务方面的专业理论转化为普遍信息,便于业务人员理解与吸收。

(二)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构建专业财务管理团队

作为制造业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要及时转变个人思想,调整自我认知,对业财融合展开深入分析,从财务角度找准切入点,主动学习丰富个人专业知识储备,更新理论框架,熟练掌握会计学、经济学、现代管理等;同时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在实践工作中,运用财务软件,操作财务信息系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牢固树立业财融合理念,将专业思维融入业务当中,参与业务管理,实现财务人员转型。从制造业企业层面分析,应落实穿透式管理理念,抓实会议穿透、抓实宣讲穿透、抓实培训穿透、抓实考核穿透等,宣传活动覆盖全体员工,定期组织以业财融合、管理会计等为主题的商讨会议与培训课程,通过培训促使财务人员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将培训考核机制与绩效奖惩机制对接,创新激励手段,如岗位晋升、荣誉证书、绩效薪资调整等,充分激发财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加强业财融合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共享

新时期,制造业企业必须积极转变工作视角,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企业业务、财务相融合,打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以信息化手段带动业财融合[3]。例如M制造业企业,首先,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将有限的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搭建业财融合一体化系统,构建财务共享中心,实现集中办公,将重复性的财务工作交由少数的财务人员,督促其他财务人员参与业务管理、业务决策;其次,利用大数据做好数据收集与积累,搭建企业内部数据库,完善工作体系,注重业务与财务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高效传递,避免再出现沟通不畅或信息不对称等现象,促进双向交流,消除信息壁垒;最后,融合信息流、资金流,实现财务与采购、销售、客商等信息同步,深度分析并挖掘数据信息,对接财务与其他业务系统,由财务人员完成对信息的提取、加工处理等工作,服务于企业生产制造、产品定价等,合理预测经营成本,为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四)完善业财融合相关管理制度,加大执行监管力度

要想加快业财融合进程,制造业企业以穿透式管理为根本,统一员工的思想与行动,将重点放在实践行动上,建章立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向下延伸推广,加大执行监管力度,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助力业财融合工作的有序展开。首先,明确划分岗位职责,尤其是财务部门目前有职务交叉的关键岗位,优化财务流程,确定不同岗位的主要职责与权限,专人专职,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工作效率;其次,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包括管理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不仅要求财务人员主动向业务提供服务,而且要求业务部门积极配合,及时提供准确的业务信息,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督促的关系;最后,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由专业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业财融合是否落实,提升审计对经济的监管力度,从根源上分析各种风险因素,提前预测与专业评估,制定应对方案,以防患于未然,消除业财融合的障碍。除此以外,还应当将业绩考核与绩效奖惩相挂钩,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的效用,激励员工,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为业财融合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业财融合是新时期各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重要指导理念,如何发挥业财融合的作用、革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如今我国制造业企业最为关注的一项问题。制造业企业应当深度认知实施业财融合的必要性,结合企业自身特征与实际情况,分析运用业财融合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从多个角度出发,探寻有效的推进对策,构建财务与业务之间的沟通桥梁,完善业财一体化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业财财务人员制造业
基于云ERP系统实现业财一体化战略研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企业财务共享下怎样推进业财融合
勘察设计企业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基于民营企业中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研究
守纪律讲规矩是财务人员立身守职之本
外派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与绩效激励
浅谈财务人员如何参与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